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中医中药中医文化

《本草纲目》中的特殊给药法

来源:家庭中医药
摘要:《本草纲目》从第五卷开始,便是单味药的介绍,其中绝大多数药味后面都有附方这一项。在这里李时珍详细地记述了这味药可以治疗的病症,以及对此病症相关的配伍,同时还不厌其烦地介绍了配方的制作及服用方法。从中我们不难发现中医的给药方法其实是新奇而多变的。古代的中医在用药方法上是非常讲究的。...

点击显示 收起

    《本草纲目》从第五卷开始,便是单味药的介绍,其中绝大多数药味后面都有附方这一项。在这里李时珍详细地记述了这味药可以治疗的病症,以及对此病症相关的配伍,同时还不厌其烦地介绍了配方的制作及服用方法。从中我们不难发现中医的给药方法其实是新奇而多变的。

    清朝徐大椿曾说:方虽中病,而服之不得其法,非特无功,反而有害,此不可不知也。如果处方药物对路,却不能奏效,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用不得法。古代的中医在用药方法上是非常讲究的。

    药物治病不都是吃下去的,给药的方式有很多。对医生来讲选择什么样的给药方式进行治疗,是提高临床疗效很重要的一种手段。

有些病吃药并不一定能有很好的效果,而采用其他的给药方法可能倒会收到较好的疗效。李时珍在他的《本草纲目》中就总结了明代以前近40种外治用药的方法,如涂、敷、塞、吹、熏、洗、熨等等,并很详细地讲述了外治用药的部位,除直接用于病变部位外,还有上病施下、下病施上、左病施右、右病施左以及施于特定部位等等。这些治疗并不都是针对外科疾病,有很大部分其实是用于内科或其他科疾病的治疗,而且能够取得很好的疗效。这些方法用药少。简便易行,奇妙快捷,疗效显著,对今天的临床用药也有很大的借鉴作用。

这里选几个典型的例子给大家作些简单的介绍。

熏蒸,顾名思义就是用热气熏的意思,实际操作也确实如此。将药物加水(或醋、或酒等不同的溶液,要视病情的不同而定)煮沸,利用冒出的蒸气,通过口鼻吸入体内;或者由于热气的熏蒸,使皮肤毛孔开张,皮下血管扩张,促进局部和全身的血液、淋巴循环。由此疏通经络,加快新陈代谢,使体内正气恢复,疾病容易痊愈。《本草纲目》卷十二黄芪条下曾记载:唐朝许胤宗开始做官时是当新蔡王外兵参军,恰巧柳太后患中风不能说话,脉沉而口噤。胤宗曰:既不能下药,宜汤气蒸之,药入腠理,周时可瘥。于是煎煮黄芪防风汤数斛,放在床下。药汤的蒸气氤氲如烟雾萦绕满室,一直熏至夕阳西斜时,太后终于可以说话了。黄芪有补气填宗之功,人体的正气壮则血脉通畅,还能逐恶血,通脑络,血行风自灭。牙关紧闭不能服药,用药汤的热气熏蒸,使药的分子从口鼻、皮肤进入体内而取得药效。前几年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所研制了一种透皮吸收的剂型,不知现在是否已经用于临床。而在一千多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已经开始使用这种方法去抢救病人,从此开熏蒸治中风之先河

有人患风疾多年。医生命人掘一大坑令患者坐入其中,脱去衣服,烧热汤给患者淋洗,淋洗良久后再用竹席盖上,使病人出汗而病愈。这也是一种疏通经络的方法。李时珍很推崇这种方法,而且认为,治寒湿证时加艾叶煎汤,治风虚证时加五枝或五加皮煎汤淋洗,淋洗时如有感觉效果会更迅捷。以上这两种方法有点像现在的桑拿或者蒸气浴,不过桑拿或蒸气浴只是用来保健或美容,而那时候虽然没有现在这样好的医疗条件,但因陋就简,却能很好地治疗疾病。

吹法给药一般用于七窍和前后二阴,多是将药物甚至气体吹入患病的部位,使作用更直接。李时珍曾讲过这样一个小故事:蕲州有一个妓女,患了腹痛、小便不通证,腹胀如鼓好几个月,生命垂危。医生取来猪脬(即猪的膀胱,主要用于下焦病的治疗,这是取类从之义)并将其吹满气,同时取鸟的较粗硬的羽毛管接在猪脬口上,羽毛管的另一端插入尿道口,挤压猪脬把气吹入尿道中,患者随即大尿而病愈。这很像现在西医的导尿法,当然那时的设备根本无法与现在先进的医疗器械相比。然而那时的医生却能够想出这样奇特的办法,就地取材便解决了大问题。

涂擦揩抹虽然叫法不同,实际意思是一样的。就是将药物直接涂擦在患病处而获效。下面这两个小故事可能会使你觉得惊奇,中药真的有这么神吗?

《张太尹传》中记载了一个治破伤风神效方:捏住蛴螬(为鞘翅目金龟总科的幼虫)的背脊,它口中便会吐出涎水,将此涎水涂抹在伤口上,片刻身体感觉发麻并出了汗,病也就痊愈了。张的孩子跌破额头,当时没在意,七日后破伤风发作,依照上述方法治疗,很快就痊愈了。

 

作者: 沃瑜 2010-1-1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