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医源图书馆疾病类人类瘟疫报告第四章 瘟疫背后的手

微生物的功过是非

来源:大众医药网
摘要:对所有生物而言,疾病和寄生虫是无所不在的。寄生虫和微生物从某生物体上搜寻食物,对宿主而言,就可能是一场恶性感染或疾病。所有动物都是以其他生物为食物来源,人类也不例外。微寄生物,也称为寄生性微生物,指的是微小生物(病、细菌或多细胞生物),它们能在人体组织中,找到维生所需的食物来源。...

点击显示 收起

 

  对所有生物而言,疾病和寄生虫是无所不在的。寄生虫和微生物从某生物体上搜寻食物,对宿主而言,就可能是一场恶性感染或疾病。所有动物都是以其他生物为食物来源,人类也不例外。人类在觅食上的各种招式,充斥着人类的整个文明发展史。我们或许可以把人类看作是“病菌的微寄生”与“大型天敌的巨寄生”之间的危险平衡;而人类所谓的大型天敌在早期是动物,到后来则是不同族别的人类。

  微寄生物,也称为寄生性微生物,指的是微小生物(病、细菌或多细胞生物),它们能在人体组织中,找到维生所需的食物来源。有些微寄生物会引发急性疾病,结果不是很快地把宿主杀死,便是在宿主体内引发免疫反应,让自己被宿主杀死。偶尔这类致病的生物不知怎地进入一个特殊的宿主体内,使宿主成为带原者,有能力感染其他人,自己却不生病。还有一些微寄生虫,有办法和它们的人类宿主达成比较稳定的平衡关系。这类感染无疑也会吸走宿主部分的能量,但是它们的存在并不会妨碍宿主的正常功能。

  食物与寄生虫之间的相互关系巩固了人类文明史,它也和人体内某种相互关系类似。白血球是人体内预防感染的主要元素,它们能够“分解”掉入侵者,凡是白血球无法消化的外来生物,则转变成寄生物,反过头来消化人体内对它们有营养的东西。同样,取食者将食物所含的细胞及蛋白质分解成小单元,只是为了把它们再合成身体所需的新蛋白质以及新细胞。

  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是:当宿主都是几乎不相接触的独立个体时,微生物或病原体怎样从一个宿主转移到另一个宿主身上呢?

  人类宿主和感染源之间的长期互动,在双方历经许多世代或者数量可观的族群之后,会创造出一种能容许双方存活的相互适应模式。某致病生物若是很快地杀死宿主,则会替自己带来危机,因为它必须想办法快速地找到下一个新宿主,原则就是传衍后代。

  反过来说,某人如果能彻底抵抗感染,那么原本会存在的寄生物将找不到居所,这么一来,也会给感染生物带来另一种生存危机。事实上,许多与疾病为伴的关系之所以难以持续到现代,就是因为发生上述这些极端的情况。此外,一些恶名昭著的致病生物,现在正面临绝种的危机,这要得益于全球的疫苗普及以及其他的公共卫生设施和措施的改进。

  最适合宿主和寄生物共存的状况,通常(但并非必然)是这样子的:两者皆能在对方存在的情况下,持续无限期地存活,而且双方的正常活动都不会因为对方而严重受损。这类生物平衡的例子相当多。例如,人类肠道里存在大量的细菌,但却不会引起明显的病征。另外,我们的口腔和皮肤上,也聚集了许多微生物,在正常情况下,它们通常不会对我们造成任何实质的影响。这类生物当中,有些能帮助消化;有些则被认为能够防止有害生物在我们体内随意繁殖。

作者: 不明 2006-2-5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