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医源图书馆中医古籍备急千金要方

备急千金要方卷第十六 (胃腑) 117方

来源:医源世界
摘要:1汗不出如温疟,唇口干善哕,乳痈缺盆腋下肿痛,名曰胃实热也,泻胃热汤方:栀子人、射干、升麻、茯苓(各二两)、芍药(四两)、白术(五两)、生地黄汁、赤蜜(各一升)。右八味〔口父〕咀,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去滓下地黄汁煮两沸,次下蜜煮取三升分三服,老小以意加减。2治少气口苦身体无泽补胃汤方:......

点击显示 收起

1 汗不出如温疟, 唇口干善哕, 乳痈缺盆腋下肿痛, 名曰胃实热也, 泻胃热汤方: 栀子人、射干、升麻、茯苓 (各二两) 、芍药 (四两) 、白术 (五两) 、生地黄汁、 赤蜜 (各一升) 。 右八味 〔口父〕咀, 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 去滓下地黄汁煮两沸, 次下蜜煮取三升分三服,老小以意加减。 胃中热病, 灸三里三十壮,穴在膝下三寸。 胃虚冷。 右手关上脉阳虚者,足阳明经也,病苦胫寒不得卧,恶风寒洒洒。 目急腹中痛虚鸣, (外台作耳虚鸣) 。 时寒时热, 唇口干面目浮肿名曰胃虚冷也。
2 治少气口苦身体无泽补胃汤方: 防风、柏子人、细辛、桂心、橘皮 (各二两) 、芎藭、吴茱萸、人参 (各三两) 、 甘草 (一两) 。 右九味 〔口父〕咀, 以水一斗煮取三升, 分为三服。
3 补胃虚寒身枯绝诸骨节皆痛人参散方: 人参、甘草、细辛 (各六两) 、麦门冬、桂心、当归 (各十分) 、干姜 (二两) 、 远志 (一两) 、吴茱萸 (二分) 、蜀椒 (三分) 。 右十味治下筛, 食后, 温酒服方寸匕。 喉咙论第三。 论曰, 喉咙者脾胃之候也, 重十二两, 长一尺二寸, 广二寸, 其层围十二重, 应十二时, 主通利水谷之道, 往来神气, 若脏热, 喉则肿塞气不通, 乌翣膏主之? 方在第六卷中, 若腑寒, 喉则耿耿如物常欲窒痒痹涎唾, 热则开之, 寒即通之, 不热不寒, 依脏调之, 其方具第六卷中。 反胃第四 (脉三条, 灸法三首, 方十六首) 。 寸紧尺涩其人胸满不能食而吐, 吐出者为下之, 故不能食, 设言未止者, 此为胃反 故尺为之微涩。 跌阳脉浮而涩, 浮即为虚, 涩即伤脾, 脾伤即不磨, 朝食暮吐, 暮食朝吐, 宿谷不化, 名为胃反, 跌阳脉紧而涩, 其病难治。
4 治胃虚反食下喉便吐方: 人参 (一两) 、泽泻、甘草、桂心 (各二两) 、橘皮、干姜 (各三两) 、 茯苓 (四两) 、青竹筎 (五两) 、大黄 (六两) 。 右九味 〔口父〕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 一服七合, 日三夜一, 已利者去大黄。
5 治反胃而渴方: 茯苓、泽泻、半夏 (各四两) 、桂心、甘草 (各三两) 。 右五味 〔口父〕咀, 以水五升煮取二升, 分三服, 一方入生姜四两,
6 治胃反吐逆不消食吐不止方: 人参、泽泻、桂心 (各二两) 、茯苓 (四两) 、橘皮、甘草、黄耆 (各三两) 、 大黄 (一两半) 、生姜 (八两) 、半夏 (一升) 、麦门冬 (三升) 。 右十一味 〔口父〕咀, 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二合, 一服八合, 日三夜一。 赢人六合, 已利去大黄。
