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中医中药中医临床临床讨论

王家琳治疗消渴病思路初探

来源:中医药临床杂志
摘要:现将其诊治胰岛素抵抗性糖尿病经验和思路初步总结如下,以飨同道。中医学对消渴病的认识源远流长,早在《内经》中就有消瘅、消渴等病名,并指出正虚与嗜食膏粱厚味是其病因,历代医家多以上消、中消、下消的三消学说立论,论其治法,上消清肺润燥,中消清胃泻火,下消滋肾降火,列为常法。随着对消渴病认识的逐步深人,......

点击显示 收起

    吾师王家琳教授是合肥第一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从事临床、教学、科研工作近40年,医术精湛,治学严谨,学验俱丰,善长诊治内科疑难杂病,尤其对内分泌系统疾病的诊治颇具心得。现将其诊治胰岛素抵抗性糖尿病经验和思路初步总结如下,以飨同道。
    中医学对消渴病的认识源远流长,早在《内经》中就有“消瘅”、“消渴”等病名,并指出正虚与嗜食膏粱厚味是其病因,历代医家多以上消、中消、下消的“三消”学说立论,论其治法,上消清肺润燥,中消清胃泻火,下消滋肾降火,列为常法。随着对消渴病认识的逐步深人,活血化瘀法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王家琳教授在长期临床实践中不断探索、研究,结合患者具体病情,勤学古籍,博采众方,总结经验,形成了自己治疗消渴病的学术思想,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病机重点在肝肾脾胃
    消渴病的病因比较复杂,禀赋不足、饮食失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等原因均可导致消渴。消渴病变的脏腑主要在肺、胃、肾,其病机主要在于阴津亏损,燥热偏胜,而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两者互为因果。阴愈虚则燥热愈盛,燥热愈盛则阴愈虚。病变的脏腑主要在肺、胃、肾,尤以肾为关键。三脏之中,虽有所偏重,但往往又互相影响。王教授指出,肝肾两虚导致的痰湿内生,因气虚和痰湿生瘀,因痰瘀滞留而在体内生毒,脾肾阳虚,病机重点在肝肾,与脾和肝密切相关。其中尤以肥胖的病人更为显著。
    治肝培元是治疗关键
    辨证上亦不忽视上、中、下三消之分,肺燥、胃热、肾虚之别。吾师指出,肝藏血,体阴用阳;肝主疏泄,肝主条达,肝气疏畅,气运血行,阴阳平衡,身体健康。肝失疏泄,肝阴亏损,肝肾同源,肾阴亦虚,肝肾阴虚,阴虚血稠,气运不畅,瘀血阻络而生他病,糖尿病的各种并发症因此而发。因此,补气养肝,清肝益肾,培补真元,是防治消渴病的关键。
    擅用经方,师古不泥
    随消渴病的动态发展变化,王教授认为,消渴病当分脾虚湿热型、阴虚火旺、肾阴亏虚、气虚血瘀等证型论治。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及消渴病的病因病机特点,她总结了行气、清热、滋阴、化瘀的总治则。在临床上吾师常说,消渴以阴虚燥热为本,但莫拘泥于此。阴虚燥热,耗伤津血,津亏液少,不能载血循经;燥热内灼,煎熬营血,必致血瘀。瘀血又可化热伤阴,形成恶性循环。而脾胃耗伤,脾气亏虚,运化不行,湿浊内生,郁而化热。因此,治疗消渴,应抓住气阴两虚之本,湿、瘀、燥热之标,标本同治。吾师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总结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经方治疗消渴病,以方论证,以证验方,辨证施治,屡建奇功。现就其常用经方做一介绍。
1  温胆汤治疗脾虚湿热型消渴病
