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医源图书馆中医古籍血证论卷一

脏腑病机论

来源:医源世界
摘要:脏胕各有主气,各有经脉,各有部分,故其主病,亦各有见证之不同,有一脏为病,而不兼别脏之病者,单治一脏而愈,有一脏为病,而兼别脏之病者,兼治别脏而愈,业医不知脏腑,则病原莫辨,用药无方,乌。其能治病哉,吾故将脏腑大旨,论列于后,庶几于病证药方,得其门径云。胆与肝连司相火,胆汁味苦,即火味也,相火之宣......

点击显示 收起

脏胕各有主气, 各有经脉, 各有部分, 故其主病, 亦各有见证之不同, 有一脏为病, 而不兼别脏之病者, 单治一脏而愈, 有一脏为病, 而兼别脏之病者, 兼治别脏而愈, 业医不知脏腑, 则病原莫辨, 用药无方, 乌?其能治病哉, 吾故将脏腑大旨, 论列于后, 庶几于病证药方, 得其门径云。

心者, 君主之官, 神明出焉, 盖心为火脏, 烛照事物, 故司神明, 神有名而无物, 即心中之火气也, 然此气非虚悬无着, 切而指之, 乃心中一点血液, 湛然朗润, 以含此气, 故其气时有精光发见, 即为神明, 心之能事, 又主生血, 而心窍中数点血液, 则又血中之最精微者, 乃生血之原泉, 亦出神之渊海, 血虚则神不安而怔忡, 有瘀血亦怔忡, 火扰其血则懊?, 神不清明, 则虚烦不眠, 动悸惊愓, 水饮克火, 心亦动悸, 血攻心则昏迷, 痛欲, 死痰入心则癫, 火乱心则狂, 与小肠相为表里, 遗热于小肠, 则小便赤涩, 火不下交于肾, 则神浮梦遗, 心之脉上挟咽喉, 络于舌本, 实火上壅, 为喉痹虚火上升, 则舌强不能言, 分部于胸前, 火结则为结胸, 为痞, 为火痛, 火不宣发, 则为胸痹, 心之积曰伏梁, 在心下大如臂, 病则脐上有动气, 此心经主病之大旨也。

包络者, 心之外卫, 心为君主之官, 包络即为臣, 故心称君火, 包络称相火, 相心经宣布火化, 凡心之能事, 皆包络为之, 见证治法, 亦如心脏。

肝为风木之脏, 胆寄其间, 胆为相火, 木生火也, 肝主脏血, 血生于心, 下行胞中, 是为血海, 凡周身之血, 总视血海为治乱, 血海不扰, 则周身之血, 无不随之而安, 肝经主其部分, 故肝主脏血焉, 至其所以能藏之故, 则以肝属木, 木气冲和条达, 不致遏郁, 则血脉得畅, 设木郁为火, 则血不和, 火发为怒, 则血横决, 吐血错经血痛诸证作焉, 怒太甚则狂, 火太甚则颊肿面青, 目赤头痛, 木火克土, 则口燥泄痢, 饥不能食, 回食逆满, 皆系木郁为火之见证也, 若木挟水邪上攻, 又为子借毋势, 肆虐脾经, 痰饮泄泻呕吐头痛之病又作矣, 木之性主于?泄, 食气入胃, 全赖肝木之气以?泄之, 而水谷乃化, 设肝之清阳不升, 则不能?泄水谷, 渗泻中满之证, 在所不免, 肝之清阳, 即魂气也, 故又主藏魂, 血不养肝, 火扰其魂, 则梦遗不寐, 肝又主筋, 瘈瘲囊缩, 皆属肝病, 分部于季?少腹之间, 凡季?少腹疝痛, 皆责于肝, 其经名为厥阴, 谓阴之尽也, 阴极则变阳, 故病至此, 厥深热亦深, 厥微热亦微, 血分不和, 尤多寒热并见, 与少阳相表里, 故肝病及胆, 亦能吐酸呕苦, 耳聋目眩, 于位居左, 多病左?痛, 又左?有动气, 肝之主病, 大略如此。