7 治胃反朝食暮吐姇讫腹中刺痛此由久冷方: 橘皮 (三两) 、甘草、厚朴、茯苓、桂心、细辛、杏人、竹皮 (各二两) 、 槟榔 (十枚) 、前胡 (八两) 。 、生姜 (五两) 、人参 (一两) 。 右十二味 〔口父〕咀, 以水一斗三升煮取三升, 分三服, (一方有甘皮二两) 。
8 又方 橘皮 (三两) 、白术、人参 (各二两) 、蜀椒 (一百二十粒) 、桂心 (一两) 、 薤白 (一握) 。 右六味 〔口父〕咀, 以水二升渍一宿, 内羊肚中缝合, 以三升水煮, 水尽出之, 分三服。
9 治反胃大验方: 前胡、生姜 (各四两) 、阿胶 (一两) 、大麻人 (五合) 、橘皮 (三两) 、吴茱萸 (四合) 、桂心 (三寸) 、甘草 (五寸) 、大枣 (十枚) 。 右九味 〔口父〕咀,以水三升,酒二升煮取一升七合,分二服。 华佗治胃反,胃反为病, 朝食暮吐,心下坚如杯外,往来寒热,吐逆不下食,
10 此为关上寒澼所作, 将成肺痿治之方: 真珠、雄黄、丹砂 (各三两) 、朴消 (五两) 、干姜 (十累) 。 右五味末之, 蜜丸先食服如梧子三丸, 若小烦者饮水即解, 然无所忌, 神良无比, 一方用桂心一两。
11 治胃反食即吐方: 捣粟米作面水和作丸如楮子大七枚, 烂煮内醋中细细吞之, 得下便已, 面亦得用之。
12 治胃反不受食食已即呕吐大半夏汤方: 半夏 (三升) 、人参 (二两) 、白蜜 (一升) 、白术 (一升) 、生姜 (三两) 。 右五味 〔口父〕咀, 以水五升和蜜扬之二三百下, 煮取一升半, 分三服。
13 治胃反食即吐出上气方: 芦根, 茆根 (各二两细切) 。 右二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 顿服之, 得下良。
14 又方 烧先死鸡?胵灰酒服, 男雄女雌。
15 又方 饮白马尿即止。
16 又方 淘小芥子暴干为末, 酒服方寸匕, 日三。 反胃食即吐出上气, 灸两乳下各一寸, 以差为度。 又灸脐上一寸二十壮。 又灸内踝下三指稍邪向前有穴三壮, (外台秘要三指作一指) 。
17 治酢咽方: 曲末 (一斤) 、地黄 (三斤) 。 右二味合捣日干, 以酒服三方寸匕, 日三服。
18 治噫酢咽方: 吴茱萸 (半斤) 、生姜 (三两) 、人参 (二两) 、大枣 (十二枚)。右四味 〔口父〕咀, 以水六升煮取二升, 先食服一升,日再。 备急千金要方卷第十六 (胃腑) 117方)
19 治食后吐酸水治中散方: 干姜、食茱萸 (各二两) 。 右二味治下筛, 酒服方寸匕, 日二, 胃冷服之立验。 呕吐哕逆第五 (脉一条、论一首方二十七首、灸法十五首) 。 夫吐家, 脉来形状如新卧起, 阳紧阴数, 其人食已即吐, 阳浮而数亦为吐, 寸口脉紧而芤, 紧即为寒, 芤即为虚, 寒虚相搏, 脉为阴结而迟, 其人即噎, 关上数, 其人则吐, 跌阳脉微而涩, 微即下利, 涩即吐逆, 谷不得入, 跌阳脉浮 胃气虚, 寒气在上, 忧气在下, 二气并争, 但出不入, 其人即呕而不得食, 恐怖如死, 宽缓即差, 呕而脉弱, 小便复利, 身有微热, 见厥难治。 论曰, 凡服汤呕逆不入腹者, 筅以甘草三两水三升煮取二升服之, 得吐, 但服之不吐, 益佳, 消息定, 然后服余汤, 即流利更不吐也, 凡呕者多食生姜, 此是呕室圣药。
20 半夏汤, 主逆气心中烦闷气满呕吐气上方: 半夏 (一升) 、生姜 (一斤) 、茯苓、桂心 (各五两) 。 右四味 〔口父〕咀, 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 分三服, 若少气加甘草二两一。 名小茯苓汤。
