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医学论文特种医学及其他学科论文实验医学

醋酸纤维素栓塞动脉瘤模型的研究

来源:论文汇编
摘要:新型液体动脉瘤栓塞剂醋酸纤维素(celluloseacetatepolymer,CAP)能依照动脉瘤的形状固体塑形,对于特殊形状的动脉瘤有意义,能诱发血栓并使之机化,诱发新生内皮覆盖动脉瘤开口,从而治愈动脉瘤[1,2]。为了观察CAP的性能,我们用CAP栓寒动脉瘤动物模型共12例,现报道如下。CAP的配置:每3ml的二甲基亚砜(DMSO)中溶解......

点击显示 收起


  新型液体动脉瘤栓塞剂醋酸纤维素(cellulose acetate polymer,CAP)能依照动脉瘤的形状固体塑形,对于特殊形状的动脉瘤有意义,能诱发血栓并使之机化,诱发新生内皮覆盖动脉瘤开口,从而治愈动脉瘤[1,2]。为了观察CAP的性能,我们用CAP栓寒动脉瘤动物模型共12例,现报道如下。

  一、材料和方法

  1.CAP的配置:每3 ml的二甲基亚砜(DMSO)中溶解200 mg的醋酸纤维素,800 mg的三氧化二铋。

  2.动脉瘤动物模型的制作:选用犬11条,雌雄不限。以质量分数为2%的戊巴比妥钠25 mg/kg体重缓慢静脉推注施行全麻。 以静脉移植的方法,建立分叉部动脉瘤4个;顶端动脉瘤3个;侧方动脉瘤共5个。2~3周后经右侧股动脉造影评估动脉瘤模型,并以CAP行动脉瘤模型栓塞实验[2,3]。

  3.动脉瘤模型的栓塞[2,3]:模型成型手术后1~2周,全麻后行右股动脉穿刺,行载瘤动脉血管造影后将Transit 3F/2F微导管引导入动脉瘤中。从另一侧股动脉穿刺,将不可脱球囊导管引导进入载瘤动脉,停留在动脉瘤开口处,扩张球囊阻断血流。将CAP通过微导管缓慢地注射到动脉瘤腔内,透视下见CAP的影像充满动脉瘤腔后,停止注射。球囊保持扩张约3~4 min。小心撤除微导管和不可脱球囊导管。通过引导管造影,明确动脉瘤栓塞的情况,如果栓塞不完全,则更换微导管,并以同样的方法再行栓塞。栓塞后1周、2周、2个月行造影复查,并随后抽取动物行病理检查。

  4.病理检查:全麻下将动脉瘤连同载瘤动脉完整切除,放置于10%的甲醛或体积分数为2%的戊二醛溶液中固定,剖开载瘤动脉观察载瘤动脉内的情况和动脉瘤开口新生血管内皮生长情况, 进一步纵行剖开,观察血栓形成和机化情况,分别行光镜、电镜检查和Ⅷ因子组织化学染色。

  二、结果

  在2个月的观察期内,本组12例中,3例动脉瘤得到完全治愈并完全保留载瘤动脉,1例动脉瘤完全治愈的同时载瘤动脉的1个分支狭窄,2例大部栓塞和部分栓塞,1例复发,有2例栓塞后动脉瘤破裂,3例闭塞动脉瘤的同时,出现载瘤动脉闭塞。

  病理检查结果:动脉瘤术后1 d~2 周时,CAP形成蜂窝状的固体结构,CAP和血栓充满动脉瘤腔,动脉瘤壁的内皮坏死、脱落,动脉瘤的平滑肌细胞和纤维细胞也出现较明显的变性,动脉瘤壁和CAP周围出现较明显的炎症反应。破裂的动脉瘤壁变性、坏死更加严重。2周时,动脉瘤开口开始有薄层的膜状组织覆盖,动脉瘤内皮下及CAP周围的炎症反应达到高峰。2个月时,动脉瘤腔内的血栓被纤维母细胞和纤维细胞所代替,出现大量的吞噬细胞和异物巨细胞,动脉瘤开口完全被结缔组织和内皮细胞所封闭,Ⅷ因子组织化学染色阳性反应。

  三、讨论

  本组病理结果证明,CAP栓塞早期容易诱发血栓。2个月后动脉瘤内CAP被吸收、机化,诱发完整的血管内皮组织将动脉瘤开口处完全封闭,这些特性能阻止动脉瘤复发[1]。

  我们采用不可脱球囊临时闭塞动脉瘤开口或载瘤动脉压迫防止栓塞剂进入载瘤动脉,但仍有2例术中发生载瘤动脉狭窄术后1周闭塞,1例术中无CAP进入载瘤动脉而术后1周载瘤动脉闭塞,总的载瘤动脉闭塞率高达25%,这表明CAP在控制上仍有一定难度。另外,CAP的诱发血栓作用强,即使动脉瘤颈部的CAP仍有可能诱发血栓而闭塞载瘤动脉[2]。值得注意的是,本组有2例动脉瘤满意栓塞后4 d和5 d发生动脉瘤破裂出血。病理检查发现栓塞后早期动脉瘤壁的内皮、平滑肌细胞和纤维细胞都出现明显的变性、坏死,并出现明显的炎症。强化学腐蚀性使CAP的临床使用具有一定风险。因此,CAP在使用中控制困难,载瘤动脉闭塞的机会大,强烈的化学腐蚀作用可以使动脉瘤破裂出血,故我们认为CAP应用于临床还需要多方面的改进。

  

参考文献

  [1]Sugiu K,Kinugasa K,Mandai S,et al. Direct thrombosis of experimental aneurysms with cellulose acetate polymer(CAP):technical aspects, angiographic follow up ,and histological study. J Neurosurg, 1995,83:531-855.

  [2]Macdonald RL,Mojtahedi S,John L,et al.Randomized comparison of guglielmi detachable coils and cellulose acetate polymer for treatment of aneurysms in dogs. Stroke, 1998,29:478-486.

  [3]Spetzger U,Reul J,Joachim W, et al.Microsurgically produced bifurcation aneurysms in a rabbit model for endovascular coil embolization. J Neurosurg,1996,85:488-495.

 

作者: 自动采集 2005-1-1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