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医学论文中西医结合论文中医中药

疲劳的中医病因病机浅析

来源:www.chinesemedicines.net
摘要:——兼论疲劳与亚健康疲劳的病因多种多样,有外感,有内伤,有内外合而致劳。外感包括暑、湿、风、寒等,其中以暑、湿为多,内伤包括饮食、劳倦、七情,其中以过劳最为常见。本文以过劳为中心探讨疲劳的病因病机。“本文所论之“劳”,属病因之劳,指过劳,包括劳倦、劳伤、劳役。...

点击显示 收起

    ——兼论疲劳与亚健康
    疲劳的病因多种多样,有外感,有内伤,有内外合而致劳。外感包括暑、湿、风、寒等,其中以暑、湿为多,内伤包括饮食、劳倦、七情,其中以过劳最为常见。本文以过劳为中心探讨疲劳的病因病机。在中医学中,“劳”之义有二:其一,属病名,为虚劳的简称,亦作痨。汉·张仲景《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夫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明·方隅《医林绳墨·卷三》:“痨者劳也,劳损气血而为病也。“其二,属病因,指过度劳累。《素问.举痛论》:“劳则气耗。“本文所论之“劳”,属病因之劳,指过劳,包括劳倦、劳伤、劳役。
1劳伤气血津液
    劳倦伤气  《素问·举痛论篇>:“劳则喘息汗出,外内皆越,故气耗矣。“过劳则气喘汗出,喘则内气散越,汗出外气散越,使气耗伤。
    清·周学海《读医随笔·证治总论》:“言劳倦伤气,不能鼓动谷气精微达于周身,是以上下不通。而胃中水谷气热,仅能熏积于胸中也。此膈病之所起也。“劳倦伤气,使上下不通而生膈病。
    劳倦伤心肺之气明·朱棉《普济方·脾脏门》:“内伤饮食及劳役则短气少气,上喘而不足,盖心肺之气先损.为热既伤气,使四肢无力,气怯声低,不欲言语,故日气少不足之病也,内伤则头痛有时而作有时而止,外伤则头痛常常有之,直传入里方罢,内伤则心肺之气为脾土湿热所乘,脾主四肢,必四肢沉重,怠惰嗜卧,经云热伤气,热则骨消筋缓是也。“饮食劳役,先损心肺之气,又为脾土湿热所乘。    .
    劳倦伤脾肺之气  明-秦昌遇《症因脉治·气虚咳嗽》:“气虚咳嗽之因,或劳役过度,肺气有伤,或饮食劳倦,中气有损,脾伤则土不生金,肺伤则气怯喘嗽,此子母俱病,而成气虚咳嗽之症也。“饮食劳役伤脾胃,土不生金,肺伤咳嗽。
    饮食劳倦伤津清·周学海《读医随笔·血痹疟母合论》:“疲劳汗出,则气伤津耗,气不足以运血。津不足以载血矣。“疲劳汗出,伤气耗津,而气不运血,津不载血。
    劳倦伤血  清·尤怡《金匮翼·血虚发热》:“血虚发热,亦从劳倦得之。“血虚发热,是从劳倦伤血而得之。
劳伤气血  明·戴原礼《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虚损门》:“若有无故身体瘦软,绝无力气,别无他证,此平日作劳太过,血气虚而筋失养,宜劫劳散或和气汤,倍芎归。“过劳伤及血气,筋失所养,而身瘦乏力。
2  劳伤阴阳
    劳倦伤阴  明·沈颈《病机汇论·虚劳门》:“若劳心好色,内伤真阴,阴血既伤,则阳气偏盛而变为火矣,是为阴虚火旺劳瘵之症,故丹溪发阳有余、阴不足之论,用四物加知母、黄柏,补其阴而火自降,此用血药以补血之不足也。“劳心好色,内伤真阴,阴虚火旺。
劳伤中阳  明·龚信<古今医鉴·火证>:“若饮食劳倦,内伤元气,火不两立,为阳虚之病,以甘温之剂除之,如黄芪、人参、甘草之属。“饮食劳倦内伤元气,使脾阳受损。
3劳伤脏腑