21 前胡汤, 主寒热呕逆少气心下结聚彭亨满不得食, 寒热消渴补不足方: 前胡、生姜 (各二两) 、甘草、朴消 (各三两) 、大黄 (别浸各二两) 、茯苓、 麦门冬、当归、半夏、芍药、滑石、石膏、栝楼根、黄芩、附子、人参 (各一两) 。 右十六味 〔口父〕咀, 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 分四服。
22 治呕吐四肢痹冷上气腹热三焦不调方: 前胡、芎藭、甘草、当归、石膏、人参、桂心、橘皮 (各二两) 、芍药 (三两) 、 半夏 (四两) 、生姜 (五两) 、大枣 (三十枚) 。 右十二味 〔口父〕咀, 以水一斗三升下黄芩三两合煮, 取三升, 分三服一方不用黄
23 治呕吐不止小麦汤方: 小麦 (一升) 、人参、厚朴 (各四两) 、甘草 (一两) 、生姜汁 (三合) 、 青竹筎 (二两半) 、茯苓 (三两) 。 右七味 〔口父〕咀, 以水八升煮取三升, 去滓, 分三服。
24 治呕而膈上寒猪苓散方: 猪苓、茯苓、白术 (各三两) 。 右三味治下筛, 以饮方寸匕, 日三, 渴者多饮水。
25 治呕逆胃气虚邪风热不下食, 犀角人参饮子方: 犀角、人参 (各三两) 、薤白 (五两) 、粟米 (一合) 。 右四味 〔口父〕咀, 以水四升半煮取一升七合, 下米煮饮米熟分四服, 相去七里久进一服。
26 治春夏时行伤寒, 寒伤于胃胃冷变?方: 白茅根 (一升) 、橘皮、桂心。 右四味 〔口父〕咀, 以水六升煮取三升, 分三服, 数进服, 尽更合, 有热去桂。 治诸呕哕心下坚痞膈间有水痰眩悸者, 小半夏加茯苓汤方, 出第十八卷中。
27 治呕哕方: 人参 (一两) 、胡麻人 (八合) 、橘皮 (一分) 、枇杷叶 (八两) 。 右四味 〔口父〕咀以水一斗煮枇杷叶取五升下药煮取三升内麻人稍饮之。
28 治气厥呕哕不得息方: 豉 (一升) 、半夏 (八两) 、生姜 (二两) 、人参、前胡、桂心、甘草 (各一两) 。 右七味 〔口父〕咀, 以水九升煮取三升, 分三服。
29 又方 大枣 (十五枚) 、橘皮 (二两) 、豉 (一升) 、附子 (一枚) 、生姜、 甘草 (各一两) 。 右六味 〔口父〕咀, 以水九升煎取二升, 分三服, 日三。
30 治呕哕方: 芦根切三升, 以水一斗煮取四升, 分四服。
31 治卒呕哕厥逆方: 饮新汲冷水三升佳。
32 治干呕哕若手足厥冷者橘皮汤方: 橘皮 (四两) 、生姜 (半斤) 。 右二味 〔口父〕咀, 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三服不止更合服之、治伤寒后哕干呕不下食生芦根 (切一升) 、青竹筎 (一升) 、粳米 (三合) 、生姜 (一两) 。 右金味 〔口父〕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三服不止服三剂。
33 又方 通草、橘皮 (各二两) 、生芦根 (切一升) 、粳米 (三合) 。 右四味 〔口父〕咀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分三服。
34 治干呕吐逆涎沫出者方: 半夏、干姜 (各等分) 。 右二味 〔口父〕咀以浆水一升半煮取七合顿服之日三。
35 治病人干呕方: 取羊乳汁饮一杯。
36 治干呕方: 酒浸马屎一宿取汁服之。 干呕不止粥食汤药皆吐不停灸手间使三十壮若四厥脉沈绝不至者灸之。 便通此起死人法。 干呕灸心主尺泽亦佳。 又灸乳下一寸三十壮。
37 治哕方: 煮豉三升饮汁佳。
38 又方 空腹饮姜汁一升。
39 又方 浓煮芦根汁饮之。 哕灸承浆七壮炷如麦大。 又灸脐下四指七壮。
40 治恶心方: 苦瓠穣并子一升碎, 以酒水三升煮取一升, 顿服须臾吐并下如虾?衣三升。
