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医学论文基础医学论文生理学

子宫内膜整合素与不孕症

来源:国外医学计划生育分册
摘要:这些现象使人们对不孕症患者着床方面的的缺陷越来越重视。着床时胚胎和子宫内膜的同步发育与相互配合是很重要的,其中,子宫内膜的接受性又是一个关健性因素,自然成为一个研究热点。由于近年来对细胞粘附分子(celladhesionmoleculars,CAMs),尤其是其中整合素(Integrins,亦称整联蛋白)的研究不断深入,并不断报道......

点击显示 收起

    不孕症是妇科常见病之一,据统计国外的发生率为育龄夫妇的10%~25%,随着助孕技术的广泛开展和不断改进,其治疗成功率不断提高。而令人困惑的是,有近15%~20%的不孕症夫妇最终找不到确切病因[1,2],而且作为治疗不孕症最终手段的体外受精-胚胎转移(IVF-ET),其妊娠成功率也只有12%~35%,并随着年龄的增高而下降[3]。另外研究发现[4],人群中有22%的妊娠在还未临床诊断前发生流产。这些现象使人们对不孕症患者着床方面的的缺陷越来越重视。着床时胚胎和子宫内膜的同步发育与相互配合是很重要的,其中,子宫内膜的接受性又是一个关健性因素,自然成为一个研究热点。由于近年来对细胞粘附分子(cell adhesion moleculars,CAMs),尤其是其中整合素(Integrins ,亦称整联蛋白)的研究不断深入,并不断报道女性生殖系统整合素表达方面的研究成果,使人们对这类分子在着床中所起作用及其与子宫内膜接受性关系的研究发生兴趣,试图通过这方面研究揭示部分不孕症患者的发病机理。本文回顾近年来文献报道的这方面研究成果,并综述如下。

一、整合素的分子生物学特性

整合素分子是一组由多种穿膜糖蛋白受体组成的家族,其分子结构为:α和β二条链通过非共价健连结在一起的异二聚体分子。这些分子均由3个区域组成,它们是胞外区、穿膜区和胞浆区。其胞外区可以和多种配基结合,包括细胞外基质蛋白(ECM),例如,纤维粘连蛋白(fibronectin,FN)、体外粘连蛋白(vitronectin,VN)、层粘连蛋白(laminin,LM)和胶原蛋白(collagen,CA)等,以及其它细胞表面受体(ICAM-1,VCAM-1等)。许多整合素分子可识别ECM分子上普遍存在的三肽氨基酸顺序,即、RGD顺序[5]。已经发现有12种不同的α链和8种不同的β链,组成约20种不同的整合素分子,根据β链的不同将其分为8个亚族。绝大多数细胞可表达多种整合素分子,而许多整合素分子可在多种细胞表面表达。

近年来研究发现[6],整合素分子不仅作为粘附受体,有利于细胞与ECM的粘着和细胞的迁移,而且作为信号传递受体,通过以下信号传递机制完成对细胞扩展、生长及存活的调节:①影响细胞骨架蛋白。整合素分子与ECM结合后,使骨架蛋白锚着于细胞膜,形成灶性粘附结构(focal adhesion),结构中含有骨架蛋白、肌动蛋白、信号传递分子及整合素,骨架蛋白和肌动蛋白的重组是细胞得以迁移的基础。②产生第二信使。受体结合后,细胞内自由Ca++的浓度升高,作为第二信激活一系列酶,包括蛋白激酶和磷酸化酶等,参与信号的传递。③激活蛋白激酶。包括灶性粘附蛋白激酶、有丝分裂激活蛋白激酶等,有利于细胞的移动和分裂。④诱导基因表达。

二、正常子宫内膜的整合素表达与内膜接受性

正常子宫内膜仅在一个极短的关健时期内允许胚胎着床,而且与胚胎发育同步,这一时期代表着子宫内膜接受性达到最高的时期,被称为“着床窗”,通过对内膜的组织形态学研究发现这一时期约为月经第20~24d[7]。但是,由于组织学内膜的定期存在缺陷,众多研究者开始寻找能代表内膜接受性的潜在标记,目前研究发现有植物血凝素(lectins)、粘蛋白(mucins)、糖蛋白(glycoproteins)以及其他内膜的分泌物质[8]。近年来,一些学者通过对正常子宫内膜整合素表达水平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特点进行研究,发现某些整合素分子的表达呈现周期特征性,但由于实验方法及研究对象选取的不同,结果尚存在一些分歧。例如,Tabibzadeh等研究发现[9],α4β1只在增生中期到分泌中期内膜表达:而van der Linden等[10]采用定性的免疫组化方法对增生早期、排卵前期、黄体中期和月经前期内膜分析其β1亚族整合素分子的表达,仅发现α2β1在黄体中期表达缺失,其它均无周期特征性改变。Shiokawa等[11]则同时采用流式细胞分析和免疫组化方法,对增生早期和分泌中期子宫内膜以及蜕膜β1和β1亚族中α1-6亚单位的表达进行研究,并发现分泌中期内膜间质细胞β1、α1、α2和α5的表达显著高于增生早期,而且成熟的蜕膜细胞显著表达β1、α1、α3和α5亚单位。

Lessay等人的研究较为系统和全面,他们[12]先是采用定性的免疫且化方法,研究发现内膜腺上皮细胞β1整合素表达呈周期特征性(只在分泌期表达),内膜上皮αvβ3(VN受体)的表达也呈周期特征改变,其中β3于月经第20d突然表达于腔上皮和腺上皮。随后[13],他们采用一组共计53种针对不同整合素分子的单抗,通过半定量的免疫组化方法(HSCORE法),以LH峰值对内膜标本准确定期,对分别采自增生期(月经第7d)、黄体早期(月经第17~18d)和黄体中期(月经第22~23d)内膜标本进行分析,发现在内膜上皮呈周期特征性表达的整合素亚单位是:α1、α4和β3,并着重研究了三者在内膜上皮表达的准确时间,发现它们共同表达的时间间隔为4d(月经第20~24d),它与内膜“着床窗”相吻合,于是认为内膜α4β1(FN受体)和αvβ3可以成为子宫内膜接受性达到最大的时间确定标志,这一结果与他们另一项研究结果一致[14]。

作者: 佚名 2004-9-28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