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中医中药中医文化

佛教防病治病的理论

来源:《医药养生保健报》
摘要:防病治病是佛教医学的一个核心内容。佛教将疾病分为两大类,一种是心病,一种是身病。佛教所谓心病,并非现代意义上的精神病或神经病,而是指人们心中错误的认识和不健康的精神活动。佛教认为,由于人们不能正确认识世间万物都是因缘条件的组合,本质是空是幻的道理,妄起贪爱执着,而产生种种毒害身心、降低人体抗病能......

点击显示 收起

    防病治病是佛教医学的一个核心内容。佛教将疾病分为两大类,一种是心病,一种是身病。

    佛教所谓心病,并非现代意义上的精神病或神经病,而是指人们心中错误的认识和不健康的精神活动。佛教认为,由于人们不能正确认识世间万物都是因缘条件的组合,本质是空是幻的道理,妄起贪爱执着,而产生种种毒害身心、降低人体抗病能力和康复能力的烦恼。因此主张疾病重在防范,从改变不良的心理和不当的言行做起,而对于已生成的病,要从心身两方面标本兼治。这种理念有利于纠正人们只重视治病,忽视防病、治标不治本、治身不洽心的问题。

    关于身病的病理机制,佛教继承了印度的传统观念,以构成人体的四大要素(地、水、火、风)的增损与平衡来加以表述,认为地大过盛,则会产生肿结沉重、身体枯瘠等病;若水大过盛,则会产生痰积胀满、腹痛下痢等病;若火大过盛,则会产生壮热、肢节酸痛等病;若风大过盛,则会产生虚眩战掉、呕逆气急等病。主张通过相应的调理,使四大调和(平衡),则疾病自愈。

    佛教认为致病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大方面:()外感风寒、内伤湿热等引起的四大不调。()负面情绪如嗔恨、忧愁、焦虑以及大悲大喜等,引起体内生理紊乱。()由贪嗔痴等烦恼导致的不良行为和不良生活习惯,如饮食不节、过度疲劳、贪淫无度、酗酒等。()由过去和现在所造恶业而感召的恶疾或怨鬼缠绕。()坐禅本可有益身心,但若调节不当,也易走火入魔,得各种“禅病”。

    针对上述致病因素,佛教提出了自己的一套防病治病的方法:()治疗四大失调的疾病,可采用(1)汤药,包括草、木、金石等药。(2)针灸、按摩。(3)节食或食疗。(4)加强运动,如散步、拜佛、瑜伽术、太极拳等。(5)静坐、观想。()治疗负面情绪引起的生理紊乱,可通过闻法、诵经、持戒、坐禅等方法调整心态,祛除烦恼,自净其心。()治疗不良行为和不良生活习惯引起的疾病,可采用汤药、食疗、诵经、念佛等方法。()治疗所造恶业而感召的恶疾或怨鬼缠绕,可采用忏悔、发善愿、念佛、拜佛、诵经、持咒等方法。

(刘菁)

 

作者: 2010-1-1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