    劳倦伤心  劳倦伤心,耗气伤血,心神失养,可致不寐,心痛而肢体沉重困顿。
    明·张介宾<景岳全书·卷十八-不寐>:“若思虑劳倦伤心脾,以致气虚精陷,而为怔忡、惊悸、不寐者,宜寿脾煎或归脾汤。若营卫俱伤,血气大坏,神魂无主而昼夜不寐者,必用大补元煎加减治之。若劳倦伤心脾,中气不足,清阳不升,外感不解而寒热不寐者,补中益气汤。若思虚过度,心虚不寐而微兼烦热者,养心汤或酸枣仁汤。若焦思过度,耗心血,动心火,而烦热干渴不寐者,天王补心丹。若心虚火盛,烦乱内热而怔忡不寐者,安神丸。若精血虚耗,兼痰气内蓄,而怔忡夜卧不安者,秘传酸枣仁汤;痰盛者十味温胆汤。凡人以劳倦思虑太过者。必致血液耗亡,神魂无主,所以不寐,即有微痰微火,皆不必顾,只宜培养气血,血气复则诸证自退。“思虑劳倦太过,耗伤血气,以致不寐。
    清·陈士铎《辨证奇闻·虚损门》:“人有用心太过,思虑终宵,以致精神恍惚,语言倦怠,忽忽若有所失,腰脚沉重,肢体困惫,人以为怯症之成也,谁知是劳心以致伤神乎!夫心藏神,神之久安于心者,因心血之旺也。思虑无穷,劳其心矣,心劳则血必渐耗,而神无以养,恍恍惚惚,有无定之形。且神宜静不宜动,神动则心更动,心动而血益亏,血亏而神愈动。虽有肾水之资,而血不能滋,虽有肝木之养,而液不能入。寡弱之君,无以自立,虽有良辅,而四体不能强健。此腰脚肢体所以沉重而困惫也。治法,必急救其心,而救心必以安神为主。方用定神汤。“劳心则血耗,而神无以养,以致腰腿沉重,肢体困惫。
    劳伤脾胃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妄作劳役,损伤脾胃,化源不足,升降失司,清浊不分,则身重肢倦,形体日削,甚则百病丛生。
    明·张介宾《景岳全书·卷十六·劳倦内伤》:“凡饥饱劳倦,皆能伤人。盖人以饮食为生,饮食以脾胃为主,今饥饱不时,则胃气伤矣。又脾主四肢,而劳倦过度,则脾气伤矣。夫人以脾胃为养生之本,根本既伤,焉有不病,而人不知慎,病斯及矣。故有以劳倦致动虚火而病者,有以饥馁致伤中气而病者,或以劳倦之后,加之忍饥,或以忍饥之后,加之劳倦。然而两者之中,则尤以受饥为甚,所以饥时不可临病,饥时不可劳形,饥时不可受寒,饥时不可任性,饥时不可伤精,饥时不可酬应,知此数者,是即却病养生之道也。凡犯此者,岂惟贫贱者为然,而富贵者尤多有之,盖有势不容已,则未免劳心竭力,而邪得乘虚而入者,皆内伤不足之证也。“饥饱不时胃气伤,劳倦过度脾气伤,根本既伤,焉有不病。饥饱与劳倦中尤以受饥为要害,饥饿时,不可劳形、任性、伤精等等,倘能遵守之,便掌握了养生之道,否则易患内伤不足之证。说明了当时对饮食劳倦致病的深刻认识,同时也提出了饮食不可失宜,劳作不可太过的养生观。
    金·李果《兰室秘藏·饮食劳倦门》:“今时之人,去圣人久远则不然,饮食失节,起居失宜,妄作劳役,形气俱伤,故病而后药之,是治其已病也。推其百病之源,皆因饮食劳倦而胃气、元气散解,不能滋荣百脉,灌溉脏腑,卫护周身之所致也。“饮食失宜,妄作劳役,形气俱伤,主要伤胃气。胃气、元气散解,成为百病之源。故防止饮食劳倦伤脾胃最为重要,可谓治未病。
    明·皇甫中《明医指掌-脾胃证一》:“经云:饮食劳倦则伤脾胃。脾土既伤,不通输运,则气血精神由此而日亏,脏腑脉络由此而日损,肌肉形体由此而日削。故有怠惰嗜卧,四肢无力,面色痿黄,食亦消瘅,肿满泄痢之病生焉。“饮食劳倦伤脾胃,后天之本受损,气血精神日亏,脏腑脉络,肌肉形体渐损,产生一系列症状。
    劳伤肾脏  肾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根。过劳伤肾,以房劳为甚,亦有劳伤他脏,久病及肾者,终致腰酸乏力,外体倦怠等疲劳之候。
