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医学论文外科论文创伤及骨科学

椎间孔封闭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来源:中医正骨
摘要:自1993年起,作者应用经腰椎椎间孔入路的神经根周围封闭(以下简称椎间孔封闭)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256例,经观察疗效满意。病变部位L4~5间隙132例,L5S1间隙108例,L3~4、L2~3间隙各6例,L1~2间隙4例,其中两节段同时突出者36例,约占14%。腰椎侧弯、腰生理弧度消失、腰僵直呈保护性强迫位、功能明显受限、186例。3影像......

点击显示 收起

  自1993年起,作者应用经腰椎椎间孔入路的神经根周围封闭(以下简称椎间孔封闭)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256例,经观察疗效满意。现总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256例,男182例,女74例,男女之比为2.46∶1。年龄最小21岁,最大72岁,其中31~55岁125例,占68.7%。工人102例,农民82例,干部34例,教员23例,护士8例,其他7例,其中工人、农民占71.9%。有明显外伤史者187例。病程最短2个月,最长20年。病变部位L4~5间隙132例,L5S1间隙108例,L3~4、L2~3间隙各6例,L1~2间隙4例,其中两节段同时突出者36例,约占14%。左侧型106例,右侧型93例,中央型57例。

  1.2 临床表现 本组主要症状为腰痛并向下肢放射。腰痛者207例,下肢放射痛者193例,肢体麻木发冷者93例,间歇性跛行105例。主要体征有腰背肌紧张、痉挛135例;腰椎侧弯、腰生理弧度消失、腰僵直呈保护性强迫位、功能明显受限、186例;有放射性痛四联征,即自发性放射痛、放射性腰活动痛、放射性压痛及放射性抬腿痛者213例。拇趾背伸肌力减弱76例,小腿肌萎缩14例,膝反射或跟腱反射异常163例,屈颈试验阳性、Lasegue征及加强试验阳性205例,股神经牵拉试验阳性8例。

  1.3 影像学检查 腰部脊柱生理弧度变直或消失214例,脊柱侧弯、旋转205例,腰椎间隙前后等宽或前窄后宽或明显变窄198例,腰椎退变增生211例。185例作CT检查,其表现为椎间盘密度的软组织包块不同程度突入椎管,硬膜外脂肪移位或消失,硬膜囊有压迹或移位,神经根鞘受压移位或湮灭。

  2 治疗方法

  本组256例均采用腰椎间孔封闭治疗,每例平均治疗3次症状即缓解,进针深度与患者胖瘦程度有关。232例仅用腰椎间孔封闭治疗症状完全消失;有24例采用牵引,结合腰椎间孔封闭,再用手法治疗残存的神经根据压迫症状。

  2.1 封闭药物 50%葡萄糖注射液5ml,1%普鲁卡因或0.5%利多卡因注射液5ml,地塞米松注射液5mg,配成普鲁卡因地塞米松混合液10ml。

  2.2 操作方法 经腰椎棘突间隙向患侧旁开3.5cm处,以7号10cm长针头与人体矢状面25°角缓慢刺入。出现电击感,且向患肢放射时,提示针尖已达到腰椎间孔神经根部,即停止进针。回抽无脑脊液或血液,即可注药。

  2.3 注射药物后反应 注射药物后患肢常有发热及酸困或感软弱无力感,均属正常现象,取坐位休息10~20分钟即可好转。以后每隔2日封闭1次,直到腰腿痛缓解为上。如2个以上神经根同时有病变时,可在上一个椎间孔注射。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评定标准 优:主要症状体征消失,恢复正常工作。良:主要症状体征大部分缓解消失,恢复日常轻工作。可:症状体征均有改善,能坚持半日工作。差:症状及体征同治疗前。

  3.2 疗效评定结果 本组256例6~18个月,平均13个月随访,按上述标准评定,优152例,占59.4%;良70例,占30%;可25例,占9.8%;差9例,占3.5%。总有效率96.8%。

  4 讨 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导致神经的化学刺激,是引起腰腿痛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介绍的腰椎间盘孔入路硬膜外腔封闭法使药物直接作用于神经根,普鲁卡因能阻断恶性刺激的传导,解除血管痉挛而改善局部的微循环,减轻局部酸中毒,从而使神经根受挤压的症状得以缓解。而地塞米松有抑制无菌炎症的作用,还可以通过阻断部分冲动通路而减少中枢的会聚现象及多突触传递,使脊髓后角内的疼痛神经接受的能量总和在其发放冲动的临界水平以下,从而阻断或抑制了异常痛觉冲动产生的传导,打断疼痛的恶性循环而止痛。

  本法注射后局部药物分布较集中,浓度较高,疗效显著,无明显副作用,而且操作安全,不需专职的麻醉人员,在普通的注射室严格消毒后既可进行。

作者: 周旭 朱桂枝 赵新玲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