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医源图书馆中医古籍景岳全书卷之十二从集杂证谟

风痹

来源:医源世界
摘要:经义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其风气胜者,其人易已也。...

点击显示 收起

经义
痹论曰: 风寒湿三气杂至, 合而为痹也。 其风气胜者为行痹, 寒气胜者为痛痹, 湿气胜者为着痹。 帝曰: 其有五者何也? 岐伯曰: 以冬遇此为骨痹, 以春遇此为筋痹, 以夏遇此为脉痹, 以至阴遇此为肌痹, 以秋遇此为皮痹。 帝曰: 内舍五脏六腑, 何气使然? 岐伯曰: 五脏皆有合, 病久而不去者, 内舍于其合也。 故骨痹不已, 复感于邪, 内舍于肾。 筋痹不已, 复感于邪, 内舍于肝。 脉痹不已, 复感于邪, 内舍于心。 肌痹不已, 复感于邪, 内舍于脾。 皮痹不已, 复感于邪, 内舍于肺。 所谓痹者, 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

痹论曰: 凡痹之客五脏者, 肺痹者, 烦满喘而呕。 心痹者, 脉不通, 烦则心下鼓, 暴上气而喘, 嗌干善噫, 厥气上则恐。 肝痹者, 夜卧则惊, 多饮数小便, 上为引如怀。 肾痹者, 善胀, 尻以代踵, 脊以代头。 脾痹者, 四肢懈惰, 发欬呕汁, 上为大塞。 肠痹者, 数饮而出不得, 中气喘争, 时发飧泄。 胞痹者, 少腹膀胱按之内痛, 若沃以汤, 涩于小便, 上为清涕。 阴气者, 静则神藏, 躁则消亡, 饮食自倍, 肠胃乃伤。 淫气喘息, 痹聚在肺。 淫气忧思, 痹聚在心。 淫气遗溺, 痹聚在肾。 淫气乏竭, 痹聚在肝。 淫气肌绝, 痹聚在脾。 诸痹不已, 亦益内也。 其风气胜者, 其人易已也。

痹论帝曰: 痹, 其时有死者, 或疼久者, 或易已者, 其故何也? 岐伯曰: 其入脏者死, 其留连筋骨间者疼久, 其留皮肤间者易已。 帝曰: 其客于六腑者何也? 曰: 此亦其食饮居处, 为其病本也。 六腑亦各有俞, 风寒湿气中其俞, 而食饮应之, 循俞而入, 各舍其腑也。 帝曰: 痹或痛, 或不痛, 或不仁, 或寒或热, 或燥或湿, 其故何也? 曰: 痛者, 寒气多也, 有寒故痛也。 其不痛不仁者, 病久入深, 营卫之行涩, 经络时疏, 故不痛, 皮肤不营, 故为不仁。 其寒者, 阳气少, 阴气多, 与病相益, 故寒也。 其热者, 阳气多, 阴气少, 病气胜, 阳遭阴, 故为痹热。 其多汗而濡者, 以其逢湿甚也, 阳气少, 阴气盛, 两气相感, 故汗出而濡也。 帝曰: 夫痹之为病, 不痛何也? 曰: 痹在于骨则重, 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 在于筋则屈不伸, 在于肉则不仁, 在于皮则寒, 故具此五者, 则不痛也。 凡痹之类, 逢寒则急, 逢热则纵。 帝曰: 善。

周痹篇帝曰: 愿闻众痹。 岐伯曰: 此各在其处, 更发更止, 更居更起, 以右应左, 以左应右, 非能周也, 更发更休也。 刺此者, 痛虽已止, 必刺其处, 勿令复起。 帝曰: 愿闻周痹何如? 曰: 周痹者, 在于血脉之中, 随脉以上, 随脉以下, 不能左右, 各当其所。 帝曰: 刺此奈何? 曰: 痛从上下者, 先刺其下以过之, 后刺其上以脱之。 痛从下上者, 先刺其上以过之, 后刺其下以脱之。 帝曰: 此痛安生? 何因而有名? 曰: 风寒湿气客于外分肉之间, 迫切而为沫, 沫得寒则聚, 聚则排分肉而分裂也, 分裂则痛, 痛则神归之。 神归之则热, 热则痛解, 痛解则厥, 厥则他痹发, 发则如是。 此内不在脏, 而外未发于皮, 独居分肉之间, 真气不能周, 故命曰周痹。