41 又方 小便百日, 佳。
42 又方 麻子一升, 熬令香熟捣, 取酒三升熟研滤取一升, 饮尽日二服, 尽一石差, 一切病自能食饮, 不能酒任性多少。
43 治食已吐其食方: 大黄 (四两) 、甘草 (二两) 。 右二味 〔口父〕咀, 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 分再服。
44 治食饮辄吐方: 顿服生熟三升即止。 吐逆呕不得食, 灸心输百壮。 吐呕逆不得下食今日食明日吐者, 灸膈输百壮。 吐变不得下食, 灸胸堂百壮。 吐逆不得食, 灸巨阙五十壮。 吐逆食不住, 灸胃管百壮, 三报。 吐逆饮食却出, 灸脾募百壮, 三报, (章门穴也)。吐呕宿汁吞酸,灸神光一胆募百壮, 三报, (甲乙经云日月瞻募也在期门下五分)。吐逆霍乱吐血,灸手心主五十壮。 噫哕膈中气闭塞, 灸腋下聚毛下附肋宛宛中五十壮。哕噫呕逆,灸石关百壮。 噎塞第六 (论一首方二十八首) 。 五噎丸, 主中久寒呕逆逆气,食饮不下结气不消方,(古今录验云五。 噎者气噎忧噎劳噎食噎思噎气噎者心悸上下不通噫哕不彻胸?苦痛忧。 噎者天阴苦厥逆心下悸动手足逆冷劳噎者苦气膈?下支满?中填塞令。 手足逆冷不能温食噎者食无多少惟胸中苦塞常痛不得喘息思噎者心悸。 动喜忘目视此皆忧恚嗔怒寒气上入胸?所致也)。右十味末之,蜜和丸如梧子大,以酒服三丸,日三服,不知,稍加至十丸。
45 五噎丸, 主五种之气皆令人噎方: 人参、半夏、桂心、防风 (一作防葵) 、小草、附子、细辛、甘草 (各三两) 、 紫菀、干姜、食茱萸芍药、乌头 (各六分) 、枳实 (一角) 。 右十四味末之, 蜜丸以酒服如梧子五丸, 日三不知, 加至十五丸, 乌头半夏相反, 但去一味合之。
46 竹皮汤治噎声不出方: 竹皮 (一方用竹叶) 、细辛 (各二两) 、甘草、生姜、通草、人参、茯苓、麻黄、 桂心、五味子 (各一两) 。 右十味 〔口父〕咀, 以水一斗煮竹皮减二升, 去竹皮下药煮取三升, 分三服。
47 干姜汤主饮食辄噎方: 干姜、石膏 (各四两) 、栝楼根 (集验作桔梗) 、人参、桂心 (各二两) 、 半夏 (一升) 、吴茱萸 (二升) 、小麦 (一升) 、甘草 (一两) 、 赤小豆 (三十粒) 。 右十味 〔口父〕咀, 以酒五升水一斗煮枣二十枚, 去滓, 合煮取三升, 分三服 (集验名半夏汤) 。
48 通气汤, 主?满气噎方: 半夏 (八两) 、生姜 (六两) 、桂心 (三两) 、大枣 (三十枚) 。 右四味 〔口父〕咀, 以水八升煮取三升, 分五服, 日三, 夜二服。
49 羚羊角汤, 治气噎不通不得食方: 羚羊角、通草、橘皮 (各二两) 、厚朴、干姜、吴茱萸 (各三两) 、乌头 (五枚) 。 右七味 〔口父〕咀, 以水九升煮取三升, 分三服, 日三。
50 又方 杏人、桂心 (各三两) 。 右二味末之, 蜜丸如枣大, 稍稍咽之, 临食先舍, 弥佳。
51 治卒噎方: 满口着蜜食之即下。
52 又方 捻取饭盆边零饭一粒食之即下。
53 又方 刮舂杵头细糠含之即下神验。
54 治诸噎方: 常食干粳米饭, 即不噎。
55 又方 末火炭蜜丸如弹子大含少少咽, 即下。
56 又方 老牛涎枣核大水中饮之, 终身不复噎。 论曰, 凡疗病者皆以其类, 至如治哽之法, 岂宜以鸬?主骨哽, 狸虎治鱼哽耶, 至于竹篾薤白爵筋绵蜜等事, 乃可通为诸哽用耳。
57 治诸哽方: 取鹿筋渍之令濡, 合而萦之大如弹丸, 以线系之, 持筋端吞之入喉推至哽处, 徐徐引之, 哽着筋出。
58 又方 作竹篾刮令滑绵裹, 内咽中令至哽处, 可进退引之, 哽即随出。
