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医学论文外科论文心脏外科学

介入心脏电生理学的现状与进展

来源:www.ccheart.com.cn
摘要: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杨延宗教授近年来,介入心脏电生理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其适应证范围也不断拓宽,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心室再同步化治疗与植入式除颤器多个随机临床试验,证明双心室同步起搏可明确改善心衰患者的心功能,降低总死亡率。目前,心室再同步治疗心衰的Ia适应证,包括对药物治疗无效、有......

点击显示 收起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杨延宗 教授

近年来,介入心脏电生理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其适应证范围也不断拓宽,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心室再同步化治疗与植入式除颤器

多个随机临床试验,证明双心室同步起搏可明确改善心衰患者的心功能,降低总死亡率。目前,心室再同步治疗心衰的Ia适应证,包括对药物治疗无效、有症状、心功能为NYHA Ⅲ级或Ⅳ级的扩张型或缺血性心肌病,QRS波增宽( ≥130 ms) ,左心室舒张末内径≥55 mm,左心室射血分数≤35%的患者。


大量的临床实践以及数个前瞻性随机多中心试验结果证实,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降低恶性心律失常病人死亡率的效果明显优于抗心律失常药物。以下为ICD的I类适应证:非一过性或可逆性原因引起的室颤或室速所致的心脏骤停,自发的持续性室速,原因不明的晕厥,在心电生理检查时能诱发有血液动力学显著临床表现的持续性室速或室颤,而药物治疗无效、不能耐受或不可取,伴发冠心病、陈旧性心肌梗死和左室功能障碍的非持续性室速,在心电生理检查时可诱发室颤或持续性室速,而不能被I类抗心律失常药物所抑制。对猝死高危人群,ICD被列为一级预防的适应证。


 二、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导管消融治疗

导管消融术经过了近20年的临床应用,目前对于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持续性单源房速,心房扑动,以及特发性室速的方法学已经成熟,成功率达90%以上,复发率低于5%,并发症小于3%。
 导管消融治疗心律失常的进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心外膜旁路:尽管对心外膜旁路的定义仍有争议,但极少部分旁路患者应用常规消融手段不能阻断旁路,可能与旁路走行偏向心外膜有关。目前报道的方法包括在心房侧消融,由于心房肌较心室肌薄,易形成透壁损伤而阻断旁路;采用心包穿刺或胸腔镜途径行心外膜消融能够提高成功率;经冠状窦途径进行消融;应用损伤更大的消融能量(包括盐水灌注导管)有助于提高成功率。


 2. 与消融相关房速和房扑的消融:采用心房内线性消融(包括肺静脉隔离)治疗心房颤动后,可形成围绕不连续消融线、肺静脉口、二尖瓣口折返性房速或房扑。对其消融的手段主要包括应用CARTO系统确定不连续消融线的缝隙并对缝隙补点消融;应用常规标测手段确定折返的共同通路并对其消融;经验性补加左心房峡部消融线或心房顶部消融线或重新环肺静脉进行消融。


 3. 病理性室速或室颤:目前的消融手段主要为:针对诱发室速或室颤的室早进行消融;应用三维标测系统确定瘢痕或坏死区域,对其之间的通道进行消融;应用非接触性标测系统进行消融;经验性消融浦氏电位。


 三、心房颤动的导管消融治疗

 1. 肺静脉节段电隔离。主要针对触发机理为主的阵发性房颤,控制和消除房颤的成功率为80%-90%。但主要问题有:① 部分病例需要二次消融;②10%-20%的房颤触发灶为非肺静脉起源,因此仅行肺静脉电隔离显然不合适;③肺静脉狭窄依然是限制其应用和发展的主要并发症,冷盐水消融电极的应用和强调开口部消融后严重肺静脉狭窄的发生率可低于1%-2%。


 2. 环肺静脉左房线性消融。其消融线路设计为环双侧肺静脉8字形线性消融+左心房三条线,对于阵发性房颤和慢性房颤均有效,有限几个中心的资料显示采用这一方法的成功率高于肺静脉节段电隔离。有待解决的问题包括:①需要特殊的三维标测系统和特殊导管以及相关的培训;②心房的损伤范围广,对心房功能的远期影响尚缺乏相关资料;③高达20%的消融后房性心律失常,多需再次消融治疗,此外,已有食道心房瘘造成死亡的严重并发症报告。


 3. 超声引导下的肺静脉前庭电隔离。方法是在心内超声(ICE)指导下行4根肺静脉(距离肺静脉开口0.5cm-1cm)和上腔静脉的消融,终点为实现完全电隔离。结果,不管有无器质性心脏病,随访成功率均大于90%;各种并发症发生率小于3%。该术式引发了人们对房颤发生机制的思考。根据这一治疗学结果,可以认为不管是阵发性还是持续性房颤,不管是否为器质性心脏病性的房颤,其发生和持续的关键部位都是位于消融环内的大静脉(肺静脉和上腔静脉)以及心房组织内。这提示房颤可能只是大静脉肌袖相关的电紊乱性疾病。 


 4. 环肺静脉左房线性电隔离。在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行环同侧肺静脉的线性消融,终点为实现完全电隔离。100例阵发性和持续性房颤患者在一到两次消融后,平均随访6个月,无房颤发作的成功率达到95%。这一术式和结果的重要意义在于:①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行左房环肺静脉消融,如果以肺静脉电隔离为终点,可以大大提高房颤消融治疗的成功率,同时可以避免肺静脉严重狭窄的并发症;②消融经线的连续和形成稳定的透壁损伤是避免术后产生大折返性房速的关键。


 5.心房的碎裂电位消融。 美国 Nademanee 实验室在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在房颤时标测和消融多位于心房间隔、肺静脉口部、左心房顶部、左后间隔靠二尖瓣环处以及冠状静脉窦口周围的碎裂电位区域,可使 95 %的患者房颤终止,随访 1 年的成功率为 91 %。随后, Oral 等在环肺静脉解剖消融的基础上增加碎裂电位消融,Haissaguerre 等对持续性房颤患者在肺静脉电隔离,左房线性消融等基础上结合碎裂电位消融,也获得了满意的疗效。


 6.个体化阶梯式消融。 首先行肺静脉电隔离,如仍能诱发房颤,则行线性消融(三尖瓣峡部、左房顶部和/或二尖瓣峡部);如房颤仍持续或诱发则再行碎裂电位消融。


 7.房颤导管消融的其它方法:  ①神经节丛定位与消融。 ②主导频率电活动的标测与消融。③房颤巢消融。

作者: 2007-7-1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