长刺节论曰: 病在筋, 筋挛节痛, 不可以行, 名曰筋痹。 病在肌肤, 肌肤尽痛, 名曰肌痹, 伤于寒湿。 病在骨, 骨重不可举, 骨髓酸痛, 寒气至, 名曰骨痹。

寿夭刚柔篇曰: 病在阳者命曰风, 病在阴者命曰痹, 阴阳俱病命曰风痹。 病有形而不痛者, 阳之类也; 无形而痛者, 阴之类也。 无形而痛者, 其阳完而阴伤之也, 急治其阴, 无攻其阳; 有形而不痛者, 其阴完而阳伤之也, 急治其阳, 无攻其阴。 阴阳俱动, 乍有形, 乍无形, 加以烦心, 命曰阴胜其阳, 此谓不表不里, 其形不久。

五邪篇曰: 邪在肾, 则病骨痛阴痹。 阴痹者, 按之而不得, 腹胀腰痛, 大便难, 肩背颈项痛, 时眩。 取之涌泉, 昆仑, 视有血者尽取之。

五脏生成篇曰: 卧出而风吹之, 血凝于肤者为痹, 凝于脉者为泣, 凝于足者为厥, 此三者, 血行而不得反其空, 故为痹厥也。

脉要精微论曰: 按之至骨, 脉气少者, 腰脊痛而身有痹也。

九针论曰: 八风伤人, 内舍于骨解腰脊节腠理之间, 为深痹也。 故为治针, 必长其身, 锋其末, 可以取深邪远痹。

四时气篇曰: 着痹不去, 久寒不已, 卒取其三里。

玉机真藏论曰: 风寒客于人, 使人毫毛毕直, 皮肤闭而为热, 当是之时, 可汗而发也。 弗治, 病入舍于肺, 名曰肺痹, 发欬上气。 弗治, 肺即传而行之肝, 病名曰肝痹, 一名曰厥, ?痛出食, 当是之时, 可按若刺耳。

五脏生成论曰: 赤脉之至也, 喘而坚, 诊曰有积气在中, 时害于食, 名曰心痹, 得之外疾, 思虑而心虚, 故邪从之。 白脉之至也, 喘而浮, 上虚下实, 惊, 有积气在胸中, 喘而虚, 名曰肺痹, 寒热, 得之醉而使内也。 青脉之至也, 长而左右弹, 有积气在心下支胠, 名曰肝痹, 得之寒湿, 与疝同法, 腰痛足清头痛。 黄脉之至也, 大而虚, 有积气在腹中, 有厥气, 名曰厥疝, 女子同法, 得之疾使四肢, 汗出当风。 黑脉之至也, 上坚而大, 有积气在小腹与阴, 名曰肾痹, 得之沐浴清水而卧。

逆调论: 帝曰: 人身非衣寒也, 中非有寒气也, 寒从中生者何? 岐伯曰: 是人多痹气也, 阳气少, 阴气多, 故身寒如从水中出。 一水不能胜二火, 故不能冻栗, 病名曰骨痹。 详寒热门 .

