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医学论文外科论文整形外科学

细胞凋亡与创伤愈合

来源:实用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摘要:创伤的异常愈合是临床和基础医学的一大难题,关于其形成机理,目前尚未完全阐明,临床上更无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手段。创伤的异常愈合以创面肉芽组织中有效细胞数目及细胞外基质量的改变为病理特征。近年,随着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的进展,发现创伤的异常愈合与创面肉芽组织中细胞成分的凋亡异常密切相关。本文就创伤愈合......

点击显示 收起

  创伤的异常愈合是临床和基础医学的一大难题,关于其形成机理,目前尚未完全阐明,临床上更无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手段。创伤的异常愈合以创面肉芽组织中有效细胞数目及细胞外基质量的改变为病理特征。近年,随着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的进展,发现创伤的异常愈合与创面肉芽组织中细胞成分的凋亡异常密切相关。本文就创伤愈合过程中的细胞凋亡情况及与细胞凋亡有关的因素综述如下。

  1 有关凋亡

  自1972年Kerr wvllie 和Currie首次报道细胞凋亡现象以来,细胞凋亡现象及其机制一直是生命科学研究的热点。细胞凋亡的基本过程是细胞表面接到诱导因子刺激并将信号传入细胞内部,触发细胞内部的死亡程序,主要通过内源性DNA内切酶的激活导致细胞自然死亡。它是生物体以细胞有丝分裂相反的方式保持细胞群体相对稳定的生物学过程,此过程发生紊乱导致发育异常和肿瘤发生。

  细胞凋亡过程以浓缩为特征。镜下可见细胞体积缩小,密度增加,细胞表面微绒毛消失细胞膜内陷皱褶,形成泡样结构,最后形成胞膜包裹的凋亡小体(apoptosis body)。 凋亡小体中溶酶体有完整的胞膜,不释放水解酶,因而不能引起邻近细胞的炎症反应。

  凋亡细胞的染色质断裂是有控降解,DNA双链在核小体连接部断裂,形成180-200bp片段或数倍大小的片段,在琼脂糖凝胶电泳中呈现梯形图谱,这种特征已被作为细胞凋亡的特异性标志。

  2 创伤愈合过程中的凋亡现象

  2.1 创伤愈合的基本过程包括:炎症反应期、肉芽组织形成期、肉芽组织塑性、瘢痕成熟期。在创伤的早期-炎症反应期及肉芽组织塑性期,由于炎症细胞的浸润、新生血管形成及成纤维细胞的增生、创面的上皮化等原因,创面内的细胞数目较多。当肉芽成熟、塑性向瘢痕组织转化时,大量的细胞消失。正常成熟的瘢痕组织在病理上以细胞外基质为主(主要是Ⅰ、Ⅲ型胶原),细胞成分较创伤初期明显减少。大量的研究证实这些细胞是通过凋亡途径被清除的。Desmouliere等报道在创面闭合早期,创面内的肌成纤维细胞就发生凋亡,并且该作用对靶细胞是持续的[1]。这一观察结果与瘢痕形成后逐步吸收,死亡细胞被巨噬细胞及邻近细胞吞噬等现象相吻合。这也许是临床上用皮片或皮瓣覆盖肉芽创面后,可减少创面的挛缩和增生的生物学机制。

  2.2 创面的异常愈合包括:创面不愈、溃疡形成、瘢痕增生、瘢痕疙瘩形成等。其中慢性溃疡病理上以创面内有效细胞成分减少,细胞外基质减少为特点;瘢痕疙瘩则表现为有效细胞成分和细胞外基质的增多;增生性瘢痕介于正常愈合和瘢痕疙瘩之间,也表现为一定程度的细胞和细胞外基质的增多。

  肉芽组织中的主要细胞成分是肌成纤维细胞,它不但保持了成纤维细胞的各种生理功能,而且具有平滑肌细胞的某些特点,如:具有微丝束、分泌α-actin从而产生一定的收缩作用,这与创面的收缩有关。有实验证实,在创伤愈合晚期大部分肌成纤维细胞通过凋亡途径死亡,而在瘢痕过度增生或纤维化疾病中则长期存在[2]。Darby等人通过细胞增殖率和凋亡检测,对照研究糖尿病大鼠和正常大鼠全厚皮缺损的创伤模型发现:创伤7天时,正常大鼠创面内细胞增殖率明显高于实验组;对照组中细胞凋亡很少,且凋亡多发生在创面愈合晚期瘢痕形成时,而糖尿病组中凋亡细胞较多且出现时间较早[3]。

  T-淋巴细胞是早期创面内重要的炎症细胞,在炎症消退以后,包括T-淋巴细胞在内的众多炎症细胞通过凋亡途径消失。诱发T-淋巴细胞凋亡的原因可能是激活了CD 95或因为某些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IL)-2的丧失[4~5]。由细胞因子减少所引起的T-淋巴细胞的凋亡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抑制:①通过增加细胞因子如白介素-2,4,5,7等提高抑制凋亡蛋白Bcl-2和Bcl-XL的表达,并且促进T-淋巴细胞的增殖;②成纤维细胞源性的细胞因子也可以抑制T-淋巴细胞的凋亡,但它们只提高Bcl-XL的表达,而不提高Bcl-2的表达,并且不刺激T-淋巴细胞的增殖[6]。T-淋巴细胞凋亡的异常可能引起创面慢性炎症的存在。

  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创伤异常愈合与创面内细胞的凋亡异常密切相关。

  3 相关的凋亡调控基因

  3.1 p53基因 p53是至今发现与人类肿瘤相关性最高的基因。p53基因位于人类17号染色体短臂(17p13.1),全长约16~20kb,由11个外显子和10个内含子组成,其中外显子2,4,,5,7,8分别编码5个进化过程中高度保守的结构区域。野生型p53编码一个含393个氨基酸的核磷蛋白约(53kDa),作为核内转录因子,可控制涉及细胞周期的某些蛋白质的表达[7]。

作者: 袁荣商庆新王炜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