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医源图书馆中医现代论著虚损病类钩沉

  作者:张志强长春中医学院2004级博士研究生
  任继学长春中医学院终身教授   

  有感于近年来纯中医论文的越来越少,现将在任继学教授指导下写的中医《虚损病类钩沉》做成电子书,以供有志于宏扬中医的学子们参阅!

  任继学教授简介

  著名中医内科专家、长春中医学院终身教授任继学,悬壶60年,熟谙中医经典,敢于探索创新,在中医急症研究上卓有建树。他学识渊博,善于思考,对中医理论颇有发挥。虚损病是临床常见病症,任继学教授重视辨治虚损病,并从理论溯源、临证体会等方面探索总结。本文是他指导博士生对虚损病的系统认识。
 
 
  前言

  虚损一病自《内经》、《难经》初论始,后世医家不乏有专篇、专著,可谓论之详备。究其原由有三,一因该病为临床多发常见病证;二为此疾因医误、药源所致者亦颇多;三是该病因虚、损、邪混杂,常因顾此而碍彼,令医者难以着药,确为临床之一大痼疾。随师侍诊数年,深知此病范围之广、证候之繁杂棘手,且其中因医误、药误而致者为数甚多。兹不揣浅陋,撰文再述虚损。一是经过系统地梳理古代文献,从而作为我们认识和辨治虚损性疾病的借鉴;二是继承导师关于虚损之独特理论及治验,开阔学术视野,以便从中找到攻克此疾之突破口;三是希望能唤起医者对虚损病的再认识和重视;四是通过重述医源、药源之误致损,以警示医者免犯虚虚实实之戒。

  结语
  虚损性疾病的范围是广泛的,作为医者不能仅仅将虚损局限为某些疾病,将某法定为治疗虚损的定格。而应该系统继承有关虚损方面的文献,全面了解虚损病类的因、机、证、治。更为重要的是,临证定得慎思明辨,勿犯虚虚实实之戒。作为病者,也应该谨慎择医用药,以免非虚成虚,非损致损。正如明·孙一奎《赤水玄珠》治劳三大愆,病者、医者,不可不明。其谓:“病家欲求速效,不久任师,屡更屡试。殊不知虚者精气夺也,须多服补药,非假以岁月不能见功。病者厌其效迟,更师调理,故屡换而屡试之后,师窥前方之不效,疑非此症,又更方治,讵思其药力之未到也。由是脾胃转伤,遂至不救,犹恨天下无良法也。此一愆也,乃愆之小者也。……时医于此理动辄借口,则曰丹溪诸公云云,人身之虚,皆阴虚也,故任前药而不疑。不思滋阴降火之药,皆敛肺助湿滞痰损脾者,风邪火热皆莫能散,愈投愈咳,愈进愈热也。此药吴浙间罹其毒,盖王节斋、吴菱山、何大英皆浙产,益易见信故耳。此其二愆也,乃愆之大者也。膏粱之家,厚味相兢,内多积聚。丹溪曰:蒸蒸发热,积病最多,嗜欲者中心实怯,故每迎师用药,喜补而惮攻。抑不知积之不去,热之不去也,多补则重闭其气,是资其邪而益其病也。初起未久,胃气尚强,急当推之,而后议补,则无反顾之忧。若无机会,迁延日远,莫能为计,欲补则无成功,欲攻则胃气已坏,畏首畏尾,待死而已。此其三愆也,乃愆之中者也。”孙氏治劳三大愆,可谓详悉医药之误及病者不知调摄而自误,录其作为本文之结尾,以冀成为我等中医后学永世之警言。
 

点击显示 收起

一、古代文献研究

二、任继学理论治验管窥

  导师任老身为国家名老中医,在门诊所接诊的患者多数为疑难杂症,其中虚损疾病十之有五。随师侍诊3年有余,深刻体会到虚损之证候繁杂。任老辨治虚损性疾病并不拘泥某派、某法,而是对各家学说兼容并蓄,针对患者的实际情况辨证施治。从继承和发扬的角度出发,现将导师任老在辨治虚损类疾病的独特理论和经验列举数例,点滴钩玄,以飨同道。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