论证
风痹一证, 即今人所谓痛风也。 盖痹者, 闭也, 以血气为邪所闭, 不得通行而病也。 如痹论曰: 风气胜者为行痹。 盖风者善行数变, 故其为痹, 则走注历节, 无有定所, 是为行痹, 此阳邪也。 曰: 寒气胜者为痛痹。 以血气受寒则凝而留聚, 聚则为痛, 是为痛痹, 此阴邪也。 曰: 湿气胜者为着痹。 以血气受湿则濡滞, 濡滞则肢体沉重而疼痛顽木, 留着不移, 是为着痹, 亦阴邪也。 凡此三者, 即痹之大则也。 此外如五脏六腑之痹, 则虽以饮食居处皆能致之, 然必重感于邪而内连脏气, 则合而为痹矣。 若欲辨其轻重, 则在皮肤者轻, 在筋骨者甚, 在脏腑者更甚。 若欲辨其寒热, 则多热者方是阳证, 无熬者便是阴证。 然痹本阴邪, 故惟寒者多而热者少, 此则不可不察。

观痹论曰: 风寒湿三气杂至, 合而为痹。 而寿天刚柔篇又曰: 在阳者命曰风, 在阴者命曰痹。 何也? 盖三气之合, 乃专言痹证之所因也; 曰在阳为风, 在阴为痹, 又分言表里之有殊也。 如风之与痹, 本皆由感邪所致, 但外有表证之见, 而见发热头疼等证, 或得汗即解者, 是皆有形之谓。 此以阳邪在阳分, 是即伤寒, 中风之属也, 故病在阳者, 命曰风。 若既受寒邪而初无发热头疼, 又无变证, 或有汗, 或无汗, 而筋骨之痛如故, 以延绵久不能愈, 而外无表证之见者, 是皆无形之谓。 此以阴邪直走阴分, 即诸痹之属也, 故病在阴者, 命曰痹。 其或既有表证而疼痛又不能愈, 此即半表半里, 阴阳俱病之证, 故阴阳俱病者, 命曰风痹。 此所以风病在阳而痹病在阴也。 然则诸痹者, 皆在阴分, 亦总由真阴衰弱, 精血亏损, 故三气得以乘之而为此诸证。 经曰, 邪入于阴则痹, 正谓此也。 是以治痹之法, 最宜峻补真阴, 使血气流行, 则寒邪随去; 若过用风湿痰滞等药而再伤阴气, 必反增其病矣。 .

风痹治法共五条
痹因外邪, 病本在经, 而深则连脏。 故其在上, 则有喘呕, 有吐食; 在中, 则为胀满, 为疼痛; 在下, 则为飧泄, 为秘结诸病。 此皆风痹之兼证也。 凡见此者, 当于各门, 权其缓急先后而随证治之。
痹证之风胜者, 治当从散, 宜败毒散, 乌药顺气散之类主之。 若以风胜而兼微火者, 宜大秦艽汤, 或九味羌活汤之类主之。
痹证之寒胜者, 但察其表里俱无热证, 即当从温治之, 宜五积散, 或小续命汤, 甘草附子汤之类主之。 若寒甚气虚者, 宜<三因>附子汤之类主之。
痹证之湿胜者, 其体必重, 或多寒, 或多痰, 或多汗, 皆脾弱阴寒证也。 若羌活胜湿汤, 乃兼风散湿之剂也。 五积散, 乃温经散湿之剂也。 真武汤, 乃温中除湿之剂也。 <三因>附子汤, 乃补脾燥湿之剂也。 调气平胃散, 乃行气行湿之剂也。 五苓散, 乃利水导湿之剂也。 二陈汤, 六君子汤, 乃化痰去湿之剂也。 大抵治湿者, 欲其燥; 欲燥者, 宜从暖。 盖脾土喜燥而恶湿, 喜暖而恶寒, 故温脾即所以治湿也。 然又有湿热之为病者, 必见内热之证, 滑数之脉, 方可治以清凉, 宜二妙散及加味二妙丸, 当归拈痛汤之类主之。 其有热甚者, 如抽薪饮之类, 亦可暂用, 先清其火而后调其气血。
风痹之证, 大抵因虚者多, 因寒者多。 惟血气不充, 故风寒得以入之; 惟阴邪留滞, 故经脉为之不利。 此痛痹之大端也。 惟三气饮及大防风汤之类, 方能奏效。 凡治痹之法, 惟此为最。 其有宜酒者, 即以三气饮浸酒服之亦妙, 法见本方, 或用易老天麻丸亦可。
历节风痛
历节风痛, 以其痛无定所, 即行痹之属也。 <病源>云: 历节风痛, 是气血本虚, 或因饮酒腠理开, 汗出当风所致; 或因劳倦调护不谨, 以致三气之邪遍历关节, 与气血相搏而疼痛非常, 或如虎之咬, 故又有白虎历节之名。 <中藏经>曰: 历节疼痛者, 因醉犯房而得之。 此其概也。 大都痛痹之证, 多有昼轻而夜重者, 正阴邪之在阴分也; 其有遇风雨阴晦而甚者, 此正阴邪侮阳之证也; 或得暖遇热而甚者, 此湿热伤阴之火证也。 有火者宜清凉, 有寒者宜从温热。 若筋脉拘滞, 伸缩不利者, 此血虚血燥证也, 非养血养气不可。 凡诸治法, 总宜如前。 一, 凡诸痹作痛者, 俱宜用火龙膏贴之。
历节风痛
风痹论列方

