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医源书店专家医话

作者:石仰山 主编
出版社: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ISBN:7542835270
系列:雷氏名中医谈病丛书
尺寸:小32开
印张:6.5
印次:1
纸张:胶版纸
出版日期:2004-9-1
页数:181
印刷时间:2004/09/01
版次:1
购买本书

内容提要:
    软组织是指人体运动系统皮肤之下、骨骼之外的肌肉、韧带、筋膜、肌腱、滑膜、脂肪、关节囊以及周围神经、血管等组织。软组织一旦损伤会出现疼痛、肿胀、瘀斑、麻木、肌肉萎缩、功能障碍乃至畸形等症状,软组织类似于中医“筋”的范畴,软组织损伤中医称之为“伤筋”。中医学认为:“筋束骨而利机关,主全身之运动”,人体的俯、仰、屈、伸等运动皆由“筋”来维系,而气血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筋有赖于气血之濡养,伤筋必然导致气血的异常变化,所以中医治疗软组织损伤的基本原则是:首先从调畅气血着手,再根据损伤的不同病位和虚实、寒热、痰湿等不同病证,辨证施治用药。中医治疗软组织损伤有内服药、外敷药、熏洗剂、推拿手法、针灸等多种疗法,临床上可根据实际情况予以灵活运用。
石氏伤科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形成了独到的经验。从内治而言,石氏强调治疗伤筋要以气为主、以血为先;急性损伤注重活血行气;慢性损伤重视调补肝肾;迁延病久的损伤杂证往往从痰瘀互结论治,或泻,或补,或热,或寒,依证而行。从外治而言,石氏伤科的一系列独创的外用药剂,在临床上有着广泛的运用,特别是以三色膏药为主,根据不同证型配以红玉膏、三黄膏、黑虎丹、桂麝丹等,每获良效,现已研制成新一代骨伤制剂———复方紫荆消伤膏。从手法而言,石氏治疗伤筋有“拔、伸、捺、正、拽、搦、提、按、揉、摇、抖”十二字诀,通过“稳而有劲、柔而灵活”的手法达到治疗目的。
本书主要介绍了软组织损伤的现代医学认识,中医治疗方法和石氏伤科诊治特色,以及相应的预防保健知识。本书体现了石氏伤科传统与现代、流派与特色、科普与专业的结合,是一本融预防保健、康复治疗于一体的书籍,希望对读者有所裨益。
  作者简介:     石仰山,1931年出生,是石筱山独子。年少时酷爱体育,上中学时身体壮实得像头小牛犊,高中毕业后,随父学医。石筱山是严父也是严师。石仰山学医后,只要石筱山为患者切诊就一定要儿子端端正正地坐在一边,看他为患者摸索、按捺,最后由他口授,让儿子抄写药方。起初石筱山开药时,总要向儿子讲解药的用途,后来遇到同样病情的患者,石筱山便让儿子拟写药方,由他修改、增减,并让儿子陈述药的用途,为何用此药,药量何多何少等。 石筱山根据自己多年实践深深懂得,当一名合格医生,仅有临床经验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精读医书,具有扎实的医学理论基础。如果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坚持实践,就能够在医学领域自在游弋,不断攀登新高峰。本着这一指导思想,石筱山亲自登门拜访了当时著名的中医专家,他的莫逆之交黄文东先生,恳切要求黄文东收石仰山为弟子。黄文东见一代名医如此诚心,自然满口应允。这样一来,先生白天跟父亲学习临床经验,晚上便到黄文东先生家里,听黄先生讲解中医学理论,回家后还要继续刻苦攻读卷轶浩繁、晦涩难懂的医学典籍,直至夜阑人静。 先生跟随父亲和黄先生学习五年,经考核独立开业行医。从独立行医到“文革”前的十年中,先生一面继续钻研医学,一面根据父亲口述,参加整理有20万字的《石筱山医案》。 就在先生开始崭露头角时,1966年,即石筱山去世的第二年,石氏伤科遭到厄运。“文革”开始后,石氏伤科的牌子被砸了,先生的家被抄了、石氏子孙百年积累的珍贵医学资料被当作“四旧”一扫而光,先生精读过的两大车中医典籍,包括国内的珍本、孤本,全部卖到古籍书店,当废纸处理。先生也被戴上“资产阶级孝子贤孙”的帽子遭到批斗。尽管环境相当恶劣,先生还是冒着风险,把《石筱山医案》藏匿起来,不忍心百年来祖传医术付诸流水。粉碎“四人帮”后,《石筱山医案》才重见天日。先生声泪俱下地说:“这不是我个人家产,而是我父亲总结先辈经验,又耗尽毕生心血,发掘、整理的一份民族遗产。我完全有责任为《医案》写好集注,把石氏伤科祖传医术,毫无保留地献给党和人民。” 粉碎“四人帮”,石氏伤科重见天日,先生也精神振奋,斗志昂扬。虽然他因病右肺叶被切除一叶,要长期半休,但他坚持加班加点工作。在他的日程表上,几乎连休假日也没有,每天除了门诊、出诊、随访、讲学之外,晚上还要著述。