59 又方 用绵二两, 以蜜煎使热, 的的尔从外薄哽所在处, 灼瓠以熨绵上, 若故未出, 复煮一段绵以代前, 并以皂荚屑少少吹鼻中, 使得啑, 哽出, (肘后方云治哽百日不出者) 。
60 又方 煮薤白令半熟, 少嚼之, 以线系薤中央, 捉线吞薤下喉至哽处牵引。 哽即出矣。
61 治哽咽方: 以虎骨末若狸骨, 服方寸匕。
62 又方 瞿麦末服方寸匕。
63 治鱼骨哽方: 鸬?屎服方寸匕。
64 又方 口称鸬?鸬?则下。
65 又方 服橘皮汤。
66 又方 烧鱼网灰, 服方寸匕, (必效方云取鱼网覆头立下) 。
67 治骨鲠在喉众治不出方: 取?糖丸如鸡子黄吞之, 不去更吞, 渐大作丸, 可至十丸止。
68 又方 烧虎狼屎服之。
69 又方 吞猪膏如鸡子, 不差, 更吞差止。
70 治食中吞发咽不去绕喉方: 取乱发烧末酒服一钱匕。
71 治吞钱方: 艾蒿五两、以水五升煮取一升, 顿服之即下。
72 又方 末火炭, 酒服方寸匕, 水服亦得。
73 又方 服蜜三升即出。
74 治吞金银镮及钗方: 白糖二斤, 一顿渐渐食之, 多食益佳也。
75 又方 吞水银一两再服之。
76 ?吞镮及指彄方: 烧雁毛二七枚末服之, 鹅羽亦得。
77 ?吞钗方: 暴?令, 萎蒸熟勿切, 食一束即出, 或生麦叶筋缕如?法, 皆可用。 但力意多食自消。
78 ?吞铜铁而哽者方: 烧铜弩牙令赤, 内酒中饮之立愈。
79 ?吞钉针及箭镞等方: 但多食脂肥肉令饱, 自裹出。
80 治?吞针方: 取悬针?石末, 饮服方寸匕即下, (古今录验云今吞针在喉中而服?石。 末入腹若合?石口中或吸针出耳。 胀满第七 (论一首、方八首、灸法十一首) 。 论曰, 病者腹满, 按之不痛者为虚, 按之痛者为实也, 夫腹中满不减, 减不惊人? 此当下之, 舌黄, 未下者下之, 黄自去, 腹满时减复如故, 此为寒, 当得温药, 腹满口中苦干燥, 腹间有水是饮, 跗阳脉微弦, 法当腹满不满者, 必下部闭塞, 大便难, 两胠下疼痛, 此虚寒气从下向上, 当以温药服之, 取差, 腹满转痛来趣少腹, 为欲自下利也, (一云腹中痛若转气下趣少腹为欲自利) 。
81 温胃汤, 主胃气不平时胀咳不能食方: 附子、当归、厚朴、人参、橘皮、芍药、甘草 (各一两) 、干姜 (五分) 、 蜀椒 (三合) 。 右九味 〔口父〕咀, 以水九升煮取三升, 分三服。
82 大半夏汤, 主胃中虚冷腹满塞下气方: 半夏 (一升) 、大枣 (二十枚) 、甘草、附子、当归、人参、厚朴 (各二两) 、 桂心 (五两) 、生姜 (八两) 、茯苓、枳实 (各二两) 、蜀椒 (二百粒) 。 右十二味 〔口父〕咀, 以水一斗煮取三升, 分三服。
83 附子粳米汤, 主腹中寒气胀满肠鸣切痛, 胸胁逆满呕吐方: 附子 (一枚) 、半夏、粳米 (各半升) 、甘草 (一两) 、大棘 (十枚) 。 右五味 〔口父〕咀, 以水八升煮米熟, 去滓, 一服一升, 日三, (集验加干姜二 厚朴七物汤, 治腹满气胀方, 仲景云治腹满发热数十日脉浮数饮食。 食故者。 厚朴 (半斤) 、甘草、大黄 (各三两) 、大枣 (十枚) 、枳实 (五枚) 、 桂心 (二两) 、生姜 (五两) 。 右 〔口父〕咀, 以水一斗煮取五升, 去滓内大黄煮取四升, 服八合, 日三。 呕逆者加半夏五合, 利者去大黄寒多首加生姜至半斤。
84 厚朴三物汤, 治腹满发热数十日, 脉浮而数饮食如故方: 厚朴 (半斤) 、大黄 (四两) 、陈枳实 (大者五枚) 。 右 〔口父〕咀, 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五升, 内大黄煎取三升, 去滓服一升, 腹中转?