    清·李用粹《证治汇补·腰痛外候》:“悠悠不止,乏力酸软者,房欲伤肾也。“房欲伤肾腰痛,悠悠不止,乏力酸软。
    宋·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不内外因腰痛论》:“肾着腰痛,腰冷如冰,身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腰以下冷重,如带五千钱,因作劳汗出,衣裹冷湿,久久得之,既腰痛者,伛偻肿重,引季胁痛,因于坠地,恶血流滞,及房劳疲力,耗竭精气,致腰疼痛,准此从不内外因补泻施治。”伤肾腰痛的病因为疲劳汗出,衣裹冷湿及房劳疲力,伤肾耗精。
    劳伤肝脏肝者为罢极之本,喜条达而恶抑郁,七情失和,劳役过度,损伤肝脏,耗气伤血,,可致两胁悠悠作痛,目睛昏蒙,视物昏花等疲劳之候。    
    明-卢和《丹溪纂要·胁痛=》:“气弱人,胁下痛,脉细紧或弦,多从劳役怒气得者,八物汤加木香、青皮或又加官桂。“
    《丹溪摘玄·胁痛门》:“肝病则两胁下痛,多因疲极嗔怒、悲哀烦恼、谋虑惊忧、七情感动致伤肝脏。“劳役七情伤肝,致胁下痛。    
    劳伤肺脏肺主一身之气,为五脏之长。肺气虚弱,宣肃失司。则真气不足,终致一身之气不足,而疲劳之候日增。
    金·李杲《内外伤辨惑论·辨气少气盛》:“内伤饮食劳役者,心肺之气先损,为热所伤,热既伤气,四肢无力以动,故口鼻中皆短气少气,上喘懒语,人有所问,十不欲对其一,纵勉强答之,其气亦怯,其声亦低,是其气短少不足之验也。“饮食劳役,损伤肺气,口鼻中短气少气,上喘懒语,气怯声低。
    元一危亦林<世医得效方·卷五·咳嗽>:“[损嗽]当归饮治男子因打损负重。女子因劳苦用力而伤肺经。肺经既损,遇风寒则为咳嗽。或咳血或至紫黑。宜用此药去心肺间瘀血。仍灸肺腧。病即苏。“劳伤肺经,遇风寒而发咳嗽。
    劳伤多脏  劳伤脏腑,可伤一脏,也可伤多脏或相兼为患,而疲劳日甚。
    劳伤肝脾明·张介宾《景岳全书·卷二十九·遗精>:“有值劳倦即遗者,此筋力有不胜,肝脾之气弱也。“功伤肝脾之气而遗精。
    劳伤心肾  明·沈延页《病机汇论·健忘门》:“若其烦劳太过,则心阳亢而上炎;嗜欲无穷,则肾阴弱而下趋。阳亢者阴不生,而心中无阴,将何以下通于肾?精去则气亦去,而肾中无阳,将何以上交乎心?此不交之道也。”烦劳太过,心肾不交。
    劳伤心脾金·李杲《兰室秘藏·眼耳鼻门>:“因心事烦冗,饮食失节,劳役过度,致脾胃虚弱,心火大盛,则百脉沸腾,血脉逆行,邪害空窍,天明则日月不明矣。夫五脏六腑之精气,皆禀受于脾,上贯于目。脾者,诸阴之首也;目者,血脉之宗也。故脾虚则五脏之精气皆失所司,不能归明于目矣。心者,君火也,主人之神,宜静而安,相火化行其令。相火者,包络也,主百脉皆荣于目,既劳役运动,势乃妄行,又因邪气所并而损血脉,故诸病生焉。凡医者不理脾胃及养血安神,治标不治本,是不明正理也。”饮食劳役伤心脾,邪害空窍,而生目疾。
劳伤脾肾  明·沈颤<病机汇论·不卧多卧门>:“如房事劳顿,使勇猛之气渐行衰败,怠惰嗜卧者,此由肾及脾之病,但云补脾未必得力,须八味丸。”房事劳伤,由肾及脾。
4过劳与寒热(火)暑
    劳倦与寒热金·李杲《内外伤辨惑论·辨寒热>:“外伤寒邪之证,与饮食失节、劳役形质之病,及内伤饮食,俱有寒热,举世尽将内伤饮食失节、劳役不足之病,作外伤寒邪、表实有余之证,所泻其表,枉死者岂胜言哉!皆由不别其寒热耳。”劳伤寒热,与外伤寒热有别。
    劳倦与寒  明·王肯堂《证治准绳·卷二》:“劳倦所伤虚中有寒理中丸。”虚中有寒之劳伤用理中丸。
