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医源图书馆中医古籍景岳全书卷之十三性集杂证谟

清利法共三条

来源:医源世界
摘要:凡治伤寒,瘟疫,宜清利者,非止一端,盖火实者宜清火,气实者宜行气,食滞者宜消食,痰盛者宜化痰,皆所谓清利也。伤寒火盛者,治宜清解。若热入阳明,烦渴躁热,脉洪便实,而邪有不解者,宜柴胡白虎煎,或单用白虎汤,太清饮,或玉泉散。若伤寒口渴,烦热赤斑,脉洪大而无力者,宜人参白虎汤。...

点击显示 收起

凡治伤寒, 瘟疫, 宜清利者, 非止一端, 盖火实者宜清火, 气实者宜行气, 食滞者宜消食, 痰盛者宜化痰, 皆所谓清利也。 凡此数者, 滞去则气行, 而表邪自解, 然此宜用于邪实等证, 而本非虚证之所宜。 其有虚中挟实者, 不妨少为兼用, 此中权度, 自有其宜。 若病在危急, 则毫不容谬, 设不当清而妄用之, 亦与扑残灯者无异也。

伤寒火盛者, 治宜清解。 若热入阳明, 烦渴躁热, 脉洪便实, 而邪有不解者, 宜柴胡白虎煎, 或单用白虎汤, 太清饮, 或玉泉散。 若汗后仍热者, 亦宜用之。 若伤寒口渴, 烦热赤斑, 脉洪大而无力者, 宜人参白虎汤。 若伤寒邪在太阳, 发热头痛, 脉洪大, 表邪未解, 而内热又甚者, 宜一柴胡饮, 或三黄石膏汤, 或六神通解散。 若六经通热, 火邪不解, 或狂斑烦躁, 或头红面赤, 口干舌黑, 脉洪邪实者, 宜抽薪饮, 或黄连解毒汤, 或加柴胡。 若伤寒热入血室, 吐?斑黄, 及血热血燥, 不能作汗而邪不解者, 宜<局方>犀角地黄汤, 热甚者, 宜<良方>犀角地黄汤。 若热邪闭结血分, 大便不通, 而邪不能解者, 宜<拔萃>犀角地黄汤。 若少阴水亏, 阳明火盛, 热渴失血, 牙痛便结, 脉空作喘, 而邪不能解者, 宜玉女煎。 若伤寒阳邪亢盛, 血脉不通而四肢厥逆者, 谓之热厥, 宜四逆散。 若暑月时行瘟疫, 表里俱热, 宜清宜解者, 羌活升麻汤。 若伤寒热结膀胱, 而小水不利, 火邪不退, 或挟热泄泻者, 宜大分清饮, 或柴芩煎, 或益元散。 若伤寒实热内蓄, 小水不利, 而口渴烦热发黄者, 宜茵陈饮, 或大分清饮。 凡瘟疫热甚, 而烦渴不宁者, 宜雪梨浆时时与之, 解渴退火最妙, 大胜于益元散。 冷水禀天一之性, 甘而不苦, 故大能清热解烦, 滋阴壮水。 凡火盛水涸, 大渴便结, 营卫热闭不能作汗者, 最宜用之。 虽虚证不可用, 然亦有当用者。 但察其喉口热极, 唇舌干焦, 大便秘结不通, 而大渴喜冷者, 此阴虚水亏证也, 不妨与人参, 熟地, 桂, 附, 干姜之属, 相间并用, 藉以滋阴, 其功不小。 惟大便不结, 及微热微渴, 劳倦阳虚等证, 最不宜用, 若妄用之, 则多致寒颤而败。

伤寒兼杂证者, 治宜调和, 清利。 凡伤寒兼风, 发热, 欬嗽多痰者, 宜柴陈煎。 若食滞气实, 邪结胃脘, 而表不解者, 宜大和中饮加柴胡。 若感四时寒湿之气, 以致脾胃不和, 或呕或吐, 或泄泻胀满者, 宜平胃散。 或寒盛多吐者, 宜和胃饮。 若外感风寒, 内停饮食, 头痛寒热, 或为吐泻胀满者, 宜藿香正气散。 若感四时寒湿, 发热发黄, 身痛脉紧, 中寒泄泻, 小水不利者, 宜柴苓饮。 若中无寒而多火者, 宜柴苓汤。 若外伤暑热, 霍乱泄泻, 小水不利, 腹痛胀满, 内阴外阳者, 宜五苓散。 若外伤寒湿, 一身尽痛者羌活胜湿汤。
 

作者: 佚名 2008-5-1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