胆与肝连司相火, 胆汁味苦, 即火味也, 相火之宣布在三焦, 而寄居则在胆府, 胆火不旺, 则虚怯惊悸, 胆火太亢, 则口苦呕逆, 目眩耳聋, 其经绕耳故也, 界居身侧, 风火交煽, 则身不可转侧, 手足抽掣, 以表里言, 则少阳之气, 内行三焦, 外行腠理, 为荣卫之枢机, 逆其枢机, 则呕吐胸满, 邪客腠理, 入与阴争, 则热出, 与阳争, 则寒, 故疟疾少阳主之, 虚劳骨蒸, 亦属少阳, 以荣卫腠理之间不和, 而相火炽其故也, 相火挟痰, 则为癫痫, 相火不戢, 则肝魂亦不宁, 故烦梦遗精, 且胆中相火, 如不亢烈, 则为清阳之木气, 上升于胃, 胃土得其疏达, 故水谷化, 亢烈则清阳遏郁, 脾胃不和, 胸?之门骨尽处, 乃少阳之分病, 则其分多痛, 经行身之侧, 痛则不利屈伸, 此胆经主病之大略也。

胃者, 食廪之官, 主纳水谷, 胃火不足, 则不思食, 食入不化, 良久仍然吐出, 水停胸膈, 寒客胃中, 皆能呕吐不止, 胃火炎上, 则饥不能食, 拒隔不纳, 食入即吐, 津液枯竭, 则成膈食, 粪如羊屎, 火甚则结鞭, 胃家实则?语, 手足出汗, 肌肉潮热, 以四肢肌肉, 皆中宫所主故也, 其经行身之前, 至面上, 表证目痛鼻干, 发痉不能仰, 开窍于口, 口干咽痛, 气逆则哕, 又与脾相表里, 遗热于脾, 则从湿化, 发为黄瘅, 胃实脾虚, 则能食而不消化, 主燥气, 故病阳明, 总系燥热, 独水泛水结, 有心下如盘等证, 乃为寒病, 胃之大略, 其病如此。

脾称湿土, 土湿则滋生万物, 脾润则长养脏腑, 胃土以燥纳物, 脾土以湿化气, 脾气不布, 则胃燥而不能食, 食少而不能化, 譬如釜中无水, 不能熟物也, 故病膈食, 大便难, 口燥唇焦, 不能生血, 血虚火旺, 发热盗汗, 苦湿气太甚, 则谷亦不化, 痰饮泻泄肿胀腹痛之证作焉, 湿气挟热, 则发黄发痢, 腹痛状热, 手足不仁, 小水赤涩, 脾积名曰痞气, 在心下如盘, 脾病则当脐有动气, 居于中洲, 主灌四旁, 外合肌肉, 邪在肌肉, 则手足蒸热汗出, 或肌肉不仁, 其体阴而其用阳, 不得命门之火以生土, 则土寒而不化, 食少虚羸, 土虚而不运, 不能升达津液, 以奉心化血, 渗灌诸经, 经云脾统血, 血之运行上下, 全赖乎脾, 脾阳虚则不能统血, 脾阴虚又不能滋生血脉, 血虚津少, 则肺不得润养, 是为土不生金, 盖土之生金, 全在津液以滋之, 脾土之义有如是者。

肺为干金, 象天之体, 又名华盖, 五脏六腑, 受其覆冒, 凡五脏六腑之气, 皆能上熏于肺以为病, 故于寸口肺脉, 可以诊知五脏, 肺之令主行制节, 以其居高, 清肃下行, 天道下际而光明, 故五脏六腑, 皆润利而气不亢, 莫不受其制节也, 肺中常有津液, 润养其金, 故金清火伏, 苦津液伤, 则口喝气喘, 痈痿欬嗽, 水源不清, 而小便涩, 遗热大肠, 而大便难, 金不制木, 则肝火旺, 火盛刑金, 则蒸热喘欬, 吐血痨瘵并作, 皮毛者, 肺之合也, 故凡肤表受邪, 皆属于肺, 风寒袭之, 则皮毛洒淅, 客于肺中, 则为肺胀, 为水饮冲肺, 以其为娇脏, 故畏火, 亦畏寒, 肺开窍于鼻, 主呼吸, 为气之总司, 盖气根于肾, 乃先天水中之阳, 上出鼻, 肺司其出纳, 肾为水, 肺为天, 金水相生, 天水循环, 肾为生水之原, 肺即为制气之主也, 凡气喘欬息, 故皆主于肺, 位在胸中, 胸中痛属于肺, 主右?, 积日息贲, 病则右?有动气, 肺为之义, 大率如是。

