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中医中药中医文化

医乃仁术 医乃人学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摘要:受儒释二学的影响,医学将治病救人的宗旨,用一个“仁”字统括,实在是太妥贴、太精粹了,这体现了最高的道德境界。医乃仁术,集中表达了医学的仁爱、仁慈和仁义观。历代医家都是推行仁术的典范,皆以“大庇苍生”、“普救含灵”、“大济蒸(众)人”、“普济黔首”、“以其术仁其民,使无夭札”为己任,终生不渝,从不废......

点击显示 收起

  祖国的医药学,是建立在丰厚的文化底蕴之上的,其中以仁为基,以人为本,便是明证。
  仁,是儒学的核心,是佛学的内涵。清代学者袁枚说:圣学莫如仁(最神圣的学说没有比得上的)。受儒释二学的影响,医学将治病救人的宗旨,用一个字统括,实在是太妥贴、太精粹了,这体现了最高的道德境界。孟子说:仁者爱人,一语中的,道出了的本质。医乃仁术,集中表达了医学的仁爱、仁慈和仁义观。历代医家都是推行仁术的典范,皆以大庇苍生普救含灵大济蒸(众)人普济黔首以其术仁其民,使无夭札为己任,终生不渝,从不废弃,从而成为祖国医学之优良传统,世代相承,流传不息。唐代大医家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对仁术的具体内容作了充分透彻的阐述: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崄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大害)。他又说,医生若凭借医术邀射(猎取)名誉经略(谋取)财物,是甚不仁矣!人神之所共耻,至人之所不为。虽时隔1300多年,细细读来,真是振聋发聩,感人肺腑!可谓圣人之言,历久弥新,其利溥(广大)哉,无人能怀疑它的重要现实意义。结合当今学习胡锦涛主席八荣八耻的教导,在医学界认真继承并实施仁术观,就显得犹为迫切了。
  人学,是关乎人心、人性、人情的学问,在中医学中极为重视。一位西方医学工作者曾这样说:西医是治人的病,中医是治有病的人。这不仅从本质上说明了中西医的区别,而且真切地揭示了中医的人学内涵。除了疾病之外,作为整体的,在中医理论中备受关注。《内经》的作者认为:在天地万物之中,莫贵于人。他们还借黄帝之口,表现对人(百姓)心的关注,如面对百姓患病而束手无策之时,则说余念其痛,心为之乱惑,不可更代(不能替百姓受苦),百姓闻之,以为残贼(认为我对他们残暴不仁)。于是他与岐伯等人(实际上是古代的医家们),不断探讨治疗各种疾病的方法,以稳定人心。对于人性,亦是如此,通过黄帝之口说:君王众庶(百姓),尽欲全形(都很关切健全形体),形之疾病,莫知其情。”“尽欲全形这是人的本性,人们都希望自己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关爱生命,人之天性,合情合理。至于人情,《内经》作者非常严肃地告诫医生要不失(忽视)人情。明代医家李中梓专门著《不失人情论》,从病人、旁人和医人三个方面,来分析人情,鞭辟入里,不可不读。仅对病人之情,就涉及十几个方面:一、脏气(生理功能)不同;二、好恶不同;三、交际(社会地位)不同;四、调治不同;五、无主(主见)之为害;六、过慎之为害;七、得失之为害;八、缓急之为害;九、成心(偏见)之为害;十、有(有的病人)讳疾不言;十一、有隐情难告……何等具体、细致!说中医是人学,实不诬(欺骗)也。
  在治疗中,中医更是突出以人为本的人学思想,许多医案均可明证。这里举金元大家朱丹溪一病案,在医史上被传为美谈。同窗叶仪患痢疾,病情沉重。朱氏了解到叶仪平日与人交谈多,中气虚,又因工作忙,常常饥饿,接着是饱餐,形成了积食等病外情况后,确立了一个独特而大胆的治疗方案:不急于止痢,而是用参、术、陈皮、芍药等补药十余剂,对叶先行补益,补得叶仪一天比一天病重,痰窒咽如絮,昼夜痛苦呻吟,濒临气绝,私下与二子诀别,社会上也传出叶仪死去的消息。而朱氏对此视若无睹。10余日后,经过诊脉,煮小承气汤(泄热通便,治痢疾,是《伤寒论》中的经方)二剂给叶仪喝下,便觉从上而下,心中清爽,病竟渐愈。朱氏对别人说,如果我不给他补足中气,他怎么能承受我这两剂小承气汤!
  由此,我思之久,悟之久,深感仁术、人学,实在是中国医学的独道之处,是其特色所在、奥妙所在、魅力所在!吾辈定当学习之、继承之、弘扬之!
作者: 何少初 2010-1-1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