Literature
首页中医中药中医临床辩证施治

乏力的中医辨证治疗

来源:上海中医药报
摘要:乏力是一种普遍症状,很多患者以乏力为主要症状或单一症状前来就诊。根据中医理论,气虚病机最容易产生乏力症状,但临床上用于补气的药物药性归经却各有不同,黄芪多用于补全身之气或补肺气,党参、太子参多用于补脾胃之气,仙鹤草多用于补肾气,坎暴、冬虫夏草多用于补肺肾之气。因此,对于乏力症状的病机辨证有利于指导......

点击显示 收起

    乏力是一种普遍症状,很多患者以乏力为主要症状或单一症状前来就诊。根据中医理论,气虚病机最容易产生乏力症状,但临床上用于补气的药物药性归经却各有不同,黄芪多用于补全身之气或补肺气,党参、太子参多用于补脾胃之气,仙鹤草多用于补肾气,坎暴、冬虫夏草多用于补肺肾之气。因此,对于乏力症状的病机辨证有利于指导临床用药,现分述如下。
    肺气虚证:乏力伴气短、胸闷、自汗,多言及汗出后乏力尤甚。可能相关病史:易感冒过敏鼻炎,秋冬易患慢性咳嗽,易皮肤过敏。中医望诊:面色白,体型偏瘦或中等。
    心气虚证:乏力伴心悸、胸闷,夜寐易醒:可能相关病史:心肌炎,心肌缺血,失眠。中医望诊:易紧张。
脾气虚证:乏力伴肌肉酸软无力,纳寐差,多行或多动后乏力尤甚。可能相关病史:易泄泻,肢体肿胀感。中医望诊:面色偏黄,腹围偏大。
  肾气虚证:乏力伴腰膝酸软,尿频,乏力症状午后至暮尤甚。可能相关病史:慢性肾炎。中医望诊:中年以上,面色萎黄。
  肝郁证:乏力伴情志不舒,闷闷不乐,少言慵懒,纳食无味,工作积极性差。可能相关病史:慢性肝炎。中医望诊:面色黄。
  湿困证:乏力伴肢体困重,多汗易汗,汗出则乏力症状改善,喜肥甘、烟酒。可能相关病史:湿疹、痤疮。中医望诊:舌苔厚腻。
    症状是中医辨证的重要因素,病机是中医辨证的核心,准确的辨证有益于治法方药的确立,从而达到纠正阴阳之偏、扶正祛邪的养生或疗病目的。临床所见病证纷繁芜杂,以上见证轻者多单一出现,重者不乏两证或三证并存,且气虚尚有偏阴偏阳之别,临床辨证不可不知。肺气虚证偏阳气不足,可用玉屏风散,偏气阴不足,则用沙参麦冬汤;心气虚证偏阳气不足,可用桂枝龙骨牡蛎汤,偏气阴不足,则用天王补心丹、生脉散;脾气虚证偏阳气不足,可用理中汤、四君子汤,偏气阴不足,则用参苓白术散;肾气虚证偏阳气不足,可用三仙汤、右归丸,偏气阴不足,则用六味地黄丸、左归丸;肝郁证可用逍遥散、四逆散;湿困证偏寒湿,可用藿香正气散,偏湿热, 则用三仁汤、连朴饮。
作者: 傅慧婷 2013-8-6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