85 不动者更服, 一方加芒消二两, 治久寒胸胁逆满不能食吴茱萸汤方: 吴茱萸、半夏、小麦 (各一升) 、甘草、人参、桂心 (各一两) 、大枣 (二十枚) 、 生姜 (八两) 。 右八味 〔口父〕咀, 以酒五升水三升煮取三升, 分三服。
86 治虚赢胸膈满大桂汤方: 桂心 (一斤) 、半夏 (一升) 、生姜 (一斤) 、黄耆 (四两) 。 右四味 〔口父〕咀, 以水一斗半煮取五升, 分五服, 日三夜二。
87 治男子卒劳内伤, 汗出中风腹胀, 大饥食不下, 心痛小便赤黄时白大便不利方: 大黄、葶苈、寒水石、栝楼根、苦参、黄连 (各等分) 。 右六味末之, 蜜丸以豉汁和饮服如梧子二丸, 日三, 加至十丸。 胪胀胁腹满, 灸膈输百壮, 三报。 ?满心腹积聚痞痛灸肝输百壮, 三报。 胀满水肿, 灸脾输, 随年壮, 三报。 腹中气胀引脊痛, 食饮多, 身赢瘦, 名曰食晦, 先取脾输, 后取季?。 脏腑积聚胀满, 赢瘦不能饮食, 灸三焦输, 随年壮。 胀满雷鸣, 灸大肠输百壮三报。 胀满气聚寒冷, 灸胃管百壮, 三报, 穴在鸠尾下三寸。 腹胀满绕脐结痛, 坚不能食, 灸中守百壮, 穴在脐上一寸, 一名水分。 胀满瘕聚滞下疼冷, 灸气海百壮, 穴在脐下一寸, 忌不可针, 胀满气如水肿状, 小腹坚如石, 灸膀胱募百壮, 穴在中极脐下四寸。 胀满肾冷瘕聚泄利, 灸天枢百壮, 穴在脐傍相对横去脐两傍各二寸。 痼冷积热第八 (论四首、方三十首、灸法一首) 。 论曰, 凡人中寒者喜欠, 其人清涕出, 发热色和者善嚏, 凡瞻病者。 未脉望之, 口燥清涕出善嚏欠, 此人中寒, 其人下利, 以里虚故也。 欲嚏不能, 此人数中痛, 凡寒脉沈弦脉双弦者寒也, 弦脉状如张弓弦, 按之不移, 脉收弦者当下其寒, 脉双弦而迟者心下坚, 脉大而紧者阳中有阴, 可下之。 右手寸口脉弦者, 即胁下拘急而痛, 其人涩涩恶寒, 师曰, 迟者为寒涩为无血, 寸口脉微, 尺中紧而涩, 紧即为寒。 微即为虚, 涩即为血不足, 故知发汗而复下之, 大露宿丸主寒冷百病方, 在第十七卷中。
88 匈奴露宿丸治寒冷积聚方: 礜石、桂心、附子、干姜 (各二两) 。 右四味末之, 蜜丸如梧子, 一服十丸, 日三服, 稍加之。
89 露宿丸, 主遇冷气心下结紧呕逆寒食不消, 并主伤寒晨夜触寒冷恶气方: 附子、乌头、桂心、礜石 (各四两) 。 右四味末之, 蜜丸以酒服如胡豆三丸, 日三, 加至十丸, 药耐寒冷。 忌热食近火, 宜冷食饮。 治痼冷风眩寒中手足冷胃口寒脐下冷,
90 百病五劳七伤第一令人能食二强盛三益气四有子神验方: 生地黄 (十五斤取汁) 、乌头 (一百五十枚) 、大豆 (三升半) 。 右三味, 以除日 〔口父〕咀乌头, 以酒一斗半和地黄汁浸乌头至破日绞去滓, 内豆 至除日出暴之, 有汁更浸而暴之, 至汁尽药成, 初服从二日起, 可至二十豆, 酒服之, 有病空腹服, 无病食后服, 四时合, 并得二月三月为上时, 药令人能食益气强盛有子, 发白更黑齿落更生, 先病热人不可服。
91 治心腹痼冷百治不差方: 曲末 (三升) 、白术 (五两) 、干姜、桂心 (各三两) 、吴茱萸、蜀椒 (各二两) 。 右六味治下筛, 以米饮服方寸匕, 日二, 不过五剂, 诸冷顿愈无忌空腹之。
92 治积年冷病方: 蜀椒 (二两) 、香豉 (一升) 。 右二味捣椒为末, 和豉更捣三千杵, 酒服如弹丸大七丸, 日一服, 食前服。
93 治诸冷极医所不治方: 马蔺子九升净治去土, 空腹服一合, 日三, 饮及酒下之, 服讫须臾以食压之, 服取差乃止。
94 赤丸, 主寒气厥逆方: 茯苓、桂心 (各四两) 。 细辛 (一两) 、乌头、附子 (各二两) 、射罔 (加大枣一枚) 。 右六味末之内真朱为色, 蜜丸如麻子, 空腹酒服一丸, 日再, 夜一服, 不知, 加至二丸, 以知为度, 一方用半夏四两不用桂。