    劳倦与热  《素问·调经论》:“岐伯日:“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焦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劳倦发内热。
    明·沈颈《病机汇论·劳倦内伤门》:“夫有所劳倦者。过动属火也。形气衰少者,壮火食气也。谷气不盛者,劳伤元气,则少食而气衰也。上焦不行者,清阳不升也。下焦不通者,浊阴不降也。夫胃受水谷,故清阳升而浊阴降,以传化出入滋荣一身也。今胃不能纳,而谷气衰少.则清无升,浊无降矣。故曰:上焦不行,下焦不通。然非谓绝不行不通也,但比之平常无病时,则谓之不行不通耳。上不行,下不通,则郁矣。郁则少火皆成壮火,而胃居上焦、下焦两者之间,故胃气热,热则上炎,故熏胸中,而为内热也。斯东垣所谓劳倦而致热者,此言正与调经论篇之旨相合也。”劳倦发热是因为劳伤元气,清阳不升,热气熏于胸中而成。
    劳倦与火  明·沈延页《病机汇论·火门》:“《原病式》日:五脏之志过度,则劳伤本脏。凡五志所伤,皆热也。所谓阳动阴静,故形神劳则躁不宁,静则清平也。是故上善若水,下愚若火。”五志过度,劳伤本脏,而化为火。
    清·陈念祖《医学从众录·血症》:“何谓虚火?劳役饥饱过度,东垣谓之内伤,以补中益气汤主之。思虑伤脾,倦怠少食,肌肉瘦削,怔忡不寐,薛立斋以归脾汤主之。”劳役饥饱过度,而生虚火。   
    劳倦与暑  明-张介宾《景岳全书·卷十五·暑证》:
“若夏月于盛暑中,过于劳倦,因而中暑者,其劳倦既已伤脾,暑热又以伤气,此本内伤大虚之候,当专以调补为先,然后察其有火无火,若有邪无邪,而兼治如前可也。”劳倦伤脾,暑热伤气而中暑。
5现实意义
    疲劳,是21世纪人类健康的大敌。疲劳不但是医学问题也是社会问题,不但使人们的生活质量降低,也制约了经济的发展,进而影响社会发展的进程,防治疲劳,已经成为当务之急。健康、亚健康、疾病均可产生疲劳症状,即疲劳可分为健康性疲劳、亚健康性疲劳、疾病性疲劳,三者的发生原因、机理、症状轻重、转归等均不相同。一般认为:健康性疲劳属生理性疲劳,疾病性疲劳为病理性疲劳,亚健康性疲劳位于两者之间,就其轻重及消除难易而言,亚健康性疲劳与病理性疲劳接近,其原因为模糊性与复杂性。健康性疲劳产生的因素不太复杂,机理较清,疲劳症状较轻,恢复较快,多不用调治。疾病性疲劳病因复杂多样,机理有的清楚,有的不清楚,疲劳症状较重、恢复慢且需要调治,疲劳症状往往是疾病恢复过程中,最后消失的症状。疲劳是一个症状,可出现在上述三种状态中,而亚健康是一个范畴,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个中间状态。从中医角度而言,疲劳多属“虚劳”等范畴,尤其病理性疲劳。而亚健康又多类似“虚劳”轻微阶段的表现。亚健康无论其发生原因、机理多么复杂,但其最典型、最常见的症状是疲劳。弄清疲劳的有关问题,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就解决了亚健康的主要问题。研究亚健康及疲劳,首先应从大量的中医古籍中整理出中医疲劳的病因病机,才能进一步寻找防治亚健康及疲劳的有效方法,尤其方药。本文的目的就是为抗疲劳防治亚健康的研究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作者: 疲劳的中医病因病机浅析 2006-9-18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