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医源图书馆中医古籍景岳全书卷之四十六圣集外科钤上

善恶逆顺四

来源:医源世界
摘要:又凡脓溃之后而烦疼不徐,诊其脉洪数粗散者难痊,微涩迟缓者易愈,此善恶之证于诊候中亦可知也。烦闷者不治,溃喉者不治,阴患入腹者不治,入囊者不治,鬓深寸许者不治。颐后一寸三分名锐毒,亦不治。若黑若紫,则火极似水之象,乃其肾水已竭,精气枯涸也,决不治。...

点击显示 收起

痈疽证有五善七恶, 不可不辨。 凡饮食如常, 动息自宁, 一善也。 便利调匀, 或微见干涩, 二善也。 脓溃肿消, 水浆不臭, 内外相应, 三善也。 神彩精明, 语声清亮, 肌肉好恶分明, 四善也。 体气和平, 病药相应, 五善也。 七恶者, 烦躁时嗽, 腹痛渴甚, 眼角向鼻, 泻利无度, 小便如淋, 一恶也。 气息绵绵, 脉病相反, 脓血既泄, 肿焮尤甚, 脓色臭败, 痛不可近, 二恶也。 目视不正, 黑睛紧小, 白睛青赤, 瞳子上视, 睛明内陷, 三恶也。 喘粗短气, 恍惚嗜卧, 面青唇黑, 便污, 未溃肉黑而陷, 四恶也。 肩背不便, 四肢沉重, 已溃青黑, 筋腐骨黑, 五恶也。 不能下食, 服药而呕, 食不知味, 发痰呕吐, 气噎痞塞, 身冷自汗, 耳聋惊悸, 语言颠倒, 六恶也。 声嘶色败, 唇鼻青赤, 面目四肢浮肿, 七恶也。 五善者病在腑, 在腑者轻; 七恶者病在脏, 在脏者危也。

齐氏曰: 病有证合七恶, 皮急紧而如善者, 病有证合五善, 而皮缓虚如恶者, 夫如是, 岂浅识之所知哉。 然五善并至, 则善无加矣, 七恶并至, 则恶之极矣。 凡五善之中, 乍见一二善证, 疮可治也; 七恶之内, 忽见一二恶证, 宜深惧之。 大抵疮疽之发, 虚中见恶证者不可救, 实证无恶候者自愈。 又凡脓溃之后而烦疼不徐, 诊其脉洪数粗散者难痊, 微涩迟缓者易愈, 此善恶之证于诊候中亦可知也。 若发背脑疽及诸恶疮, 别有五逆之证者, 白睛青黑而眼小, 服药而呕, 伤痛渴甚, 膊项中不便, 音嘶色败者, 是为五逆。 其余热渴利呕, 盖毒气入里, 脏腑之伤也, 可随证以治之。 出<外科精义>, 宋齐德之着。

陈氏曰: 病有甚而致生, 有微而致死, 病证难辨死生, 何从决乎? 答曰: 发背溃透内膜者死, 未溃内陷, 面赤唇黑便污者死。 烦闷者不治, 溃喉者不治, 阴患入腹者不治, 入囊者不治, 鬓深寸许者不治。 颐后一寸三分名锐毒, 亦不治。 无此者生, 流注虽多, 疗之必愈。 出<外科精要>, 宋临江陈自明着。

<发挥>曰: 大抵发背, 脑疽, 脱疽肿痛色赤者, 乃水衰火旺之色, 多可治; 若黑若紫, 则火极似水之象, 乃其肾水已竭, 精气枯涸也, 决不治。 又骨髓不枯, 脏腑不败者可治。 若老弱患此, 疮头不起, 或肿硬色夭, 坚如牛领之皮, 脉更涩, 此精气已绝矣, 不可治, 或不待溃而死。 有溃后气血不能培养者亦死。

立斋曰: 疮疡之证有五善七恶, 善者勿药自愈。 恶者乃五脏亏损之证, 多因元气虚弱, 或因脓水出多, 气血亏损; 或因汗下失宜, 营卫消铄; 或因寒凉克伐, 血气不足; 或因峻厉之治, 胃气受伤, 以致真气虚而邪气实, 外似有余而内实不足。 法当纯补胃气, 多有可生, 不可因其证恶, 遂弃而不治。 若大渴发热, 或泄泻淋闭者, 邪火内淫, 一恶也, 竹叶黄耆汤。 血气俱虚, 八珍汤加黄耆, 麦冬, 五味, 山茱萸。 如不应, 佐以加减八味丸煎服。 脓血既泄, 肿痛尤甚, 脓色败臭者, 胃气虚而火盛, 二恶也, 人参黄耆汤。 如不应, 用十全大补汤加麦冬, 五味。 目视不正, 黑睛紧小, 白睛青赤, 瞳子上视者, 肝肾阴虚而目系急, 三恶也, 六味丸料。 如或阴中有火, 加炒山栀, 麦冬, 五味。 如不应, 用八珍汤加炒山栀, 麦冬, 五味。 喘粗短气, 恍惚嗜卧者, 脾肺虚火, 四恶也, 六君加大枣, 生姜。 如不应, 用补中益气汤加麦冬, 五味。 心火刑克肺金, 人参平肺散。 阴火伤肺, 六味丸加五味子煎服。 肩背不便, 四肢沉重者, 脾肾亏损, 五恶也, 补中益气汤加熟地, 山药, 山茱萸, 五味。 如不应, 用十全大补汤加山茱萸, 山药, 五味。 不能下食, 服药而呕, 食不知味者, 胃气虚弱, 六恶也, 六君子汤加木香, 砂仁。 如不应, 急加附子。 声嘶色败, 唇鼻青赤, 面目四肢浮肿者, 脾肺俱虚, 七恶也, 补中益气汤加大枣, 生姜。 如不应, 用六君子汤加炮姜。 更不应, 急加附子, 或用十全大补汤加附子, 炮姜。 腹痛泄泻, 欬逆昏愦者, 阳气虚, 寒气内淫之恶证也, 急用托里温中汤, 后用六君子汤加附子, 或加姜, 桂温补。 此七恶之治法也。 此外更有溃后发热恶寒作渴, 或怔忡惊悸, 寤寐不宁, 牙关紧急, 或头目赤痛, 自汗盗汗, 寒战咬牙, 手撒身热, 脉洪大, 按之如无, 或身热恶衣, 欲投于水, 其脉浮大, 按之微细, 衣厚仍寒, 此血气虚极, 传变之恶证也。 若手足逆冷, 肚腹疼痛, 泄利肠鸣, 饮食不入, 呃逆呕吐, 此阳气虚, 寒气所乘之恶证也。 若有汗而不恶寒, 或无汗而恶寒, 口噤足冷, 腰背反张, 颈项强劲, 此血气虚极变痉之恶证也。 俱急用参, 耆, 归, 朮, 熟地, 附, 桂之属救之, 间有可生者。 宋时齐院令虽尝纂其状而未具其因, 皇明陶节庵虽各立一方亦简而未悉, 予故补其缺云。 又曰: 前证善者, 乃五脏未伤, 病微邪浅, 使能慎起居, 节饮食, 则勿药自愈。 恶者, 乃五脏亏损之证, 前哲虽云不治, 若能补其脾胃, 固其根本, 多有可生者, 岂可以其恶而遂弃之耶。

 

作者: 佚名 2008-5-1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