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医学论文外科论文肝胆外科学

发展中国特色的胆道外科

来源: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摘要:胆道外科从普外科逐渐突出发展为专业的历史仅约半个世纪,它是以胆石病为主要研究对象而发展的。胆固醇作为一种化学物质已早在18世纪被发现于人胆石中,但外科治疗始终未能解决胆结石这个日益增多的问题。胆管结石多发于亚洲,特别是我国,虽然远在2000多年前已是客观存在,但认识它也只是近半个世纪的事。两个大类胆结石......

点击显示 收起

  胆道外科从普外科逐渐突出发展为专业的历史仅约半个世纪,它是以胆石病为主要研究对象而发展的。胆固醇作为一种化学物质已早在18世纪被发现于人胆石中,但外科治疗始终未能解决胆结石这个日益增多的问题。胆管结石多发于亚洲,特别是我国,虽然远在2000多年前已是客观存在,但认识它也只是近半个世纪的事。两个大类胆结石及相关疾病的彻底解决,寄希望于21世纪。

  20世纪30年代教科书讲的“胆囊炎、胆石症”的传统观念,主张待急性炎症反应消散后行择期胆囊切除术。40年代初,从我国所见胆道急症病情多较西方国家危重,死亡的威胁较大,非急症病人又多不愿接受手术等情况出发,成都开展了急症手术,发现了胆道蛔虫病人〔1〕。尔后,陆续发现和积累了肝内胆管结石、肝管狭窄、肝脓肿等临床和病理学资料,如结石中发现蛔虫卵、胆管中存在蛔虫尸体被结石包裹、肝内门静脉中胆栓等。这些资料与后来香港所见以中华肝蛭为病因的东方胆管肝炎〔2〕相同,而蛔虫病具有更大的普遍性。50年代以后,国内各地亦多发现。日本也有报告,并于60年代初提出脓性胆汁与结石形成的生化关系〔3〕。这些史实说明20世纪40年代已开始形成中国和亚洲特色的胆道外科。此后,大量的临床和实验研究逐步深入,成为普外科工作的重要部分,诊断和治疗涉及范围上入肝内,下联胰腺和胃肠。现在,胆囊结石的代谢病因明确,老观念已经改变;胆管结石源于感染也已明确,但是否还有其他因素尚待研究。当此世纪之交,回顾既往,展望前程,仅就我们自己的有限经验和实践感受,对我国和亚洲特色的胆道外科发展谈几点意见。

  1.从胆流动力学看肝胆胰:胆道把肝脏和胰腺接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排输系统,是消化道的重要侧流。我们把这个侧流分为两个部分〔4〕(图1)。胆汁从肝细胞、特异的毛细胆管和胆小管、多级肝管、肝总管部分入胆囊储存,约半量直接经胆总管入肠,称为第一胆流。驱动力是肝细胞分泌压,流速缓慢,均匀,系层流性质。进食后,在食物影响下,胆囊胆汁和肝胆汁阵性排经胆总管,与胰液共同排入十二指肠,称为第二胆流,即胆胰混合流,驱动力为胆囊收缩压和胰泡分泌压,流速和流式、流量变化大,不均匀,系湍流或射流性质。二者力学性质、内容、成分等均不相同,但运动功能又紧密地联系着。胆囊切除后,这个正常关系改变了。第一胆流的储存功能没有了,胆总管只是肝总管的延长,第二胆流也不再阵性射出,而是胆汁相对均匀,胰液变量较大,以胰液为主的胆肠混合流。肝内外胆管中若有残石或异物残留则第一胆流仍为液-固两相流。胆肠吻合术后,因肠气进入胆道,第一胆流可为液-固-气三相流,第二胆流则为胆胰分流。这些变化严重地改变了正常的胆流力学,在设计胆道手术时是应当认真考虑的。

