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医学论文基础医学论文微生物学

α-蒎烯对白色念珠菌生物合成的影响

来源: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摘要:用同位素掺入试验研究α-蒎烯对白色念珠菌生物合成的影响。结果发现:α-蒎烯能明显地抑制TdR,UR,亮氨酸和NaAc4种标记前体的掺入。提示α-蒎烯对白色念珠菌的生物合成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其抗菌机制为通过抑制白色念珠菌细胞膜中麦角固醇、胞壁中几丁质、多糖的合成及抑制核酸DNA、RNA的合成,从而起到杀菌作用。本研究采......

点击显示 收起

  用同位素掺入试验研究α-蒎烯对白色念珠菌生物合成的影响。结果发现:α-蒎烯能明显地抑制TdR,UR,亮氨酸和NaAc 4种标记前体的掺入。提示α-蒎烯对白色念珠菌的生物合成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其抗菌机制为通过抑制白色念珠菌细胞膜中麦角固醇、胞壁中几丁质、多糖的合成及抑制核酸DNA、RNA的合成,从而起到杀菌作用。

  本研究采用同位素标记技术,从分子水平探讨α-蒎烯对白色念珠菌生物合成的影响,以阐明α-蒎烯抗真菌的作用机制,为α-蒎烯进一步药用开发及作为食品防腐防霉剂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试剂:α-蒎烯由湖南省粮油研究所提供;菌种:白色念珠菌(ID16U)由中国医学科学院真菌保存中心提供;同位素:DL-(4,5-3H)亮氨酸(1mCi/ml,放射比强度:19Ci/mmol),(methyl-3H) TdR(1mCi/ml,放射比强度:40.5Ci/mmol),(5-3H) UR(0.9mCi/ml,放射比强度:22.6Ci/mmol),(14C-NaAc) (2.0mCi/ml,放射比强度:65Ci/mmol)。以上同位素均由中国科学院上海核技术开发公司提供。

  1.2 方法

  以DL-(4,5-3H)亮氨酸,(methy1-3H)TdR,(5-3H) UR和(14C-NaAc)分别作掺入前体进行同位素掺入试验[1,2],以观察α-蒎烯对白色念珠菌胞壁中几丁质、多糖及胞膜中麦角固醇、核酸DNA和RNA合成的影响。同位素标记前体最终浓度为3μCi。取1/2 MIC,MIC和2MIC的α-蒎烯分别作用于对数生长期的白色念珠菌,同时用生理盐水作对照,置28℃振荡培养30min,然后取各样品1ml,分别加入10%三氯醋酸5ml中作用30min,再通过whatman玻璃纤维滤纸过滤,用5%三氯醋酸10ml和蒸馏水10ml各洗3次,滤纸片于37℃烘干后置闪烁液中用Beckmon LS 3001液体闪烁计数器检测每分钟计数值(cpm)。计数实验组与对照组的cpm,再求出掺入抑制率[3]。

 

  2 结果

  1/2MIC,MIC和2MIC 3种不同浓度的α-蒎烯对白色念珠菌作用后,可见白色念珠菌对TdR、UR、亮氨酸及NaAc 4种标记前体的掺入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掺入抑制率均高,且其掺入抑制率与α-蒎烯的浓度成正相关(附表)

附表 α-蒎烯对白色念珠菌4种同位素标记前体的掺入抑制率(X±s,n=10)

α-蒎烯浓度 掺入抑制率(%)
TdR UR 亮氨酸 NaAc
1/2MIC 38.45±2.83 40.36±3.88 39.17±3.64 74.08±4.80
MIC 46.42±3.62 54.16±4.02 50.68±6.02 80.47±4.63
2MIC 62.06±4.66 78.28±5.78 58.24±3.86 89.36±5.85

  3 讨论  本试验显示,α-蒎烯能明显地抑制4种标记前体对白色念珠菌菌种的掺入,且掺入抑制率均高,证明4种标记前体的摄入同时受到抑制,尤其以UR和NaAc的摄入受阻更为明显。

  真菌属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结构较复杂[4],最外层是细胞壁,它在维持真菌形态及胞内高渗状态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细胞膜主要功能是物质转运与营养,呼吸及生物合成作用;核酸是真菌繁殖、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对真菌的生物合成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真菌结构的化学组成也极为复杂,胞壁中主要成份为几丁质、葡萄糖和甘露聚糖,胞膜中的化学组成主要为麦角固醇,核酸主要为DNA,少量RNA,一旦这些成份合成被抑制,亦可导致菌细胞的死亡[5,6]。α-蒎烯明显地抑制了4种标记前体对白色念珠菌菌体的掺入,表明α-蒎烯对白色念珠菌胞壁中几丁质、多糖成份的合成,对胞膜中麦角固醇的合成及对核酸DNA和RNA的合成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中抑制麦角固醇的合成更为明显。由此推测,α-蒎烯是通过抑制白色念珠菌胞壁中的几丁质、多糖及胞膜上麦角固醇和核酸DNA及RNA的生物合成而杀菌。■

  作者单位:夏忠弟(湖南医科大学微生物学教研室 长沙 410078)

  余俊龙(湖南医科大学微生物学教研室 长沙 410078)

参考文献:

  [1]Benbrook DM,Miller RV.Effects of norfloxacin on DNA metabolism in pseudomonas aeruginosa.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1986;29(1):1~6

  [2]Tanaka H,Kawakita K,Suzuki H,et al.The mode of action of cervinomcycin in staphylococcus aureus.J Antibiot,1989;(3):431~439

  [3]李沛涛,周 坚,查国章,等.山苍子油乳剂的抗菌机制研究.湖南医科大学学报,1994;19(6):471~474

  [4]Kuhn PJ,Trinic APJ,Jung MJ,et al.Biochemistry of cell walls and membranes in fugi.Germany,Berlin Heldberg:Spring Verlag,1997:61~63

  [5]Georgopapadakou NH,Bertasso A.Effects of squalene epoxidase inhibitors on Candida albicans.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1992;36(8):1779~1781

  [6]Calderone RA,Braun PC.Adherence and receptor relationships of Candida albicans.Microbiol Rev,1991;55(1):1~20

作者: 佚名 2004-9-2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