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医学论文外科论文心脏外科学

易损斑块的检测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预防

来源:www.ccheart.com.cn
摘要:杨跃进急性冠状动脉(冠脉)综合征(ACS)是指由于冠脉急性病变致严重狭窄或闭塞所产生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非Q波、Q波型心肌梗死和猝死。传统观念曾认为ACS由于冠状粥样斑块慢性进展至管腔严重狭窄的结果,然而,研究发现大多数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冠脉固定狭窄并不严重,降脂治疗的临床得......

点击显示 收起

杨跃进

        急性冠状动脉(冠脉)综合征(ACS)是指由于冠脉急性病变致严重狭窄或闭塞所产生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非Q波、Q波型心肌梗死和猝死。传统观念曾认为ACS由于冠状粥样斑块慢性进展至管腔严重狭窄的结果,然而,研究发现大多数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冠脉固定狭窄并不严重,降脂治疗的临床得益远远超过斑块本身消退的程度。因此,对ACS的认识从注意慢性病变到急性病变,从管腔狭窄变化到病变本身结构和功能的变化。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冠脉粥样斑块病变,在进展过程中由于血管重构(或代偿性增大)可无管腔严重狭窄,但可发生破裂、继发血栓形成,致管腔急性严重狭窄或闭塞,临床产生ACS。目前,将这种易破裂的斑块称之为易损性斑块(vulnerable plague)或不稳定斑块,它是ACS的病变或病理基础。
病理解剖上,冠脉斑块是由脂核和管腔面的纤维帽组成。易损性斑块的解剖特点是脂核大,巨噬细胞多,纤维帽薄。斑块破裂好发于边缘即肩部,此处平滑肌细胞少,以T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为主。斑块的易损性是由纤维帽的强度所决定,强度弱即不稳定或易损。
        纤维帽的主要成分是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包括间质胶原(interstitial collagen)、弹性蛋白(elastin)、蛋白多聚糖(proteoglycan);ECM是富含脯氨酸和羟脯氨酸的聚合物,主要由血管平滑肌细胞合成与分泌;其合成和降解亦受多种因子调节。纤维帽的胶原合成减少或降解增加,均使其强度减弱,导致斑块不稳定或易损。研究发现血小板生长因子(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PGF)和转变生长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TGF)能刺激胶原合成增加;而T淋巴细胞产生的γ-干扰素(interferon-γ)能几乎完全 抑制平滑肌细对胶原的合成和分泌。Wan der wal 等也证明人冠状破裂斑块都富含淋巴和巨噬细胞浸润,且细胞内均有γ-干扰素的"指纹"物质"II级组织相容性抗性(class II-histocompatibility antigen)"存在。因此,斑块内激活T淋巴细胞邻近的平滑肌细胞合成间质胶原显著减少,缺乏分泌和修复周围ECM的能力,使斑块变得"易损"。
        纤维帽的胶原降解过渡是导致斑块不稳定或易损的最重要因素。胶原为三股螺旋结构,高度稳定,其降解需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MMP)完成。MMPs是能够降解ECM所有成份的一组含Zn2+酶,包括间质胶原酶(MMP-1),能首先破坏胶原的结构;凝胶酶A和B(MMP-2和MMP-9),能继续分解胶原片段;基质降解酶(MMP-3和MMP-7),能分解基质,激活其它MMPs酶原变成活性酶,降解弹性蛋白,也分解ECM的主要成份蛋白多聚糖核心蛋白;人金属蛋白酶(MMP-12),不仅分解弹性蛋白,还分解IV型胶原、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ctin )板层蛋白(laminin)、透明连接蛋白(vitronectin)和基膜蛋白,MMP-12能激活所有MMP-12并降解斑块内所有的ECM。MMPs主要由巨噬细胞和平滑肌来源的泡沫细胞分泌,分泌增加,ECM降解增加,斑块即不稳定或易损。