君子汤补五。 大秦艽汤和二四五。 败毒散散三六。 真武汤热一四三。 三气饮新热十七。 抽薪饮新寒三。 火龙膏外三百二十。 甘草附子汤热三一。 易老天麻丸和二七五。 乌药顺气散散九三。 调气平胃散和十八。 大防风汤补九八。 小续命汤散五二。 五积散散三九。 二陈汤和一。 五苓散和一八二。 二妙散寒一三四。 <三因>附子汤热二三。 加味二妙丸寒一三五。 当归拈痛汤寒百三十。 九味羌活汤散四四。 羌活胜湿汤和一七八。

历节风痛
论外备用方
大建中汤补二四阳虚。 活络饮和二六九风湿。 换骨丹和二七九。 三痹汤和二五八血虚气滞。 虎骨散和二五一风毒走注。 愈风丹和二七四虚风。 茯苓丸和百十四痰饮痹痛。 史国公浸酒方和二八一。 蠲痹汤和二五七温经。 换腿丸和二百八十疏邪。 桂心散和二六五风邪走痛。 虎骨酒和三一五强筋骨。 秦芄地黄汤和二六八风热血燥。 豨莶丸和二五六。 鸡鸣散和二八五风湿流注。 独活寄生汤和二百七十风寒湿痹。 续断丹和二五五三气。 湿郁汤和二六六风湿。 熏洗痛风法和二七三。 枳实散和二六二心痹痛。 人参散和二百六十肝痹?痛。 温中法?丸热一二五脾痹多寒。 麻黄左经汤散九六风邪。 大黄左经汤五散九八闭结。 虎胫骨丸寒一三七湿热。 苍朮丸寒一三三湿热。 熨背散热一二四?背痛。 透经解挛汤和二七一去风通经。 薏仁酒和三一六脚痹。 趁痛散和二六七行血行气。 六味茯苓汤和二六一痰痹。 白朮酒和一八一中湿身痛。 续断丸和三百五风湿浮肿。 除湿蠲痹汤和二六四风湿。 薏仁汤和二四七流注。 熏蒸法和二七二。 加味五痹汤和二五九五脏痹。 紫苏子汤和二六三肺痹胸痛。 当归汤散九一肺痹上气。 半夏左经汤四散九七风湿流注。 神效左经丸散九五三气。 羌活散散八七风气。 苦参丸寒一三八阴虚风热。 十味剉散热四九血弱挛痛。 参附渗湿汤热一二二寒湿痹痛。 芎归散热一二一温补行散。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散四风湿。 龙虎丹热一二六走注。 愈风燥湿化痰丸和二七六。
 

作者: 佚名 2008-5-1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