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中医中药中医文化

中药名称的文化意蕴

来源:中医药文化
摘要:西药名称比较规范,但略嫌生涩拗口,不便记忆(如氨噻羧单胺菌素、阿曲库铵苯磺酸盐),相形之下,中药名称特征鲜明,耐人寻味,易读易记,即使是对中医持有偏见者,恐怕也不能不敬佩我们祖先的智慧与文采,惊叹药名的典雅与恰切。一、中药命名的文化背景中药学是中医学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中药的起源(发现),有文字记载......

点击显示 收起

  西药名称比较规范,但略嫌生涩拗口,不便记忆(如氨噻羧单胺菌素、阿曲库铵苯磺酸盐),相形之下,中药名称特征鲜明,耐人寻味,易读易记,即使是对中医持有偏见者,恐怕也不能不敬佩我们祖先的智慧与文采,惊叹药名的典雅与恰切。
  一、中药命名的文化背景
  中药学是中医学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中药的起源(发现),有文字记载的,至迟可以追溯到“神农尝百草”的时代,历经大约三千多年,品种不下万种(大千世界中几乎所有植物动物都可入药)。从古代早期经典文献((山海经》《诗经》((黄帝内经》《伤寒论》到明代本草巨著《本草纲目》都有关于中药的记载。参与中药命名的,既有本草专家,也有一代名医,还有民间医生、文人墨客与普通百姓。中药的命名受到中华传统文化(包括哲学、文学、民俗学、中医学、博物学、天文学等)的深刻影响。
  二、中药命名的根据
  (一)根据中药理论
  中药理论主要是指中药的功效、性能(包括药性、药味、升降浮沉、毒性等),这是中药命名的主要根据。
  1.根据药物功效命名例如:番泻叶,显而易见具有强力的泻下通便作用,现代西医院也因其效果肯定而广泛应用。回力草(脱力草),名称通俗易懂,福州一带民众通用于治脱力症,几乎家喻户晓。骨碎补、益母草、续断、阳起石、益智仁、大风子、威灵仙等,药名简洁扼要,其功效一望而知。
  在中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方剂,其命名与中药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如葛花解酲汤、牛黄清心九、益母草膏等,一望而知其主药分别为葛花、牛黄、益母草,方剂的主要功效分别在于解酒、清心、养血调经。
  2.根据药物性能四气(寒热温凉)、五味(辛甘酸苦咸)是关于中药性能的主要理论,它对指导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麝香,因其气味极浓烈,香气远射,故其原动物名麝,本品则称麝香、射香。芳香类药物如藿香、木香、檀香诸香。五味子,唐《新修本草》称“皮肉甘酸,核中辛苦,都有成味。”一物而五味皆俱,故名。
  还有与升降浮沉中药理论有关的,如升麻、浮萍、降香、沉香。
  又如羊踯躅,据记载,陶弘景曾观察到“羊食其叶,踯躅而死。”踯躅,徘徊之意。羊踯躅又名闹羊花、惊羊花。莨菪,音浪荡,《本草纲目》称“其子服之,令人狂浪放荡,故名。”狼毒,顾名思义其毒性猛烈似狼。药名本身警示医者必须慎用这些药物。    

