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医学论文中西医结合论文中医中药

中医妇科学重点学科建设的实践

来源:www.chinesemedicines.net
摘要:重点学科建设是高等中医药院校的一项重要工作,学科建设对于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创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均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妇科学学科经过5年的建设,进入了国家级重点学科的行列。1制订学科建设规划.明确学科发展目标学科建设,首先是制订合理的学科建设规划,明确学科的发展目标。本学科的......

点击显示 收起


    重点学科建设是高等中医药院校的一项重要工作,学科建设对于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创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均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妇科学学科经过5年的建设,进入了国家级重点学科的行列。
1  制订学科建设规划.明确学科发展目标
    学科建设,首先是制订合理的学科建设规划,明确学科的发展目标。本学科的发展目标是:保持和发扬中医学的优势,继承老中医药专家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研究妇科疾病的辨证论治规律,在中医妇科学与生殖免疫学、内分泌学相结合的研究领域,对妇科补肾活血法的研究以及与生殖有关的细胞凋亡与基因调控的中医药研究争取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医教研相结合,以促进中医妇科学理论的发展和临床水平的提高,为中药新药的开发和推广应用提供依据,提供高效、安全的医疗和保健服务。开展多层次、高水平的中医教育,培养具有坚实的专业知识和全面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以重点学科建设为核心,全面带动科研、教学和医疗水平的提高及学科的整体建设。
2突出学科特色与优势.确定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是学科建设的主干。本学科主要突出中医药调经、助孕、安胎的特色与优势,以补肾与活血法治疗妇科疾病作为主攻的方向。瞄准学科发展的前沿,继承传统中医学理论的整体观和辨证论治原则,并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如生殖免疫学、内分泌学、分子生物学、神经一内分泌一免疫调
节网络学说、血液流变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深入研究女性生殖生理的调节机制,以及中医学补肾法与活血法治疗妇科常见病与疑难病的作用及机理,建立量化的辨病、辨证及疗效指标,进行高水平的中药新药开发。
3开展科学研究,提高学术水平
    重点学科建设是孕育高水平科研成果的基础。围绕本学科研究方向,组织各级科研课题的申报,从各个方面对自然流产、围绝经期疾病、不孕症等进行一系列的研究,使学科在理论上有所创新,在学术上有所发展。近5年来,本学科在科研工作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目前承担了一大批国家级、部(省)级科研与教学研究课题,对学科的发展和学术水平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加强重点学科建设重在出科研成果,鼓励在条件成熟时申报成果,包括科研、教学成果和专著的成果申报。近5年来,已获得7项科研成果奖和2项教学成果奖。其中,部省级一等奖l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厅局级二等奖2项。
4构建合理梯队,选拔培养中青年学科带头人
    合理的学术梯队是完成重点学科建设目标的保证。注意选拔人才,重点培养,通过国内外进修、学术交流、在职学习、科学研究等形式,严格遴选、积极培养中青年学科带头人与学术骨干。目前,中青年教师中1人被遴选为省高教厅“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1人为校级培养对象,1人为院级培养对象。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人6人。1人获“广东省白求恩式优秀医务工作者”称号。1人被国家人事部评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省高教厅“千百十工程”培养对象,已培养成为有创新精神、勇于开拓的年轻学科带头人。
    本学科针对自身的情况,近几年来重视高学历的教师比例,除吸收博士和硕士学位的教师就职外,还鼓励中青年教师在职学习,鼓励攻读研究生学位和研究生课程,以提高高学历、学位的教师比例,改善学术队伍的学历结构。
    本学科对中青年教师制定了具体的培训计划,中级职称以上实行专业定向,充分发挥老专家的指导与示范作用,对中青年教师在教学、科研、医疗等方面进行传、帮、带。重视知识更新,鼓励在职继续教育,通过进修、继续教育项目培训,并在各层次的教学、医疗和科研工作中自我完善,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已形成年龄、学历、职称和知识构成较合理,素质较高,实际工作能力较强,团结合作,富有开拓精神的学术梯队。
5深化教学改革,重视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是学科建设的根本。在加强学科建设的同时,抓好教学工作,以研促教,力促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提高。本学科教学人员相对固定,每l~2年轮换1次,有利于进行教学法的研究、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我们在校内率先开设妇科实验课,培养学生初步的科研能力;开设选修课《生殖免疫学与内分泌学》,扩大与加深学生的知识面。把握住社会对医学教育改革的需求,抓住时机进行课程体系改革,以适应医学教育的发展趋势。
    优化教材不仅是培养高素质学生的需要,也是推动学科发展的需要。近年我们主编出版了两部《中医妇科学》规划教材,在新教材中引进新病种、新概念、新技术,并副主编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成人教育教材《中医妇科学》,自编选修课《生殖免疫学与内分泌学》教材,体现了学科发展的趋向与优势。
    本学科点是首批中医学专业硕士、博士学位授权单位。有一支素质较高、经验丰富的导师队伍,并有一批中青年学术骨干作为协助导师。研究生培养数量与质量均有所提高,5年内已授予博士学位4名,硕士学位26名。培养的港澳台学生和外国留学生居于国内同行前列。研究生的理论水平较高,实践能力较强,并具有独立进行科研工作的能力,毕业生得到社会的公认和好评。为本省和全国培养、输送综合素质较高的中医妇科医生和研究人员。
6加强学术交流,扩大对外影响
    有计划地派出学术骨干和教师参加国内学术会议,掌握本学科学术进展最新动向。1997年以来参加全国性学术会议61人次;受教育部重点项目资助,派出1名高级访问学者到美国耶鲁大学开展学术交流,并到纽约中医学会作学术讲座。近5年来,派赴马来西亚、新加波、印度尼西亚、台湾、香港等地讲学、进行境外学术交流共21人次。招收留学硕士生4人,台港澳硕士生17人。
    近5年承办两次全国性学术会议,举办6次国家级继续教育研讨班,瞄准学科研究前沿,邀请国内知名专家讲授专题,得到与会代表和学员的欢迎。参加会议与继续教育的人员来自全国各地,包括有台湾、香港、澳门的中医同道参加。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与辐射效应。并与成都、南京、山东、湖
南、广西等中医院校的同类学科建立协作关系,优势互补,强强联合,使重点学科建设的条件和力量得到优化。
7突出中医特色,提供优质服务
学科建设要与提高医疗水平、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相结合。通过对补肾法和活血法研究的深入开展,以及各项课题的研究与实践产生了一些新认识、新治法及中药制剂,取得高水平研究成果和理论进展。对于疗效确切、适应范围较广者,如助孕3号方、补肾益骨膏等,为进一步完善其药理、毒理和质量标准等方面的研究,与地方产业合作,开发新药,促进成果转化,产生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本学科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重点专科,我校第一、第二临床医学院的附属医院是广东省规模最大的三级甲等中医医院,总门诊量为全省之冠。妇科门诊量以每年8%~10%的幅度递增。进入省级重点学科建设以后,医院的总体条件有显著改善,病床数从99张增加到146张,收治病人数以5%一
20%的幅度递增,中医治疗率、病床使用率等医疗指标均达到要求。突出中医特色,开展新技术,如中药介入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介入加中药治疗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症等,均取得一定的疗效。
近5年来,本校中医妇科学从学科建设的高度制定了明确的发展目标,形成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和进行系列科研课题的研究,在学术队伍建设、人才培养和学术交流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摘自《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文/罗颂平 许丽绵 欧阳惠卿

作者: 中医妇科学重点学科建设的实践 2006-9-18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