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中医中药中医文化

讨论有助于中医发展——读《无知与偏见—中医存废百年之争》有感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摘要:山东中医药大学的张效霞君给我寄来了一本他刚刚出版的大作《无知与偏见———中医存废百年之争》。那时,我经常能在《中国中医药报》上读到他许多闪耀着理性光芒的文章。我渐渐地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他那份对于中医的炽热之情和赤子之心。这本书对中国近代史上三次废除中医的思潮进行了细致周全的回顾、理性深入的反思并在最......

点击显示 收起

山东中医药大学的张效霞君给我寄来了一本他刚刚出版的大作《无知与偏见———中医存废百年之争》。

  我与张君其实很早之前就认识了。那时,我经常能在《中国中医药报》上读到他许多闪耀着理性光芒的文章。慢慢地就记住了这个名字。

  通过现代发达的网络,我找到了他的联系方式,很快,我们就相互熟悉起来。我渐渐地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他那份对于中医的炽热之情和赤子之心。

  这本书对中国近代史上三次废除中医的思潮进行了细致周全的回顾、理性深入的反思并在最后给出了自己的一些意见。全书史料翔实、叙述流畅、思路清晰、分析透彻,尤为难得的是,他还收集了近代中医史上许多珍贵的影像资料,与文字水乳交融,很好地体现了张君多年一贯的研究功底和人生积淀。

  历史告诉未来。时间的长河总是要不可阻挡地向前流淌。近代史上这三次废除中医的逆流也确实应该给我们这些中医人一些反思。

  为什么在对待传统文化上,中医总是一而再、再而三的被拿来开刀。在认真地通读了全书之后,作为一个中医药的爱好者和信奉者,我也在努力思考这个问题。

  面对别人的指摘,我们中医界除了和别人大声叫嚷,是否还可以更加理性地做一些事情。

  我学中医出身,但最终没有选择临床中医师这个工作岗位。站在个人的角度上,我觉得,有时候,我们是否把中医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扯得太近了。好比中医文化是个大箩筐,什么东西都可以往里装。于是,许多严重背离基本科学准则的东西都被算在了中医的名下。干祖望先生那篇在网上流传极广的文章就一针见血地分析了这个问题。而中医存废百年之争中一些攻击中医的例子也和大箩筐里的某些东西密切相连。

  在我多年的思索中,一个总体的判断是,中医是高深玄妙的理论和朴素天然的药物反向结合的产物。我们一旦对病人解释他发生疾病的道理,就会让病人不知所云。就像当年毛主席问身边的一些医生,“上火”究竟是怎么回事一样,似乎主席听了这些毫无疑问属于第一流的医生的解释之后还是没有真正理解。但一旦在准确的辨证选方用药之下,病人又会对疗效感到满意甚至是觉得很神奇。也如同尽管刘惠民医生没太说明白上火的含义,但却实实在在治好了主席久治未愈的感冒。所以,一句最核心的话是,中医的关键在临床,临床的关键在疗效。有了确切的疗效,就可以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否则不用别人多说,自己也会先慌了手脚。从这个意义上说,效霞君书末所提到的出路就更有昭示未来的深邃,希望将来有机会,效霞君能把这个问题阐发得更深入,在我看来,这是我们进行这场大争论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前一段时间,对于中医所引发的一场大讨论,在我看来是“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发展规律体现。我们也不需要太过紧张。任何事情总是一分为二,这就好比中医的阴阳互根互用。在这次讨论中暴露出来的对中医的一些诟病,也确实值得我们反思。

  对中医的讨论与争论,肯定对中医的发展大有好处!

作者: 倪项根 2010-1-1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