        前炎症细胞因子(cytokines)能够刺激MMPs的分泌而致斑块的不稳定性或易损性。细胞因子是具有多功能的炎症和免疫反应介质,由局部的炎症细胞分泌释放,通过自分泌和旁分泌影响血管壁细胞的功能。Amento等的研究发现白细胞介素-1(IL-1)和α-肿瘤坏死因子(TNF-α)能刺激胶原合成,而γ-干扰素能几乎全部抑制平滑肌细胞的胶原分泌,使纤维帽的胶原修复障碍,变得易损。特别重要的是,细胞因子能刺激MMPs分泌,加速纤维帽ECM的降解,使斑块不稳定或易损。Galis等的实验研究发现,正常情况下血管平滑肌细胞表达极微量的MMP-1和MMP-2,然在白细胞介素-1和α-肿瘤坏死因子的刺激下,不仅MMP-1合成分泌增加,且从酶原形式激活MMP-2和MMP-9,并开始合成和分泌MMP-3。虽然MMPs的活性受到其TIMP(tissue inhibitors of metalloproteinase)的抑制,正常情况下人血管平滑肌细胞分泌极微量的TIMP-1和TIMP-2予以调节,但细胞因子对其分泌并无刺激增加作用,最终净效果是MMPs对ECM的降解占据明显优势,纤维帽强度减弱,使斑块变得易损或易破。
细胞因子还在ACS整个冠脉急性病变的病理过程中起重要的促进作用。在斑块因炎症而触发不稳定的初期,细胞因子作为化学趋化因子激活白细胞与内皮细胞黏附,刺激内皮细胞分泌黏附因子如血管细胞间和细胞间黏附因子(VCAM和ICAM),加强了此黏附作用;单核细胞在上述细胞因子和巨噬细胞驻足刺激因子(MCSF)作用下钻进斑块内成巨噬细胞;巨噬细胞通过T淋巴细胞上的CD40配体(CD40L)与其CD40受体结合的以激活,分泌大量的MMPs,降解斑块胶原,致纤维帽强度减弱、斑块的易损或不稳定。在此基础上,白细胞介素-6和α-肿瘤坏死因子可影响一氧化氮(NO)的产生致冠脉痉挛,白细胞介素-1β又能刺激交感神经兴奋引起血压升高,诱发易损斑块破裂。此后,白细胞介素-6和α-肿瘤坏死因子能激活血小板,通过血管细胞促血小板在破裂处聚集;α-肿瘤坏死因子还能诱导单核细胞和内皮细胞表达组织因子(TF),下调抗凝蛋白如血栓调节蛋白(thrombo modulin)和S蛋白的合成,巨细胞在CD40L-CD40的系统激活下也能分泌组织因子,激活凝血瀑布;在白细胞介素-1和α-肿瘤坏死因子的刺激下,内皮细胞能从抗凝转变成促凝,致血液高凝状态;从而促使破裂处血栓形成。可见,细胞因子在斑块易损、破裂和继发血栓的各环节上对临床产生ACS均起重要的促进作用。
         易损斑块的及时识别和防治对于预防ACS有重要意义,也是近年来研究热点。易损斑块的识别主要有影像方法如血管内超声(IVUS)和磁共振成像,对易损斑块病理解剖特点的识别,有热敏导管对易损斑块(富含巨噬细胞)表面温度升高探测的识别,也有对循环血甚至冠脉循环血液中最能反应易损斑块病理生理的MMPs和细胞因子等指标测定的识别。 "ACS患者冠脉循环中MMP-9和白细胞介素-18变化及其意义"一文就是测定并对比了ACS患者冠脉循环前、后血浆MMP-9和白细胞介素-18的变化。MMP-9是凝胶酶B,能降解斑块帽的ECM,使斑块易损;白细胞介素-18是多功能的细胞因子,在人类颈动脉粥样斑块中表达水平增高,能刺激激活T淋巴细胞表达α干扰素,抑制平滑肌的胶原构成,亦影响斑块的稳定性。结果显示ACS患者冠状循环前、后血浆MMP-9和白细胞介素-18均显著升高,提示有易损斑块存在;特别是血MMP-9在冠状循环后又显著升高,提示易损斑块就在冠脉内"犯罪血管"上。两指标结合对于冠脉易损斑块检测均有一定价值。
     至于易损斑块的防治,近年来的研究发现,他汀类调脂药的主要非降脂作用是对冠脉搬块起稳定作用,其机制就是通过抑制MMPs活性、改善内皮功能和抗血管痉挛作用来实现的(Masanori A.Circulation,1998,97:2433-2444.)。新近也有使用非特异性的MMP抑制剂强力毒素,有效抑制颈动脉粥样斑块内MMP-1作用的报道(Benedict A.Stroke,2002,33:2858-2864.)。


 

作者: 2007-7-1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