95 治胸满有气心腹中冷半夏汤方: 半夏 (一升) 、桂心 (四两) 、生姜 (八两) 。 右三味 〔口父〕咀, 以水七升煮取二升, 一服柒合, 日三服。
96 温中下气生姜汤方: 生姜 (一斤) 、甘草 (三两) 、桂心 (四两) 。 右三味 〔口父〕咀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半, 服五合, 日三服。
97 甘草汤, 主虚赢惙惙气欲绝方: 甘草、生姜、五味子 (各二两) 、人参 (一两) 、吴茱萸 (一升) 。 右五味 〔口父〕咀, 以水四升煮茱萸令小沸, 去滓内药, 煮取一升六合, 分二服? 服数剂佳。
98 茱萸消石汤, 主久寒不欲饮食数十年澼饮方: 吴茱萸 (八合) 、消石 (一升) 、生姜 (一斤) 。 右三味, 以酒一斗水解令得二斗, 煮药取四升, 服二升病即下去, 勿更服也, 初下如泔, 后如污泥, 若如沫滓吐者更可服之, 养如乳妇法。 大建中汤, 主心胁中大寒大痛呕不能饮食, 饮食下咽自知偏从一面下流有声决决然,
99 若腹中寒气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而痛其头不可触近方: 蜀椒 (二合) 、干姜 (四两) 、人参 (二两) 、?糖 (一升) 。 右四味 〔口父〕咀, 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内糖, 微火煮令得一升半, 分三服, 服汤如炊三斗, 米久可饮粥二升许, 更服当一日食糜温覆之。
100 大黄附子汤, 治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 此寒也当以温药下之方: 大黄 (三两) 、附子 (三枚) 、细辛 (三两) 。 右三味 〔口父〕咀, 以水五升煮取二升, 分再服。 论曰, 寸口脉弦而紧, 弦即卫气不行, 卫气不行即恶寒紧则不欲饮食, 弦紧相搏即为寒疝, 跗阳脉浮而迟, 浮即为风虚, 迟即为寒疝, 凡瘦人绕脐痛必有风冷, 谷气不行而反下之, 其气必冲不冲者心下则痞。
101 寒疝绕脐苦痛发即白汗出, 手足厥寒其脉沈弦, 大乌头汤主之方: 乌头十五枚, 熬黑不切, 以水三升煮取一升, 去滓内白蜜二斤, 煎令水气尽得二升 强人服七合, 赢人五合, 一服未差, 明日更服, 日止一服, 不可再也, (仲景名二物乌头煎) 。
102 乌头桂枝汤, 主大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 若一身尽痛灸刺诸药不能治方: 秋干乌头 (实中者五枚除去角) 、白蜜 (一斤) 。 右二味, 以蜜煎乌头减半去滓, 以桂枝汤五合解之, 令得一升许, 初服二合, 不? 更进三合, 复不知, 加至五合, 其知者, 如醉状得吐者, 为中病也, 其桂枝汤方在伤寒中, (外台方云以水二升半煮桂取一。 升以桂汁和蜜煎合煎之得一升许服又云范汪方云以桂枝汤和煎乌头煎。 服。 论曰, 凡人患大热皆须候脉, 若大大热者, 不得一准方用药, 皆准病用药, 大热不可那者, 当两倍三倍, 大大热者, 乃至十倍用之, 乃可制之尔, 有人苦热不已, 皆由服石所致, 种种服饵不能制止, 惟朴消煎可以定之, 武德中有贵高人师市奴, 谓之金石凌非也, 此方直用二消寒水石石膏可也, 即不劳金, 有金者, 贵高人所加也。