  3.根据入药部位命名药物部位不同,药物性能、功效亦不同。花叶皆升,如银花、荷叶、桑叶、一枝黄花;种仁皆润,如柏子仁、松子仁、火麻仁。此外,桑白皮、芦根、苇茎、桑枝、橘核等,也是根据植物的入药部位而命名。
  4.道地中药道地中药,指生长环境适宜,品种优良,生长或栽培(或养殖)、加工合理,尤其是质量优于其他产地的中药材,如文献称“化州橘红,化痰最神”(化橘红);人参以吉林参、高丽参、上党参、潞党参为上品,野生者为野山参,但近年来,因生态环境趋向恶劣,野山参日见稀少,商家、患者大多不识其为何物。
  东阿胶、淮山药、川黄连、茅苍术、台乌药、滇三七、建泽泻等道地中药,自古以来在医患者中口碑甚佳。
  此外,还有根据加工炮制方法命名的,如煮半夏、炮山甲、蒸百部、炒白术、飞滑石、煅牡蛎。
  (二)根据植物学理论
  1.根据植物生长特点如夏枯草,因夏至后本草之果穗即枯干而得名。桑寄生,“此物寄寓他木而生,如鸟立于上,故日寄生。”(《本草纲目》)寄生于桑树者为桑寄生;其他尚有槲、槐寄生等,但品质均不如桑寄生。
  2.根据药材采集的时节中药材采集是确保药物质量和有效成分的重要环节之一,因此掌握采收时间至关重要。例如,深秋或初冬经霜后采集的桑叶称“霜桑叶”,蝉衣称“秋蝉衣”;天麻在冬季至翌年清明前茎苗未出时采收者名“冬麻”。
  (三)根据审美意趣
  1.根据药物颜色  自然界五彩缤纷、绚丽夺目,为中药命名提供了充满想象的空间。例如玄参,玄为黑色,其茎微似人参,故以参名;根甚黑,故称玄参。有一种药物,“其茎空心,中有白瓤,轻白可爱”(《本草纲目》),因而命名为白通草。青蒿,据《本草纲目》介绍,蒿为草之高者,“常蒿色淡青,此蒿深青,如松桧之色。至深秋,余蒿并黄,此蒿犹青,其气芬芳”,因而得名。此外,尚有赭石、蓝花菊(马兰)、紫草、黄柏、青黛、朱砂等中药。    六月雪、满山白、满天星等,更是充满诗情画意的名称。
  2.根据药物形态马鞭草,因本品节生紫花,如鞭之节,而穗类似鞭鞘,故而得名。枫香树的果序顶部呈蜂窝状小孔,长于通经活络,故称路路通。钩藤,因其药用部分为带钩的短茎,取其力锐,故名;传统认为,双钩者品质较好,所以称双钩藤。七叶一枝花,因其叶通常有七片,花梗比叶长,顶生一花,故名。
  3.根据国人的传统理念远志、合欢、当归、知母、厚朴、佩兰、凌霄花、忍冬、万年青、千年健、千日红等药名往往语义双关,既有药物的功效在,更多的是反映国人美好的愿望和情感。
  (四)根据文献资料或传说
  例如:禹余粮,古籍有“禹治水,弃其所余食于江中而为药”之说;刘寄奴,因南朝宋高祖刘裕小字寄奴,曾得一金疮(刀伤)外用药,后世遂称此药草为刘寄奴;徐长卿本是人名,因其常以某药为人治病,后人遂将此药命名为徐长卿;何首乌,据李翱《何首乌传》云:何氏祖孙三代皆因食某物而身体强壮,年寿百岁,后遂将此物名为何首乌。
  此外,还有因为受动物自疗的启发而命名的,如淫羊藿,李时珍引《续博物志》说:“淫羊Et百遍,食藿所致。”故有淫羊藿之名。此外还有蛇含草、鹿衔草等药名,皆如此意。
  (五)与其他文化现象有关的命名
  1.与药材贸易有关的命名汉唐以降,各民族之间、中外各国之间,中药材的贸易往来相当频繁,这可从一些中药名中看出痕迹。例如,安南桂(古称越南为安南),番泻叶、羌活、辽细辛(古代有称汉族以外为番、羌、辽等),胡黄连、胡桃等(古代多指西域国家为胡)。曼陀罗、诃藜勒,则直接取自音译。
  2.与十二生肖有关的命名如鼠妇、牛蒡子、虎杖、兔耳草、龙胆、蛇不见、马齿苋、羊踯躅、猴枣、鸡冠花、狗脊、猪苓。
