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中医中药中医临床临床讨论

高血压不可怕!中医疏肝扶脾

来源:39健康网
摘要:本病依其临床表现当属中医眩晕、头痛范畴。方选:疏肝郁、泻肝火、健脾胃、通窍络、化瘀浊的龙胆泻肝汤合张氏镇肝熄风汤加黄芪、茯苓、菊花,减木通、生地治之。柴胡、黄芩、栀子疏肝解郁而清三焦之火,并导热从小便而出,与茯苓、泽泻为伍,可加大清肝扶脾之力,五药相合共为臣药。中医学认为,肝藏魂,脾藏意,而主思。...

点击显示 收起

  本病依其临床表现当属中医“眩晕”、“头痛”范畴。肝郁化火上扰,脾虚酿痰阻窍,进而痰瘀互阻壅络,是本病发生的关键所在。治疗当抑肝扶脾,祛瘀化浊,通络开窍。

  方选:疏肝郁、泻肝火、健脾胃、通窍络、化瘀浊的龙胆泻肝汤合张氏镇肝熄风汤加黄芪、茯苓、菊花,减木通、生地治之。方中,龙胆草,泻足厥阴肝经之热,与健脾化痰之要药黄芪相伍,二者共为君药。柴胡、黄芩、栀子疏肝解郁而清三焦之火,并导热从小便而出,与茯苓、泽泻为伍,可加大清肝扶脾之力,五药相合共为臣药。白芍、生龙骨、生牡蛎、牛膝有平肝潜阳、柔肝降逆、引血下行的作用,与行气化瘀、清头明目之川芎、菊花为伍共为佐药。当归、炙甘草有养血活血、通经活络的作用,且能制约上药苦寒伤阳滞脾之性,调和诸药,共为使药。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药物治疗外,心理调适必不可少。中医学认为,肝藏魂,脾藏意,而主思。然思主于脾而发于心。即肝脾在心神的主持下,调节着精神、情志的变化。而精神、情志的变化对高血压病的发生、发展,尤为重要。

 

作者: 2010-1-1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