  2.从胆固醇代谢看胆囊结石: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结石,作为一个不变的原则,在全世界盛行已百余年,但是病人越来越多,已成为老年社会的特别问题。看来,外科手术不是解决的办法。手术的创伤虽然可以用腹腔镜和其他介入方法减轻,但医原性损伤问题迄今仍未完全解决。现已公认,胆汁中超饱和胆固醇才是主因,切除胆囊并不能改善高胆固醇血症。胆固醇在胆囊中结晶、成核、结石等全过程各细节已大体查明〔5,6〕(图2)。其实,这些情况,早在70年代就已知。但预防问题,却迟迟于最近才见提到〔5〕。21世纪中,胆囊结石的预防,可能随动脉硬化、高血压、心脑血管病等的预防一并解决,胆囊切除术的适应证将被修正,其原则、意义则动摇了。

  3.脓性胆管炎与胆管结石:急性梗阻发作,现在仍是胆道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急症手术减压不能解决肝内病灶问题,故再次手术难以避免。肝内一侧病变未致肝外总管梗阻者,多无黄疸,没有Charcot三联征。感染性休克、脓毒败血症等病情特别严重,切开肝外胆管的引流途径也难保证缓解病情。肝内病灶的定位诊断,可以依靠B型超声,特别是术中应用,可查到5级肝管情况。肝组织萎缩、硬化、塌陷较明显,我们用经肝面切入的亚段肝切除法,可达到清除病灶的目的〔7〕,它是一种规则性肝切除,并可同时解决几处病灶清除问题。肝内大胆管中浮动的结石,可经肝门大口切开取出,肝门狭窄切开后的缺损,可以整形修补,不做胆肠内引流。彻底清除病灶,不残留结石和狭窄者,还须注意残留的炎性感染,应做持续的抗感染治疗。全肝受累,肝功衰者,则寄希望于肝移植。

  4.胆管狭窄:游离组织片修补切开狭窄所致的大缺损,过去试用多种方法,均告失败。80年代,我国报道的几种带蒂组织瓣移植修补都取得了成功〔8,9〕,我们的实验(狗)用浆膜面嵌入胆管缺损法,两周后胆管粘膜组织能完全覆盖缺损,完成愈合。几种方法比较,我们认为肝圆韧带转位移植〔8〕较为方便,可满足肝门和肝外胆管多部缺损修复的要求。现在问题是肝外胆管长段缺损,上下两断端不能直接吻合,需要整段移植的方法,尚未解决。

  5.胆道癌:现时治疗,主要还是切除。早期确诊还有若干问题待研究。早期病变切除的效果良好,已无非议。癌前病变的及早切除,也为公认。对晚期癌行扩大范围的“根治术”效果如何,尚待时间来作回答。我们相信,癌基因学基础研究将会使治疗获得突破。

  6.胆肠内引流术:我们认为,目前胆肠内引流术适应证偏大,多数情况是可以避免的。肝内胆道残留病变的完全清除,胆道狭窄的整形修复,已不需再做内引流。胆肠吻合术后的肝内积气、胆汁三相流、炎性病灶激化等弊端尚未完全避免〔10〕,术后须再手术者也不少。就目前情况看,其适应证是:括约肌已被毁损或功能异常;肝外胆管大段缺失无法修复;胆管下断段已无法利用。多种术式概括为两大类,即胆管十二指肠吻合,胆管空肠吻合与空肠空肠吻合(Roux-en-Y)。手术者选择的倾向是先由前者转向后者,后又由后者转向前者。多种设计防止肠内容物逆入胆道,都不尽如人意。手术不可能做成有生理功能的括约肌,故应尽量保留正常的括约肌。若按乳头和括约肌结构功能特点来改进手术设计,有可能做成功能良好的单向阀门。

  以下,就胆道外科的发展谈几点看法:

  第一,系统思维的重要性宜再加强调,它有助于克服外科医师常有的片面性和局部观点,特别是过多地思考手术方法和技巧,比较忽视与内科合作,忽视疾病的预防。如满足于胆囊切除的疗效则放松了胆固醇结石的预防,思路上把胆囊与肝脏的联系割裂开来。胆囊究竟是否可以轻易切除,当其器质性病变尚轻,功能尚好时,是否还可保留,也难予考虑。胆肠内引流术设计上的摇摆不定,顾此失彼,过多废用括约肌,又没有重建括约肌功能的替代方法。这些做法有碍于学科的发展。

作者: 冉瑞图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