  3.与避讳有关的命名避讳是封建社会中一种奇特的文化现象。掌握避讳的有关知识,对于阅读中药文献不无作用。例如,玄参,因避讳清康熙帝玄烨讳,而改名为元参;山药,《神农本草经》原名薯蓣,因避唐代宗李豫名,改为薯药,其后,又因避宋英宗赵曙讳,再改为山药。
  4.与古文字有关的命名例如人参,《本草纲目》解释说:“人蓡,年深,渐长成者,根如人形,有神,故谓之人蓡、神草。蓡字从草从浸,浸,浸渐之义……后世因其字繁,遂以参字代之,从简便尔。”黄芪,《本草纲目》释名说:“耆,长也。黄芪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今俗作黄芪。”其质地坚而绵者,为上品,处方上书写“绵黄芪”。肉苁蓉,“因此物补而不峻,故有从容之号。从容,和缓之貌。”(《本草纲目》)
  三、中药名与文学艺术的融合
  由于我国传统文化魅力的影响,自古以来,中医学与文学这两类不同性质的学科也在不断地相互影响、融合。最突出的例子便是以中药名为主要描述对象的方笺墨宝、歌诀和诗、词、曲、联、谜、文、戏剧等,数量十分可观,形成“古典文学与中医学融合的一种特殊现象。”(陈庆元((中国古典文学与中医学》)
  (一)处方墨宝
  自纸墨发明以来,直至20世纪50年代,名老中医多以毛笔书写处方。由于当时的中医大多医文俱佳且又精于翰墨,他们的方笺往往成为医术与书法艺术相结合的精品。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近现代名医曹颖甫、严苍山、叶熙春、魏龙骧的方笺便具有文佳、理精、字美的特点。时至今日,透过字里行间,仍可想见这些苍生大医当年临证时举重若轻、挥洒自如的神态。清代傅山是著名医学家,也是著名书法家,他的方笺手迹若能流传至今,必然是国宝级文物。
  (二)中药歌诀
  以介绍中药的性味功用为主,流传最广的有十八反、十九畏、妊娠禁忌歌,还有无名氏的《药性赋》和明代龚廷贤所撰《药性歌括四百味》,后者以四言体诗写成,形式别开生面,至今流传不衰。
卫生谚语如“家有千里光,疗疮一扫光……穿山甲,王不留,妇人服了乳长流”“一味稽豆衣,胜过玉屏风”。朗朗上口,易于普及。
  (三)药名诗文
  南宋辛弃疾的《定风波》:“山路风来草木香,雨余凉意到胡床。泉石膏盲吾已甚,多病,堤防风月费篇章。辜负寻常山简醉,独自,故应知子草玄忙。湖海早知身汗漫,谁伴?只甘松竹共凄凉。”因其使用药名不露痕迹、不事雕琢,思想性、艺术性兼具,堪称是药名诗词中的上乘作品。此外,朱熹的《南乡子》、萧纲的药名诗、今人张爵一的《秋夜感怀》(药名诗,龚士澄《杏林小品》有“臻于化境”之誉)、萧韶的《桑寄生传》(药名文)、蒲松龄的《草木传》(剧本)等,也都是脍炙人口之作。鲁迅先生笔下的“百草园”(文章),也因有何首乌、覆盆子、桑椹子、皂荚等中药名点缀其间,平添了许多情趣,读之兴味盎然。    
  今年震惊世界的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不久,杨璞先生以药名为诗:“重楼续断脊,巴蜀半夏凉。灾民连翘首,旋覆盼救亡……中华龙骨傲,路远志更强。拭去珍珠泪,明天更辉煌!”(《汶川抗震救灾有感》,载《中医药文化》2008年3期)可谓善于推陈出新、古为今用了!
  当然,中药的命名也有可商榷处,如命名不规范,一些药名以辞寄意,特征不够鲜明,有待进一步斟酌、修正。

作者: 2010-3-2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