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中医中药中医临床临床讨论

中医如何治疗心律失常

来源:求医问药杂志
摘要:一、治疗原则本病的病位主要在心,证候特点是虚实相兼,且以虚为主,因此,补虚是治疗本病的基本治则,可用补气、养血、温阳、滋阴等法。本病的邪实,以痰饮内停及瘀血阻络最为常见,故化痰涤饮、活血化瘀为治疗本病的常用治则。又因惊悸怔忡以心中悸动不安为主要临床症状,所以临床上常在补虚及祛邪的基础上,酌情配伍养......

点击显示 收起

  一、治疗原则

  本病的病位主要在心,证候特点是虚实相兼,且以虚为主,因此,补虚是治疗本病的基本治则,可用补气、养血、温阳、滋阴等法。本病的邪实,以痰饮内停及瘀血阻络最为常见,故化痰涤饮、活血化瘀为治疗本病的常用治则。又因惊悸怔忡以心中悸动不安为主要临床症状,所以临床上常在补虚及祛邪的基础上,酌情配伍养心安神或镇心安神的方药,多采用益气养血、滋阴温阳、化痰涤饮、活血化瘀及养心安神等法治疗本病。

    二、辨证论治

    1.心气不足心悸气短,动则悸发,静则悸缓,头晕乏力,自汗,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治法:益气补心。方药:五味子汤加减。

    2.心阴亏虚心悸易惊,心烦失眠,五心烦热,口干盗汗,舌红少津,苔少或无,脉细数。治法:滋阴养血,宁心除烦。方药:天王补心丹加减。

  3.心脾两虚心悸气短,头晕目眩,面色不华,失眠健忘,神疲乏力,纳呆腹胀,舌质淡红,脉细弱。治法:补血养心,健脾益气。方药:归脾汤加减。

    4.脾肾阳虚心悸倦怠,气短懒言,纳差腹胀,大便溏薄,腰痛阴冷,畏寒肢冷,小便不利,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细无力或结代。治法:健脾补肾,温阳利水。方药:理中丸合真武汤加减。

  5.心虚胆怯心悸,易惊善恐,坐卧不安,难以入睡且多梦易醒,食少纳呆,恶闻声响,舌象多无异常,脉细略数或弦细。治法:补气养心,镇惊安神。方药:平补镇心丹加减。

    6.痰浊阻滞心悸气短,痰多,胸闷痞满,食少腹胀,时有恶心,舌苔白腻或滑腻,脉弦滑。治法:化痰理气,宁心安神。方药:导痰汤加减。

  7.血脉瘀阻心悸怔忡,憋气喘息,胸闷不舒,时作刺痛,舌质暗或有瘀斑,脉弦涩或结代。治法:化瘀通络,理气活血。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

    三、常用中成药

    1.人参养荣丸(由人参、炒白术、茯苓、炙黄芪、当归等组成),1次1丸,1日1—2次。具有益气补血、养心安神的功效。适用于治疗心律失常之心脾不足证。

    2.生脉饮口服液(由人参、麦冬、五味子组成),1次10毫升,1日3次,具有益气复脉、养阴生津的功效,用于心律失常而见心悸、少气乏力、自汗口干、脉细、舌红苔少者。

    3.柏子养心丸(由柏子仁、党参、黄芪、川芎、当归等组成),1次6克,1日2次。具有补气养血、宁心安神的功效。用于心律失常伴有心悸易惊、失眠多梦、健忘等证者。

    4.琥珀安神丸(由丹参、当归、琥珀、龙骨、人参等组成),每丸重9克,每次1丸,1日2次,温开水吞服,具有益气养心、镇惊安神的功效。用于治疗心律失常之心虚胆怯证。

  5.朱砂安神丸(由朱砂、黄连、地黄、当归、甘草组成),每丸重9克,1次1丸,1日1~2次。具有清心养血、镇惊安神的功效。用于心律失常之心阴亏虚证。

    四、预防与调摄

    本病的治疗过程中药物治疗十分重要,应坚持服药,症状缓解后,亦当遵医嘱服药巩固一段时间。平时还要做到保持心情愉快。避免情志内伤,减少发病;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保证一定的休息和睡眠时间;注意寒暑变化,避免外邪侵袭,防止因感受风、寒、湿、热等外邪,而使病情复发或加重;轻症患者,可做适当的体力活动,以不感觉劳累为限度,避免剧烈劳动和强体力活动。病情较重者,应卧床休息。

 

作者: 2010-1-1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