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医源图书馆中医古籍景岳全书卷之四十七贤集外科钤下

瘰?四十七

来源:医源世界
摘要:久之则日以益甚,或颈项强痛,或午后微热,或夜间口干,饮食少思,四肢倦怠,或坚而不溃,或溃而不合,皆由气血不足,故往往变为痨瘵。不系膏梁丹毒火热之变,总因虚劳气郁所致,止宜以益气养营之药调而治之,其疮自消,盖不待汗之下之而已也。如经久不除,气血渐衰,肌寒肉冷,或脓汁清稀,毒气不出,疮口不合,聚肿不......

点击显示 收起

瘰?之病, 属三焦肝胆等经风热血燥, 或肝肾二经精血亏损, 虚火内动, 或恚怒忧思, 气逆于肝胆二经。 二经常多气少血, 故怒伤肝则木火动而血燥, 肾阴虚则水不生木而血燥, 血燥则筋病, 肝主筋也, 故累累然结若贯珠。 其候多生于耳前后, 连及颐颔下, 至缺盆及胸腋之侧, 又谓之马刀。 其初起如豆粒, 渐如梅李核, 或一粒, 或三五粒, 按之则动而微痛, 不甚热。 久之则日以益甚, 或颈项强痛, 或午后微热, 或夜间口干, 饮食少思, 四肢倦怠, 或坚而不溃, 或溃而不合, 皆由气血不足, 故往往变为痨瘵。 <外台秘要>云: 肝肾虚热则生?。 <病机>云: 瘰?不系膏梁丹毒火热之变, 总因虚劳气郁所致, 止宜以益气养营之药调而治之, 其疮自消, 盖不待汗之下之而已也。 若不详脉证虚实之异, 而概用追蚀攻下, 及流气饮, 十宣散之属, 则必犯经禁病禁, 以致血气愈损, 必反为败证矣。 若脉洪大, 以元气虚败, 为不治。 若面色?白, 为金克木, 亦不治。 若眼内赤脉贯瞳入, 见几条则几年死。 使不求本而妄用伐肝之剂则误矣, 盖伐肝则脾土先伤, 脾伤则损五脏之源矣, 可不慎哉。
齐氏曰: 瘰?结核初觉时, 宜内消之。 如经久不除, 气血渐衰, 肌寒肉冷, 或脓汁清稀, 毒气不出, 疮口不合, 聚肿不赤, 结核苶脓, 外证不明者, 并宜托里。 脓未成者, 使脓早成; 脓已溃者, 使新肉早生; 血气虚者, 托里补之; 阴阳不和, 托里调之。 大抵托里之法, 使疮无变坏之证, 所以宜用也。

丹溪曰: 瘰?必起于足少阳一经, 不守禁忌, 延及足阳明经, 食味之厚, 郁气之久, 曰毒, 曰风, 曰热, 皆此三端。 拓引变换, 须分虚实, 实者易治, 虚者可虑。 此经主决断, 有相火, 且气多血少, 妇人见此, 若月水不调, 寒热变生, 稍久转为潮热, 自非断欲食淡, 神医不能疗也。

立斋曰: 焮肿脉沉数者, 邪气实也, 宜泄之。 肿痛憎寒发热, 或拘急者, 邪在表也, 宜发散。 因怒结核, 或肿痛, 或发热者, 宜疏肝行气。 肿痛脉浮数者, 祛风清热。 脉涩者, 补血为主。 脉弱者, 补气为主。 肿硬不溃者, 补气血为主。 抑郁所致者, 解郁结, 调气血。 溃后不敛者, 属气血俱虚, 宜大补。 虚劳所致者补之。 因有核而不敛者, 腐而补之。 脉实而不敛或不消者下之。

又, 治法曰: 若寒热焮痛者, 此肝火风热而气病也, 用小柴胡汤以清肝火, 并服加味四物汤以养肝血。 若寒热既止而核不消散者, 此肝经火燥而血病也, 用加味逍遥散以清肝火, 六味地黄丸以生肾水。 若肿高而稍软, 面色痿黄, 皮肤壮热, 脓已成也, 可用针以决之, 及服托里之剂。 若经久不愈, 或愈而复发, 脓水淋漓, 肌肉羸瘦者, 必纯补之剂, 庶可收敛, 否则变成九?。 <内经>曰: 陷脉为?, 留连肉腠, 即此病也。 外用豆豉饼, 琥珀膏以驱散寒邪, 补接阳气, 内服补中益气汤, 六味丸以滋肾水, 培肝木, 健脾土, 亦有可愈者。

