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医学论文中西医结合论文中医中药

“阳道实,阴道虚”辨析

来源:www.chinesemedicines.net
摘要:《素问·太阴阳明论》曰:“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故阳道实,阴道虚”。隋唐以降历代各家对“阳道实,阴道虚”的注解不一,成为学者争论和探讨的课题之一。阴为地气主内,故阴道虚也”。...

点击显示 收起

    《素问·太阴阳明论》曰:“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故阳道实,阴道虚”。隋唐以降历代各家对“阳道实,阴道虚”的注解不一,成为学者争论和探讨的课题之一。

    1历代各家注解

    杨上善注曰:“阳为天气主外,故阳道实也。阴为地气主内,故阴道虚也”。杨氏认为阴阳为天地。

    张介宾注曰:“阳刚阴柔也。又外邪多有余,故阳道实;内伤多不足,故阴道虚”。张氏认为阴阳为外感,内伤病的代指。

    马莳注曰:“人身本与天地相参,故天在外,主包天地,地在内,主承于天。人身六阳气犹天气也,主运于外,人身六阴气犹地气也,主运于内,阳运于外者为实,阴运于内者为虚”。马氏认为阴阳为阴阳经脉而言。

    当今学者张氏认为阴阳当分别指阳明胃和太阴脾。其理由如下:六腑是“其气象天”,“泻而不藏”,故此处所言的“阳道实”即是“实而不能满”的特征性概括。五脏“其气象地”“藏精而不泻”,故阴道虚“是对其”满而不能实的特征性总结。结合《太阴阳明论》内容,阴阳当为五脏六腑解。

    森立之认为阴阳为阴血、阳气。其注日:“无形之阳气养有形之阴质,故常实;有形之阴质受无形之阳气,故常虚。人身之气血者,阳气常实于外,阴血常虚于内,虚故阳气乘其虚,滋养阴血;实故阴血受其实,而含蓄阳气。所以气常实,形常虚也;自无虚隙谓之实,自不闭塞谓之虚也”。

    2评述

    杨上善注中将阴阳理解为天地,笔者认为不妥,天地虽分属阴阳,但指自然界而言,本文为《太阴阳明论》,旨在强调足太阴、足阳明的生理功能、病理特点及其表里关系,而非强调自然界事物,故笔者认为杨氏从逻辑角度而言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

    张介宾注中将阴阳理解为外感病、内伤病,较杨氏注解确切。“精气夺则虚,邪气盛则实”,是从病理的角度阐明阴阳的特点。也就是说,外感病多见实证,内伤病多见虚证,结合本篇引申而言,腑病多实,即阳道实;脏病多虚,即阴道虚。

    马莳注中将阴阳从六阴经、六阳经解,其所指范围过大,本文所言为《太阴阳明论》,故阴阳当为太阳。阳明两经脉,而非六阴经、六阳经。

    张氏注中从五脏六腑生理角度阐述阴阳的特点,六腑为阳,“实而不能满”故“阳道实”。五脏属阴,“藏精气而不泻”,故“阴道虚”。阴,指足太阴脾经;阳,指足阳明胃经。此注符合经旨,但不全面。

    森立之认为阴阳为阴血、阳气,不符合本篇《太阴阳明论》的内容实质,故不从。

    3讨论

    本句意在阐明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阳道实,阴道虚”是脾胃生理、病理特点的高度概括,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①从生理而言。脾为阴脏,藏精而不泻,故满而不能实。胃为阳腑,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故脾脏多虚,胃腑多实。

    ②从经脉而言。饮食人于胃,则胃气充盈而胃脉实;脾不得禀水谷之气则脾脉虚,即阳脉实而阴脉虚。

    ③从病机而言。五脏精气虽藏而不泻,但精气易虚,内伤多不足,故脏病多虚,即阴道虚。六腑(胃)易满,邪气多有余,腑病多实,故阳道实。

    ④从病证而言。阳病多见实证,阴病多见虚证。实证易愈,虚证难虚。

    综上所述,“阳道实,阴道虚”深刻地阐述足太阴脾、足阳明胃的生理功能及病理特点。正常生理条件下,胃实脾虚;病理条件下,胃病多实,脾病多虚。

作者: “阳道实,阴道虚”辨析 2006-9-18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