103 朴消煎方: 朴消 (一斤) 、芒消 (八两) 、寒水石 (四两) 、石膏 (二两) 、金 (二两) 。 右五味, 先内二消于八升汤中搅之令消, 以纸密封一宿, 澄取清内铜器中, 别捣寒水石石膏碎如豆粒, 以绢袋盛之, 内汁中, 以微火煎之, 候其上有漠起, 以筋投中, 着筋如凌雪凝白, 急下泻着盆中, 待凝取出, 烈日暴干, 积热困闷不已者, 以方寸匕, 白蜜一合和冷水五合搅和令消, 顿服之, 日三, 热定即止。
104 五石汤, 主胃间热热病后不除烦闷口中干渴方: 寒水石、消石、赤石脂、龙骨、牡蛎、甘草、黄芩、栝楼根 (各五分) 、知母、 桂心、石膏 (各三分) 、大黄 (二分) 。 右十二味 〔口父〕咀, 以水七升煮取三升, 分四服, 日三夜一, (诸本只有四石)
105 竹叶汤, 主五心热手足烦疼口干唇燥胸中热方: 竹叶、小麦 (各一升) 、知母、石膏 (各三两) 、黄芩、麦门冬 (各二两) 、 人参 (一两半) 、生姜 (五两) 、甘草、栝楼根、半夏 (各一两) 、茯苓 (二两) 。 右十二味 〔口父〕咀, 以水一斗二升煮竹叶小麦取八升, 去滓内药, 者取三升,
106 分三服老小五服, 半夏汤, 主?中客热心下烦满气上大小便难方: 半夏 (一升) 、生姜 (八两) 、前胡 (四两) 、茯苓 (五两) 、甘草 (一两) 、 黄芩、人参 (各二两) 、杏人、枳实 (各三两) 、白术 (五两) 。 右十味 〔口父〕咀, 以水九升煮取三升, 分三服, 胸中大热者沈冷服之, 大小便? 加大黄三两, 一方用栀子人二两为十一味。
107 承气汤, 主气结胸中热在胃管饮食呕逆渴方: 前胡、枳实、桂心、大黄、寒水石、知母、甘草 (各一两) 、消石、石膏、 栝楼根 (各二两) 。 右十味 〔口父〕咀, 以水一斗煮取三升, 分三服。
108 治热气手足心烦热如火方: 竹叶 (二升) 、枳实 (三两) 、青葙子、白前 (各一两) 、吴茱萸、 黄芩 (各二分) 、栝楼根、麦门冬 (各二两) 、生姜 (六两) 、前胡 (一作为药) 、 半夏 (各五两) 。 右十一味 〔口父〕咀, 以水八升煮取二升, 分三服。
109 地黄煎主热方: 地黄汁 (四升三合) 、茯神、知母、萎蕤 (各四两) 、栝楼根 (五两) 、 竹沥 (三合一方用竹叶) 、生姜汁、白蜜、生地骨皮 (切各二升) 、石膏 (八两) 、 生麦门冬 (汁一升) 。 右十一味 〔口父〕咀, 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诸药取汁三升, 去滓下竹沥地黄麦门冬汁? 微火煎四五沸, 下蜜汁, 微火煎取六升, 初服四合, 日三夜一, 加至六七合, 四月五月作散服之。
110 治积热方: 枳实、黄芩、大黄、黄连 (各三两) 、芒消 (二两) 。 右五味末之, 蜜丸空心酒服如梧子大三十丸, 加至四十丸, 日一服。
111 治膈上热方: 苦参 (十两) 、玄参 (五两) 、麦门冬 (三两) 、车前子 (二两) 。 右四味末之,以蜜丸如梧子,一服十五丸,日二服。
112 细丸,主客热结塞不流利方:大黄、葶苈 (各三两) 、香豉 (三合) 、杏人、巴豆(各三分)。右五味末之,蜜丸饮服如梧子二丸,日一服,
113 以利为度治骨蒸热赢瘦烦闷短气喘息鼻日西即发方: 龙胆、黄连、栝楼根 (各四分) 、芒消 (二分) 、栀子 (十枚) 、苦参、大黄、 黄芩、芍药、青葙子 (各二两) 。 右十味末之, 蜜丸饮服如梧子二丸, 日二, 以知为度, 一方无苦参已下, 止五味? (张文仲为散饮服方寸匕) 。
114 治骨蒸方:
115 天灵盖如梳大, 炙令黄碎, 以水五升煮取二升, 分三服起死人神方:
116 又方 水服芒消一方寸匕, 日二服神良。
117 又方 取人屎灰,以酒服,方寸匕,日二服。

作者: 孙思邈 2008-5-23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