又, 治法曰: 大抵此证原属虚损, 若不审虚实而犯经禁病禁, 则鲜有不误。 常治此证, 先以调经解郁, 更以隔蒜灸之, 多自消。 如不消, 即以琥珀膏贴之。 俟有脓, 即针之, 否则变生他处。 设若痰兼阴虚等证, 只宜加兼证之剂, 不可干扰余经。 若气血已复而核不消, 却服散坚之剂; 至月余不应, 气血亦不觉损, 方进必效散, 或遇仙无比丸。 其毒一下, 即止二药, 更服益气养营汤以调理之。 若疮口不敛, 宜用豆豉饼灸之, 用琥珀膏贴之。 若气血俱虚, 或不慎饮食起居七情者, 俱不治。 然此证以气血为主, 气血壮实者, 不用追蚀之剂, 彼亦能自腐, 但取去之, 亦使易于收敛。 若气血虚者, 不先用补剂, 而数用追蚀之药, 适足以败之矣。 若发寒热, 眼内有赤脉贯瞳入者不治。

灸瘰
?法: 取肩尖肘尖骨缝交接处各一穴, 即手阳明经肩?, 曲池二穴也, 各灸七壮, 在左灸左, 在右灸右, 左右俱病者俱灸之。 余常用之甚效, 薛氏以曲池云肘?, 似亦未的也。 又, <薛氏经验方>云: 治瘰?已成未成, 已溃未溃者, 以手仰置肩上, 微举起则肘骨尖自见, 即是灸处, 灸以三四十壮为度, 更服益气养营汤, 灸三次, 疮自除。 如患三四年不愈者, 辰时灸至申时, 三灸即愈, 更服补剂。 按此法乃单灸曲池, 以多为贵也。 然但用前法, 则已妙矣, 倘有未应者, 又当以此法治之。 又曰: 此治瘰?之秘法, 凡男子妇人, 若因恚怒伤肝, 气血壅遏而不愈者, 宜灸此穴, 以疏通经络。 如取此穴, 当以指甲掐两肘两肩四所, 患处觉有酸麻, 方是其穴。
又法: 灸瘰?未成脓者, 用大蒜切片三钱厚安患处, 用艾壮于蒜上灸之, 每三五壮即换蒜再灸, 每日灸十数蒜片以拔郁毒。 如破久不合, 更用江西豆豉为末, 以唾津和作饼, 如前灸之以助阳气, 内服补药, 外贴琥珀膏或太乙膏, 疮口自合。

又或疮口已破, 核不腐则疮口不能敛, 或贴琥珀膏不应, 须用针头散传之以去腐肉, 再以如神散傅之, 更服益气养营汤。 若气血虚者, 先服益气养营汤, 待血气稍充方用针头散, 仍服前汤。

一男子患而肿硬久不消, 亦不作脓, 服散坚败毒药不应, 令灸肩尖肘尖二穴, 更服益气养营汤, 月余而愈。 一妇人久溃发热, 月经每过期且少, 用逍遥散兼前汤两月余, 气血复疮亦愈, 但一口不收, 敷针头散, 更灸前穴而痊。 常治二三年不愈者, 连灸三次, 兼用托里药必愈。 一妇人因怒结核肿痛, 察其气血俱实, 先以必效散下之, 更以益气养营汤三十余剂而消。 常治此证虚者, 先用益气养营汤, 待其气血稍充, 乃用必效散取去其毒, 仍进前药, 无不效者。 田氏妇年逾三十, 瘰?已溃不愈, 与八珍汤加柴胡, 地骨皮, 夏枯草, 香附, 贝母五十余剂, 形气渐转, 更与必效散二服, 疮口遂合, 惟气血未平, 再与前药三十余剂而愈。 后田生执此方, 不问虚实概以治人, 殊不知散中斑蝥性毒, 虽治瘰?, 多服则损元气。 若气血实者, 先用此下之而投补剂或可愈, 若虚而用下药, 或用追蚀药, 瘀肉虽去而疮口不合, 反致难治。 俱薛按

治瘰?痰核方凡瘰?初起未甚者, 即宜服此, 或加夏枯草更佳。

用忍冬花, 蒲公英各四五钱, 以水二碗同煎汤, 朝夕代茶饮之, 十余日渐消。 然此药但可治标, 若欲除根, 必须灸肩?, 曲池二穴。
 

作者: 佚名 2008-5-1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