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中医中药中医临床临床讨论

中医治咳嗽

来源:唐汉中医药网
摘要:咳嗽是呼吸系统疾患的主要症状之一。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经过不断概括与总结,中医学对其产生的原因、机理和辨证论治等都有了系统的认识。一、风寒暑湿燥俱能致咳中医称一切可以致病的因素为邪。中医认为,肌表、皮毛和鼻喉等组织器官与肺的关系最为密切,它们之间的联系使得这些外来之邪因循而入,影响到肺,便可能产......

点击显示 收起

  咳嗽是呼吸系统疾患的主要症状之一。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经过不断概括与总结,中医学对其产生的原因、机理和辨证论治等都有了系统的认识。这里仅作简略介绍。

  一、风寒暑湿燥俱能

  致咳

     中医称一切可以致病的因素为“邪”。自然界的各种反常气候,如发生太过的风、寒、暑(热)、湿、燥等气候异常变化均属可能致病的“邪气”。它们一般首先从人的体表,如皮毛、口、鼻等部位侵袭人体。中医认为,肌表、皮毛和鼻喉等组织器官与肺的关系最为密切,它们之间的联系使得这些外来之邪因循而入,影响到肺,便可能产生咳嗽等一系列症状表现。因此,不论是受了风寒,还是中了暑热;不论是遭了水湿。或是犯了秋燥,都可能产生咳嗽。

     二、五脏六腑皆令人咳

     《内经》中就明确提出有肺咳、肝咳、心咳、脾咳、肾咳、胃咳、胆咳、大肠咳、小肠咳、膀胱咳及三焦咳等,并说“五脏六腑皆4--,/,.咳.非独肺也”。人身是个统一的整体,各脏腑组织器官分工合作。它们之间在生理上有着密切的联系,在病理上亦互相影响,因而其他脏腑功能失调累及于肺,也能产生咳嗽。这里需指出:中医的心肝脾肺肾等名称.主要是概指一定生理功能的代名词,决非仅仅是解剖组织的名称。所以.立足于整体,从功能的角度来理解“五脏六腑皆令人咳”,就不会感到困惑了。这是引起咳嗽的另一方面主要原因。

     三、咳嗽病机在于肺失宣降

     虽然导致咳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归根.到底皆由于肺功能失调所致。中医认为,肺气对于全身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氧气和水液的输送及废物的排出有一种推动作用。常态下,肺气保持通利顺畅,其进行推动布散作用的形式可概括为“宣”“降”。“宣”是向人体上部和体表的宣发升散,“降”是向人体下部和内里的收纳肃降。所以表达肺功能失调的病理术语,常常为“肺失宣降”。肺气失其正常通路后,便会发生逆乱,咳嗽只是最常见的一种表现。中医将肺脏形象地比喻为一个金钟,各方面的邪气都侵犯于肺,譬如叩撞金钟发出呜声一样,便发出阵阵咳嗽之声。

     四、内外有别,辨证求因

     要想治疗咳嗽。恢复肺气功能,就必须通过辨证寻找病因。既要分析咳嗽的声音、特点及痰的量、色、质等方面情况,又要观察病人全身的其他异常表现。

     一般来说,急性咳嗽,发病突然,‘多为外邪伤人.如:冒犯风寒者,其咳声重浊,痰稀色白,伴有恶寒发热,头身疼痛,鼻流清涕,舌苔薄白等。

     风热引起者,其咳声不扬,痰黄且黏,咳吐不爽,伴有发热,微恶风寒,口渴苔黄等。

     外燥所致者,其咳嗽声哑,痰少而黏,甚则如米粒状,难以咯出,或干咳,或痰中有血丝,伴恶风发热,鼻咽干燥,喉疼等。

     感湿而发者,其咳有痰声,痰量多而色白,质稀易出,伴全身困重疼痛,头昏胸闷等。

     此类咳嗽,中医统称为“外感咳嗽”。

  如属慢性咳嗽,病程较长者,一般为体内脏腑功能失调所致,常见的有:

     脾湿犯肺,表现为咳嗽痰多,喉鸣,痰稀色白,腹胀胸闷,食欲不振,大便溏泄,或浮肿等。

     肝火犯肺,表现为咳嗽气急,咳声急促,干咳胁痛,头胀痛,面红口干,急躁易怒等。

     肺气虚弱,表现为咳嗽声低,气短,咯白沫,畏风自汗;或为干咳,痰中带血,颧红盗汗,午后潮热等。

     若与心气衰微有相互影响时,则兼有心悸胸闷,面色暗滞,口唇青紫,舌有瘀斑等表现。

     若与肾亏不足有相互影响时,则兼有断续咳嗽,呼吸困难,头额出汗,腰膝酸软等。

     此类咳嗽,中医统称为“内伤咳嗽”。

  五、治咳需求本,慎用止涩法

     因导致咳嗽的外邪可为多种,治疗时必须考虑如何祛除各种致病因素。又因咳嗽的病机归之于“肺失宣降”,故又应恢复肺气功能。中医治咳嗽很少单纯使用收涩止敛的方法。如外感咳嗽的病人,治疗时应把外来之邪祛除于体外,用祛散外邪、宣通肺气的药物为主。常用的宣肺药有桔梗、杏仁、牛蒡子、前胡等。散寒配荆芥、防风、羌活等,祛热配金银花、连翘、薄荷等,化湿配藿香、紫苏、半夏等,润燥配桑叶、象贝母、橘红等。切不可误用收敛止涩药,以免“引狼入室”致邪不得出。而“关门留寇”贻害丛生。又如内伤咳嗽者,应调节肺气使其宣降通畅。针对不同脏腑的兼有病症表现,可采取健脾胃、利痰湿,清肝火、化痰热,补肺强心及壮肾等。

  唯有脏腑(尤其是肺、肾)功能损害严重的久咳病人,在致病因素已渐消除的情况下,才可采用收敛固脱法。在“补正”的同时,辅以收涩药,如五味子、胡桃肉、蛤蚧、白果、罂粟壳等。

     从以上的一般法则中可见治疗咳嗽时必须认真考虑,具体分析。如仅是见咳止咳,一味压制止涩,必将是舍本求末,加重病情。所以,吃中成药时,也得注意药证相合,不可以身试药。

作者: 2010-1-1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