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医学论文中西医结合论文中医中药

急中风重在调气机

来源:www.chinesemedicines.net
摘要:据《健康报》报道,中风,起病急骤,变证迭出,致残致死率高,令医家棘手。随着医学的进步,治疗中风已不满足于简单的延长生命,而是要尽可能地恢复病人的各项生理功能,因此,与后期康复程度密切相关的中风急性期的治疗越发显得重要。日前,南京市中医院脑血管病中心主任李继英教授对记者谈了她对中风急性期的治疗经验。......

点击显示 收起

    据《健康报》报道,中风,起病急骤,变证迭出,致残致死率高,令医家棘手。随着医学的进步,治疗中风已不满足于简单的延长生命,而是要尽可能地恢复病人的各项生理功能,因此,与后期康复程度密切相关的中风急性期的治疗越发显得重要。日前,南京市中医院脑血管病中心主任李继英教授对记者谈了她对中风急性期的治疗经验。
  起病急骤  治疗万勿延迟
    中风起病急骤,病人会立即出现口眼歪斜,一侧肢体活动不利,语言謇涩,甚则昏迷,应立即将病人送进医院,尽早进入治疗状态。
  急性脑梗死发生时,梗死中心的神经细胞在1~3小时内将会发生不可逆的坏死,但梗死周围的缺血“半暗带”,如抢救及时还可望恢复血供。急性脑梗死发生后局部会产生大量自由基和兴奋性氨基酸,使神经细胞内钙离子超载。中医认为是气滞血瘀,瘀毒交阻,必须及时清除,方可匡复正气。
  辨证施治  方为治病之本
    中风病人素体或肝肾阴亏或气血虚弱,起病时或有饮酒,动怒或有劳累感寒。起病原因不同,治疗方法也应针对发病病机各有侧重。肝火暴升者宜清泻肝火,肝风挟痰者宜平肝化痰,气虚血瘀者宜益气化瘀,经脉感寒者宜温经散寒。李继英在临床曾遇到一位62岁妇女,从乡下到南京来服侍女儿生小孩,当时正值盛夏酷暑,劳累后睡在空调下吹了一夜,次日清晨口眼歪斜,口角流涎,语言骞涩,右半身活动不利,舌苔白腻,脉弦紧,头颅CT显示:左侧基底结区脑梗塞。李继英根据病史分析认为:患者是暑天皮肤腠理开放,寒邪直中经络,于是给予当归四逆汤加味,治疗3天后病人症状明显减轻,语言流畅。
  李继英说,中风是急证,变证坏证迭出不已,如上消化道出血、肺内感染、脑心综合征、肠胀气、肠梗阻、血管性痴呆等,必须谨慎察病机,辨证施治,方能逆转病情。上述病例说明中风的治疗不能一味地平肝化痰通络,一味地益气活血化瘀,而要审因求证、辨证施治、治病求本。
  通腑泻浊  利于气血运行
    中风急性期或肝阳暴亢,血不循经,或气虚血瘀,脑脉梗阻,这些都会使人体气血经络运行突遭变故而呈逆乱之势。病人除有血压增高,呼吸循环状态的变化,还可出现腑气不通,燥湿内结,浊气上泛的病情,这样使本来就因脑脉不通受到重创的大脑又遇浊气上泛的挟攻,病人会愈发神志不清,口中浊味难闻,日久会演变成麻痹性肠梗阻,个别病人甚至因努挣大便导致心源性猝死。所以,中风急性期通腑泻浊应是中医治疗大法之一。临床可见众多的急性期病人一经通腑泻浊胃肠积滞排出后,会顿时周身轻松,有的昏迷者神志转清,烦躁者逐渐安静,纳少者食欲大增,电解质紊乱,低钾低钠者因增加进食而得以纠正。中风病的病机是脑脉经络或阻塞或破坏,随之而来的腑实不通是阳明经脉闭塞不通,概由于中风之后全身气机逆乱所为。“气为血帅,血为气母”,阳明腑实一经泻出,气机调和,全身血运通畅,有助于脑脉气血经络的运行。
  针推并用  疗效更胜一筹
    在急性缺血性中风的超早期和急性期重用头针,反复刺激,可使病人的康复大大提前。梗死病灶中央前回皮质运动区、双侧风池穴、百会穴、四神聪穴等几个穴位的共同作用在于推动颅脑的气血流通,加速侧支循环,恢复缺血半暗带的血供。用针刺调节机体内源性的纤溶系统功能,可改善缺血灶的微循环状态,使神经细胞迅速恢复血供,也能使偏瘫、失语等功能障碍的症状尽早改善和恢复。
  中风的早期推拿对日后患侧肢体功能恢复也大有裨益,缺血性中风一般在24小时之后即可进行,开始时手法宜轻柔,随着病程的延长,推拿力度适当加重。对出血性中风进行推拿治疗的时间要迟一些。
  中西结合  治法相得益彰
    治疗缺血性中风的关键在于能否在症状出现后6小时内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在6小时之内可进行溶栓治疗;6小时之外属抢救缺血半暗带,如继续溶栓会产生再罐注损伤。在急性脑梗塞时局部会产生大量自由基、兴奋性氨基酸,细胞内的钙离子超载,这些都会加重局部神经细胞损伤。因此,中风早期的脑保护很重要,主要措施有4条:一是早期充分给氧,二是不要过早降低血压,三是早期低温疗法,四是早期给予钙拮抗剂及银杏叶制剂。上述措施的共同使用,可使梗塞或出血区域的神经细胞及早得到必要的支持,避免过早凋亡。

作者: 急中风重在调气机 / 2006-9-18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