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医学论文内科学论文心血管病学

第五届全国血细胞诊断学术会议纪要

来源:论文汇编
摘要: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学会第五届全国血细胞诊断学术会议于1997年9月18日~21日在山东省威海市召开。来自全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代表240余名参加了会议。会上由专家作了关于人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研究进展。白血病与癌肿细胞诱导分化及分化疗法研究的进展。...

点击显示 收起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学会第五届全国血细胞诊断学术会议于1997年9月18日~21日在山东省威海市召开。会议收到学术论文579篇。来自全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代表240余名参加了会议。会上由专家作了关于人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研究进展;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临床研究进展;白血病与癌肿细胞诱导分化及分化疗法研究的进展;脐血造血细胞研究现状;细胞凋亡与肿瘤及白血病和流式细胞术在临床血液病学中的应用6个专题讲座,受到与会代表的欢迎。现将本次会议学术交流的主要内容总结如下。

  1 白细胞系统 近年来国内在白血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中均取得了不少可喜的进展。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了74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的PML-RARα融合基因,该基因转录本分为L型和S型,在APL复发和生存等预后指标中,S型均较L型为差。在完全缓解期(CR)定期测定该融和基因以监测微量残留病(MRD),发现仍有部分患者呈持续阳性,经治疗3~4年时降至最低。观察结果提示监测PML-RARα融合基因对缓解与复发有预测价值;骨髓标本阴性者不能预示髓外复发;个别融合基因持续阳性者可能属带瘤生存。河北医科大学用流式细胞术和PCR技术检测67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H-ras的蛋白表型及基因表达,结果发现H-ras p21高表达者常有H-ras 15位密码子的点突变,且患者CR率较低,提示H-ras检测有一定临床意义。河南医科大学观察了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γ干扰素(IFN-γ)和白细胞介素6(IL-6)对HL-60细胞的作用,发现前二者有不同程度的分化诱导作用,两者联合具有协同功效,而IL-6无分化诱导能力。北京医科大学对450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的核型作了分析,Ph阳性率为98.4%,标准易位占92.8%,变异易位占6.8%。慢性期出现核型演变或附加异常预示病情向加速期或急性变转化。17号染色体异常[i(17q)]有独立预后价值,提示预后不良。接受IFN-γ治疗者Ph阴转率高于药物化疗者。CML核型分析仍是判断疗效及预后最实用的指标。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应用免疫荧光法检测AML患者自然杀伤(NK)细胞相关抗原CD56的表达情况,约22.0%的患者在表达髓系抗原的同时表达CD56,此类患者具有其特有的临床特征,是一组高白细胞、易有髓外浸润、治疗反应较好的AML特殊亚型。该单位还对9种细胞化学染色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分型中的意义进行了探讨,在不做免疫分型的情况下,通过细胞化学染色可粗略区分ALL的T、B各亚型。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报道了利用流式细胞仪对74例AML进行免疫分型的结果,表明免疫分型对鉴别M3和M7意义较大,但仍不能鉴别M1,M2,M4和M5。福建医科大学报道9例成人T细胞白血病/淋巴瘤(ATL),其中7例患者HTLV-1抗体阳性,表明HTLV-1亦是我国ATL的病因。本病治疗效果及预后均差。山东德州市人民医院和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报道10例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CMML),认为CMML是一组异质性疾病,患者对化疗耐受性差,预后不良。武汉同济医科大学分析了一组慢性淋巴增殖性疾病的实验及临床特征,发现B细胞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CLL)的CD5和SmIg阳性表达是其表型特征,CD11c和CD25检测及超微观察对多毛细胞白血病(HCL)的诊断极有帮助。河南濮阳市血液病研究所对324例初发AML的细胞形态学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发现伴有粒、红、巨核三系病态造血的AML[TMDS(+)AML]41例(12.7%)与不伴有三系病态造血者比较,治疗效果和预后均差。

  2 红细胞系统 贫血是多种血液病的共同表现,但病因及发病机制却迥然有异。浙江省人民医院研究了各类贫血幼红细胞连桥情况及其意义,发现连桥比率以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CAA)最高,缺铁性贫血(IDA)次之,有助于CAA与MDS、IDA及其它贫血的鉴别。哈尔滨医科大学分析了老年人营养性贫血的特点,指出多数患者有明确病因,以慢性胃病占首位。哈尔滨市第一医院在分析再生障碍性贫血(AA)与HLA关系后发现,我国东北地区AA与HLA-A10、B13、B35、DQ2、DQ3有关,表明AA与免疫遗传因素有关。温州医学院研究了载脂蛋白B、E基因多态性与AA发病的关系,提示AA患者可能存在某些方面的脂代谢紊乱,其与脂肪髓形成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3 实验方法及其它 河南省人民医院用不连续密度梯度法一次性从骨髓中分离获得较高回收率(68.3%±12.3%)的巨核细胞,且保留了细胞的完整性,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一种简便可行的方法。第四军医大学构建成功人血小板/T细胞活化抗原1胞膜外基因融合载体(ppTA1/Ig),并转染COS-7细胞获得高效表达,为深入研究PTA1的功能提供了有效工具。北京放射医学研究所伍用重组干细胞因子(rhSCF)及多种其它细胞因子建立了骨髓高潜能集落形成细胞(HPP-CFC)培养方法,为研究早期造血祖细胞提供了方便,该所采用在4℃保存的骨髓细胞加入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方法,明显提高了骨髓保存效果,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不少作者仍在继续探讨细胞形态学的临床意义。北京协和医院和北京军区总医院提出了有关某些细胞形态学的难点,如MDS的原始粒细胞、组织细胞和少见细胞的形态特征,以供商榷。上海长海医院总结了骨髓涂片细胞特殊形态在某些疑难疾病中诊断的意义,可供借鉴。河北医科大学的经验表明骨髓涂片结合骨髓活检可以提高对恶性组织细胞病的诊断。福建龙岩地区第一医院提出了判断骨髓象中性粒细胞核左移标准的建议,有待验证。解放军第九七医院报道41例嗜血细胞综合征,认为本病并非少见,并提出了本病与恶性组织细胞病的鉴别要点。浙江省临检中心总结了该省9年骨髓涂片室间质量评价结果,认为长期不间断的室间质控是提高骨髓细胞形态学诊断水平行之有效的方法。

  本次会议将分组发言改为中心发言,以提出问题,展开讨论的方式进行,与会代表感到收益较大。会议还就白血病的分型、MDS的分型和恶性组织细胞病的诊断标准三个专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提出了初步的建议,可供今后全国制定标准时参考。

  会议期间宣布了细胞学组新成员名单,学组组长为席雨人,成员为孙关林、王孟学、齐振华、沈德诚、陈珊珊、杨绵本、沈悌、徐从高、纪树荃(秘书)、刘少君(秘书)。会议期间召开了学组成员会,确定了学组以提高血细胞诊断水平为主要任务,围绕有关血液系统疾病的诊断、疗效及预后判断标准展开工作。学组还对今后一段时间的工作重点和方向进行了初步酝酿。

  会议预订第六届全国血细胞学术会议于1999年召开。

 

作者: 自动采集 2005-1-1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