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中医中药中医临床临床讨论

正确认识症状与疾病的关系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摘要:症状往往是临床医生认识疾病的第一步,从症状的表现可以推测疾病的病理变化,最后再根据其它表现来综合疾病诊断。同时,症状的变化也是临床医生判断疾病改善与否及其预后的常见指标。因此,在临床治疗疾病时,大多数医生乃至目前的教科书均将对症治疗作为治疗疾病的主要方法手段。本人依据中医学理论,在临床实践中逐渐体......

点击显示 收起

  症状往往是临床医生认识疾病的第一步,从症状的表现可以推测疾病的病理变化,最后再根据其它表现来综合疾病诊断。同时,症状的变化也是临床医生判断疾病改善与否及其预后的常见指标。因此,在临床治疗疾病时,大多数医生乃至目前的教科书均将“对症治疗”作为治疗疾病的主要方法手段。本人依据中医学理论,在临床实践中逐渐体会到,症状只是疾病本质的一种外在表现,中医学称之为“象”,而并非疾病的本质。因此,正确认识症状与疾病对于临床医生诊断与治疗疾病或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症状是机体自我保护的反应

  疾病过程中机体内的一系列机能、代谢和形态结构异常变化所引起的病人主观上的异常感觉称为症状,如疼痛、不适、畏寒等。症状是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因素的一种应答反应,也就是机体在受到内外环境因素刺激时自我调节的一种反应。这种反应的出现反映了机体自我调节能力的情况,从这个意义上说,症状是机体自我调节能力的外在反映。因此,症状一般是机体自我调节能力干预的结果,机体的这种自我调节能力一般是机体疾病防御能力或可称之为疾病的防御能力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症状的出现是机体自我保护的一种反应。

  症状与疾病不是一一对应

  一般情况下,当内外环境因素作用于机体时,疾病发生与否取决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机体自我调节能力;二是内外环境因素的损伤程度。当内外环境因素对机体的损伤程度能够被机体的自我调节能力修复时,则机体可以不表现为疾病状态或仅仅是一些自愈性疾病;而当内外环境因素对机体的损伤程度超过了机体的自我调节能力修复的限度时,则机体就表现为疾病状态。疾病的本质是内外环境因素降低或损伤机体自我调节能力的结果,而症状则是机体自我调节能力对内外环境因素所做出的一种应答反应。

  当机体的自我调节能力能够修复内外环境因素对机体的损伤时,症状可以消失,当机体的这种自我调节能力愈强时,症状可能反而剧烈。反之,则症状持续,当损伤进一步加重时,则症状加重或向其它方面转化。但是,如果机体在自我调节能力低下时,则机体有可能不出现症状或出现与所发疾病不相应的症状。也就是说,症状的发生与疾病的发生两者之间不是一一对应关系。症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应疾病的状态,但不一定能够反应疾病的有无或轻重程度。所以,在临床诊断方面,症状的有无不能够反应疾病的有无,相对应脏腑的症状也不一定是原发疾病的本质。在临床治疗方面,症状的改善不一定就表明疾病的改善,而症状的剧烈也不完全代表疾病加重。

  治疗应症病结合

  既然症状的出现是机体自我保护的一种反应,因此,临床上对症治疗也不一定有益于疾病的改善。相反,在疾病治疗的早期,如果一味对症治疗,则有可能消弱机体的自我调节能力而导致疾病的加重,正如中医常说的“闭门留寇”。现代逐渐发展起来的循证医学在症状与疾病的诊治方面也给了我们重要的启示,一些药物确可明显改善病人的临床症状,但却对病人生命造成了更大威胁。如在心脑血管疾病方面的治疗,一些降压药物的长期使用能够导致一些心脑血管危重疾病事件的发生率,而这些“危重疾病事件”几乎等同于死亡,这种现象的出现可能是在改善症状的同时消弱了机体自我调节能力。

  因此,作为一位临床医生,要力求做到治病求本。尤其是在“对症治疗”时,一定要慎重。只有当出现的症状已严重威胁到了病人的生命时,此时才应当以改善“症状”是务,也就是中医学常说的“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作者: 刘子志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9-5-8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