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医源图书馆中医古籍景岳全书卷之七须集伤寒典上

论脉四

来源:医源世界
摘要:其脉以浮紧而有力无力,可知表之虚实。沉紧而有力无力,可知里之虚实。中而有力无力,可知阴阳之凶吉。沉紧无力,而外无大热,内无烦渴等病,此阴证也。...

点击显示 收起

伤寒之邪, 实无定体, 或入阳经气分, 则太阳为首, 或入阴经精分, 则少阴为先。 其脉以浮紧而有力无力, 可知表之虚实; 沉紧而有力无力, 可知里之虚实; 中而有力无力, 可知阴阳之凶吉。 诊之之法, 当问证以知其外, 察脉以知其内, 先病为本, 后病为标。 能参合脉证, 而知缓急先后者, 乃为上工。

诊法曰: 浮脉为在表。 故凡脉见浮紧而数者, 即表邪也。 再加以头项痛, 腰脊强等证, 此即太阳经病, 当求本经轻重而解散之。

脉见洪长有力, 而外兼阳明证者, 即阳明在经之邪也, 宜求本经之寒热以散之。

脉见弦数, 而兼少阳之证者, 即少阳经半表半里之病, 宜和解而散之。

沉脉为在里, 病属三阴, 详具后六经证辨中。 但沉数有力, 是即热邪传里也, 若表证深入, 而内见大满大实, 阳邪热结等证, 治当从下也。

沉紧无力, 而外无大热, 内无烦渴等病, 此阴证也。 若或畏寒厥冷, 及呕吐, 腹痛, 泻痢者, 此即阴寒直中, 治宜温中也。

脉大者为病进, 大因邪气胜, 病日甚也。 脉渐缓者为邪退, 缓则胃气至, 病将愈也。 此以大为病进, 固其然也, 然亦有宜大不宜大者, 又当详辨。 如脉体本大, 再加洪数, 此则病进之脉, 不可当也。 如脉体本小, 因服药后而渐见滑大有力者, 此自阴转阳, 必将汗解, 乃为吉兆。 盖脉至不鼓者, 由气虚而然, 无阳岂能作汗也。 后论汗条中有按, 当并阅之。

仲景[伤寒论]曰: 脉有阴阳者, 何谓也? 曰: 凡脉浮大数动滑, 皆阳也; 沉涩弱弦微, 皆阴也。 诸脉浮数, 而发热恶寒, 身痛不欲饮食者, 伤寒也。 若洒淅恶寒, 饮食如常, 而痛偏一处者, 必血气壅遏不通, 成痈脓也。 寸口脉浮为在表, 沉为在里, 数为在腑, 迟为在脏。 寸关尺三部, 浮沉, 大小, 迟数同等, 虽有寒热不解者, 此脉阴阳为和平, 虽剧必愈。 其脉浮而汗出如流珠者, 阳气衰也。 脉瞥瞥如羹上珠者, 阳气微也。 脉萦萦如蜘蛛丝者, 阳气衰也。 脉绵绵如泻漆之绝者, 亡其血也。 其脉沉者, 荣气微也。 若脉浮大者, 气实血虚也。 脉微缓者, 为欲愈也。 阳脉浮, 阴脉弱者, 为血虚, 血虚则筋急也。 脉微弱而恶寒者, 此阴阳俱虚, 不可更发汗, 更吐, 更下也。 阴证无脉, 温之而脉微续者生, 暴出者死。 阴病见阳脉者生, 阳病见阴脉者死。
[论]曰: 寸脉微, 名曰阳不足, 阴气上入于阳中, 则洒淅恶寒也。 尺脉微, 名曰阴不足, 阳气下陷入阴中, 则发热也。 寸口脉微而涩, 微者卫气不行, 涩者荣气不足。 卫气衰, 面色黄, 荣气不足, 面色青。 荣为根, 卫为叶, 荣卫俱微, 则根叶枯槁, 而寒栗, 欬逆, 唾腥, 吐涎沫也。


[论]曰: 紧脉从何而来? 曰: 假令亡汗若吐, 以肺里寒, 故令脉紧也。 假令欬者, 坐饮冷水, 故令脉紧也。 假令下利, 以胃中虚冷, 故令脉紧也。 按此言紧者, 即弦搏不软之谓, 盖单言其紧, 而无滑数之意, 乃阳明胃气受伤之脉, 故主为阴寒之证。 若紧而兼数, 则必以外邪所致。

愚按: 浮为在表, 沉为在里, 此古今相传之法也。 然沉脉亦有表证, 此阴实阳虚, 寒胜者然也。 浮脉亦有里证, 此阳实阴虚, 水亏者然也。 故凡欲察表邪者, 不宜单据浮沉, 只当以紧数与否为辨, 方为的确。 盖寒邪在表, 脉皆紧数, 紧数甚者邪亦甚, 紧数微者邪亦微, 紧数浮洪有力者, 邪在阳分, 即阳证也, 紧数浮沉无力者, 邪在阴分, 即阴证也。 以紧数之脉而兼见表证者, 其为外感无疑, 即当治从解散。 然内伤之脉, 亦有紧数者, 但内伤之紧, 其来有渐, 外感之紧, 发于陡然, 以此辨之, 最为切当。 其有似紧非紧, 但较之平昔, 稍见滑疾而不甚者, 亦有外感之证, 此其邪之轻者, 或以初感而未甚者, 亦多见此脉, 是又不可不兼证而察之也。 若其和缓而全无紧疾之意, 则脉虽浮大, 自非外邪之证。

按陶节庵曰: 夫脉浮当汗, 脉沉当下, 固其宜也。 然其脉虽浮, 亦有可下者, 谓邪热入腑, 大便难也, 设使大便不难, 岂敢下乎? 其脉虽沉, 亦有可汗者, 谓少阴病, 身有热也, 设使身不发热, 岂敢汗乎? 若此之说, 可见沉有表, 而浮亦有里也。

 

作者: 佚名 2008-5-13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