肾者水脏, 水中含阳, 化生元气, 根结丹田, 内主呼吸, 达于膀胱, 运行于外则为卫气, 此气乃水中之阳, 别名之曰命火, 肾水充足, 则火之藏于水中者, 韬光匿彩, 龙雷不升, 是以气足而鼻息细微, 若水虚, 则火不归元, 喘促虚痨, 诸证并作, 咽痛声哑, 心肾不交, 遗精失血, 肿满欬逆, 痰喘盗汗, 如阳气不足者, 则水泛为痰, 凌心冲肺, 发为水肿, 腹痛奔豚, 下利厥冷, 亡阳大汗, 元气暴脱, 肾又为先天, 主藏精气, 女子主天癸, 男子主精, 水足则精血多, 水虚则精血竭, 于体主骨, 骨痿故属于肾, 肾病者, 脐下有, 动气, 肾上交于心, 则水火既济, 不交则火愈亢, 位在腰, 主腰痛, 开窍于耳, 故虚则耳鸣耳聋, 瞳人属肾, 虚则神水散缩, 或发内障, 虚阳上泛, 为咽痛颊赤, 阴虚不能化水, 则小便不利, 阳虚不能化水, 小便亦不利也, 肾之病机, 有如此者。

膀胱者, 贮小便之器, 经谓洲都之官, 津液藏焉, 气化则能出矣, 此指汗出, 非指小便, 小便虽出于膀胱, 而实则肺为水之上源, 上源清, 则下源自清, 脾为水之堤防, 堤防利, 则水道利, 肾又为水之主, 肾气行, 则水行也, 经所谓气化则能出者, 谓膀胱之气, 载津液上行外达, 出而为汗, 则有云行雨施之象, 故膀胱称为太阳经, 谓水中之阳, 达于外以为卫气, 乃阳之最大者也, 外感则伤其卫阳, 发热恶寒, 其经行身之背, 上头项, 故头项痛, 背痛, 角弓反张, 皆是太阳经病, 皮毛与肺合, 肺又为水源, 故发汗须治肺, 利水亦须治肺, 水天一气之义也, 位居下部, 与胞相连, 故血结亦病水, 水结亦病血, 膀胱之为病, 其略有如此。

三焦, 古作膲, 即人身上下内外相联之油膜也, 唐宋人不知膲形, 以为有名而无象, 不知内经明言焦理纵者, 焦理横者, 焦有文理, 岂得谓其无象, 西洋医书, 斥中国不知人有连网, 言人饮水入胃, 即渗出走连网而下, 以渗至膀胱, 膀胱上口, 即在连网中也, 中国医林改错一书, 亦言水走网油而入膀胱, 观剖牲畜, 其网油中有水铃铛, 正是水过其处, 而未入膀胱者也, 此说近出力, 斥旧说之谬, 而不知唐宋后, 古膲作焦, 不知膜油, 即是三焦, 是以致谬, 然内经明言三焦者, 决渎之官, 水道出焉, 与西洋医法, 医林改错正合, 古之圣人, 何尝不知连网膜膈也哉, 按两肾中一条油膜, 为命门, 即是三焦之原, 上连肝气?气, 及胸膈, 而上入心, 为包络, 下连小肠大肠, 前连膀胱, 下焦夹室, 即血室气海也, 循腔子为肉皮, 透肉出外, 为包裹周身之白膜, 皆是三焦所司, 白膜为腠理, 三焦气行腠理, 故有寒热之证, 命门相火布于三焦, 火化而上行为气, 火衰则元气虚, 火逆则元气损, 水化而下行为溺, 水溢则肿, 结则淋, 连肝胆之气, 故多挟木火, 与肾心包相通, 故原委多在两处, 与膀胱一阴一阳, 皆属肾之府也, 其主病知矣。

小肠者, 受盛之官, 变化出焉, 上接胃府, 下接大肠, 与心为表里, 遗热则小水不清, 与脾相连属, 土虚则水谷不化, 其部分, 上与胃接, 故小肠燥屎, 多借胃药治之, 下与肝相近, 故小肠气痛, 多借肝药治之。

大肠司燥金, 喜润而恶燥, 寒则滑脱, 热则秘结, 泄痢后重, 痔漏下血, 与肺相表里, 故病多治肺以治之, 与胃同是阳明之经, 故又借多治胃之法以治之。

以上条列, 皆脏腑之性情部位, 各有不同, 而主病亦异, 治杂病者宜知之,

治血证者, 亦宜知之, 临证处方, 分经用药, 斯不致南辕北辙耳。
 

作者: 唐宗海 2008-5-22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