    病因饮食不节,恣食肥甘厚腻,形体日益肥胖,湿郁化热。再者脾虚湿蕴,脾失健运,湿浊内盛,郁久化热。症见脘腹胀满,神疲倦怠,腰膝酸软,舌质暗红,苔白腻,脉细滑。治当芳香醒脾,清热化湿。药以黄连、天花粉、茯苓、藿香、法半夏、陈皮、厚朴、砂仁、佩兰、竹茹等清中化湿,芳香悦脾。
2玉女煎治疗阴虚火旺型消渴病
    玉女煎由石膏、知母、麦冬、牛膝等组成。王教授常说“下焦生热,热则肾燥,肾燥则渴”,其辨证要点为口燥咽干,烦渴引饮,多食善饥,大便于结,口舌生疮或皮肤疖肿,舌红苔黄,脉数有力。治宜清热润燥,佐以养阴。
3  六昧地黄丸治疗肾阴亏虚型消渴病
    六味地黄丸系宋代钱乙从《金匮要略》的肾气丸减去桂枝、附子而成。吾师认为,本方治疗肾阴亏虚所致的消渴病,肾肝脾三阴同补,以补肾为主,症见腰膝酸软,乏力,头晕耳鸣,口干唇燥,皮肤干燥,瘙痒,舌红苔少,脉细数。吾师认为,若两目昏花、视物模糊,可加枸杞子、菊花(即杞菊地黄丸),虚火更重者可加黄柏、知母(即知柏地黄丸)。
4补阳还五汤治疗气虚血瘀型消渴病
    补阳还五汤由黄芪、赤芍、川芎、当归尾、地龙、桃仁、红花组成。王教授认为,其表现为倦怠乏力,气短懒言,胸闷憋气,脘腹胀满,腰膝酸软,虚浮便溏,口唇色暗,舌暗瘀斑瘀点,脉沉涩。正如《血证论》谓“瘀血在里,则口渴,所以然者,血与气本不相离,内有瘀血,故气不得通,不能载水津上升,是以发渴,名日血渴,瘀血去则不渴矣”。多见于糖尿病并发心肌病、早期糖尿病肾病。治则益气养阴、化瘀通络。若胸闷憋气,心前区疼痛甚者,加瓜蒌、薤白、郁金、延胡索以宽胸理气止痛;偏阳虚,加附子、肉桂温补肾阳而祛寒。
    健灵煎在消渴证治疗中的应用
    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总结,王教授拟定了治消渴病的基本方:健灵煎。中药健灵煎由山萸肉、灵芝等组成,其中山萸肉滋养肝肾,加以清肝泻浊之品,清养泄浊;灵芝益气健运,合山萸肉酸甘益气养阴,消除疲劳;配以清养化湿的药物合用,补中有清,清中有补,补中有化,能有效地解除大脑皮质紧张时体内各种升高血糖激素的分泌,以达到防治糖尿病的目的。对于消渴兼证的治疗,如消渴日久,出现肢体麻木不仁,多认为痰瘀内阻所致,故于基本方中加入鸡血藤、络石藤、清风藤、威灵仙等养血活血、祛风通络之品,以改善阴亏血少,脉道滞涩;若见眼痒干涩、视物模糊者,可佐草决明、菊花、谷精草等明目清热之品;若兼见胸闷胸痛、心悸气短者,则以温通心阳、活血止痛治之,于基本方中加人桂枝、薤白、桃仁、丹参等。
    病案举例
    某男,61岁,2012年6月13日初诊。糖尿病史7年。近日自觉目干涩,双下肢浮肿,尤以右下肢为甚,足底和足趾麻木疼痛,手指灵活性差,时感麻木。平素以口服二甲双胍、达美康等降糖药治疗为主,空腹血糖在13-16mmol/L。症见神疲乏力,纳呆,目干涩视物不清。口干,二便调,下肢浮肿按压有走窜麻酥感,舌淡红,苔薄白,脉弦。诊断为消渴病,辨证属脾肾两虚、痰瘀阻络.。治以健脾益肾、化瘀通络。加用中药,处方:山萸肉12g,泽兰lOg,泽泻lOg,生地12g,山药30g,牡丹皮lOg,野菊花12g,枸杞子12g,玉米须茯苓12g,大黄6g,薏苡仁30g,半夏lOg,陈皮lOg,白花蛇舌草12g水煎分2次口服。二诊:服药7剂后,目干涩感消失,下肢浮肿减轻,仍感觉麻木。大便调,夜尿1次,查空腹血糖9mmol/L,上方加茯苓25g,三七2g,继服。三诊:患者自述下肢浮肿消失,麻木感消失,关节发僵感减轻,足底仍感麻木,查空腹血糖7mmol/L,舌质稍紫,苔微白,脉细。加木瓜12g,继续口服2周,足底麻木感消失,肢体不适感消失。嘱其适时锻炼,控制饮食。随访至今,该患者病情稳定.未见反复。

 

作者: 杨蕾 王家琳 2013-9-23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