从1977年开始,先生除了撰写“石筱山医案集注”外,又陆续撰写了“伤科的辨证论治”、“关于筋骨和肝肾关系的理论探讨”、“治疗脑震荡”、“石氏理伤手法谈屑”、“石氏消散膏治疗网球肘临床观察”、“伤科用药举要”等一系列论文。这些论文发表后,受到医学界高度评价。 1980年,先生调到上海市黄浦区中心医院,1987年任副院长,尽管行政事务繁忙,但从不放松自己的业务和科研工作。1990年,先生接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采访,为解决中医传统汤药不便服用的问题,提出改革我国中药剂型的建议。文章广播后,被国内外多种报纸转载。 在“石氏伤科”历代传人中,先生的中医理论功底较为丰厚,丰富的临床经验,又使他不断向更高层攀登。几十年来,先生既遵循先辈“十三科一理贯之”的辨证施治之古训,又博采众长,把中医各派各科的长处融会应用于伤科临床,他熟练运用先辈“外伤内治”的手法,进一步强调“人是一个整体”,不论是脏腑、经络(脉),或是皮肉、筋骨等处受伤,都离不开气血两字。气血之于形体无处不到,气血是阴阳的物质基础,跌打损伤而导致产生的各种疾病,都会使气血阴阳失去平衡,鉴于此,治疗伤病一定要内外兼顾,整体调治。石氏伤科正由于做到“外伤内治、气血并重”,因而见效快,又很少有后遗症。 先生的医德也是高尚的,他同样牢记“为医者应以仁慈为怀”的古训,竭尽全力奉行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为此,他三次荣获上海市劳动模范光荣称号。先生每天坚持看门诊,常常一天要接待五六十个患者,有时忙得连饭都顾不上吃。有的患者被先生治好了病,悄悄地给他送来高档礼品,先生拒绝接受,他对送礼者说:“我们医务人员目前收入是不太高,但决不能因此而收受病家财物,这样做,就会失去我们医生济世救人的品格。” 前些年,有人劝先生到海外定居行医赚大钱,先生丝毫不为金钱所动。1990年9月,上海市黄浦区成立了中医医院,先生担任院长。医院以他为主建立了石氏伤科研究室,从事整理、总结石氏伤科的历史渊源、理论体系、经验秘方、诊断手法以及外敷药剂型的改革。上海黄浦区中医医院和石氏伤科研究室的成立,为继承和发扬石氏伤科创造了良好条件,标志着石氏伤科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先生改革中药剂型和振兴中医的心愿得到了实现。 石氏伤科研究室成立后,先生和他的学生们,把祖上沿用百余年的“三色三黄”敷药,结合医院临床,经过几十次的调整研究和运用,与上海中药三厂共同开发,运用从日本引进的“巴布剂”生产流水线加工工艺,研制成新一代的骨伤外敷新药———石氏伤膏(复方紫荆消伤膏)。石氏伤膏优点十分明显,不仅透气性能好,保存期长,不污染衣物,使用携带方便,而且无任何不良反应。1993年11月石氏伤膏作为新型外敷用药,通过了上海市科学技术成果鉴定,1999年获国家卫生部三类新药批文。 为了尽心传授石氏伤科精华,使石氏伤科后继有人,先生打破石氏传人“传内不传外”的老规矩,于1993年底,在上海市名老中医收徒拜师会上,接纳邱德华、李浩钢为其学术继承人,于1997年招收李宗举为硕士研究生,并于2001年开始异地带徒,接纳广东省中医院林定坤、苏海涛为其弟子。先生除了在医术上指导自己的学生外,还同学生一起进行科学研究,一方面改进祖传的膏药验方,另一方面将自己四十余年临床心得进行总结,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经验。先生非常器重自己的学生,他自豪地称他们是“石氏伤科第五代人”。 为了强化石氏伤科研究室的工作,还特聘石氏其他传人施杞、石印玉等教授为顾问,同时招集上海石氏各家汇聚一堂,开设专家门诊。在先生的领导下,石氏伤科研究室以石氏伤膏的开发为突破口,建立三个课题小组,不断加强对石氏伤科其他药物的研究和开发。目前,已开发形成除石氏伤膏以外16种系列药品,如石氏热敷袋、石氏熏洗剂、骨密灵、骨密胶囊、椎脉回春汤等;开设六个专科专病特色门诊,如:颈椎病腰腿痛骨质疏松症等,申请课题3项(不包括石氏伤膏课题),均通过市区级科学成果鉴定,其中2项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获黄浦区科技进步一等奖。这些成果与开发的有特色药物,通过临床多年运用,都有着良好的疗效,深受国内外患者的欢迎。 历经数年的努力,上海黄浦区石氏伤科研究室不断取得显著的成绩。先生曾言,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传统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