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中医中药中医临床临床验案

内伤发热类型多(三)

来源:上海中医药报
摘要:主诉:低热、盗汗1月余,纳寐欠佳,舌淡红,苔白黄之间,脉细弦。二诊(12月21日):低热、盗汗依旧。三诊(12月28日):盗汗未止,低热减少。四诊(2005年1月4目):低热不再,盗汗减半。...

点击显示 收起

 4.小柴胡汤合清骨散例

  陈男,51岁,2004年12月14日就诊。主诉:低热、盗汗1月余,纳寐欠佳,舌淡红,苔白黄之间,脉细弦。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检查均无异常。先予补中益气汤7剂。
  二诊(12月21日):低热、盗汗依旧。改予当归六黄汤、小柴胡汤合清骨散加减:当归12克,黄芪30克,生地黄15克,熟地黄15克,川黄连10克,生大黄5克,柴胡12克,黄芩12克,半夏12克,党参12克,甘草12克,大枣12克,银柴胡12克,地骨皮12克,青蒿12克,白薇12克,玉竹12克,7剂。
  三诊(12月28日):盗汗未止,低热减少。上方去当归六黄汤,加糯稻根30克,瘪桃干30克,煅牡蛎30克,五味子10克,浮小麦30克,7剂。
    四诊(2005年1月4目):低热不再,盗汗减半。

  补中益气汤主要用于治疗“气虚发热”或“阳虚发热”,属“甘温除大热”之代表方剂。首诊用以治疗低热并有盗汗,显系欠妥,故无改善。二诊改投当归六黄汤、小柴胡汤和清骨散加减,低热有减少,但因盗汗未除,疑当归六黄汤无功,故三诊弃之,代以止汗治标之品。四诊低热不再,盗汗减半。纵观全过程,初诊投以补中益气汤欠妥;二诊用当归六黄汤本无大错,惟黄芪性味甘温,可治阴虚盗汗,难治阴虚发热。由此可见,本案清热应归功于小柴胡汤和清骨散。

    以上案例提示,小柴胡汤实为治疗内伤发热的主力方剂,不可小觑。

小柴胡汤能有效治疗感冒或感冒后发热,当然这些是属于外感发热而非内伤发热,但除此之外,小柴胡汤尚能有效治疗妇人热入血室发热、长期伴畏风之低热、午后低热和寒热往来之低热等,而这些都是属于内伤发热的范畴。

  5.新加香薷饮合藿香正气散例

  俞男,78岁,2006年8月11日就诊。主诉:持续发热2日,体温38.7~C,恶寒,夜间盗汗,纳呆,口中无味,腹痛,大便日行1~2次,黏冻而有后重感,舌红,苔黄腻,脉细弦。有慢性结肠炎30年。证属暑湿发热,方用新加香薷饮合藿香正气散加减:香薷12克,扁豆12克,金银花30克,连翘30克,大腹皮12克,藿香12克,佩兰12克,紫苏12克,茯苓12克,椿根皮30克,地榆12克,糯稻根30克,瘪桃干30克,4剂。

    8月15目二诊:药后未再发热,无恶寒,但在空调下仍微恶风,盗汗明显减少;结肠炎症状减轻。后专治肠病,至10月6日八诊时肠病告愈。
  夏季炎热,易贪凉饮冷,致寒邪外束,暑湿内蕴,吴鞠通“新加香薷饮”正相适宜。患者素有肠炎及相关症状,合藿香正气散亦颇适切。•香薷辛微温,专治寒郁之暑气,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暑,轻宣透表,扁豆健脾化湿,紫苏散寒解表、行气宽中,藿香、佩兰助紫苏、扁豆化湿行气,又助香薷外散风寒,茯苓健脾渗湿。诸药合用,清热解暑,化湿健脾,新病旧疾兼顾,充分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念与个体化治疗的特色。

  以上案例提示,湿郁发热十分常见,而治疗除三仁汤外,新加香薷饮、藿香正气散、厚朴夏苓汤、甘露消毒丹等等,皆可择宜而用。    (完)

 

作者: 蒋健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