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医学论文中西医结合论文中医中药

李 蒂:“火与元气不两立”考辨

来源:www.chinesemedicines.net
摘要:“火与元气不两立”语出《脾胃论》。其意是阴火与元气互相克伐,一胜则一负。现就“火与元气不两立”的有关问题,陈述如下,敬希同道斧正。1“元气”、“火”的基本概念《脾胃论》曰:“真气又名元气,乃先身之精气也,非胃气不能滋之。...

点击显示 收起

    “火与元气不两立”语出《脾胃论》。“火”指阴火。其意是阴火与元气互相克伐,一胜则一负。现就“火与元气不两立”的有关问题,陈述如下,敬希同道斧正。

1“元气”、“火”的基本概念
    《脾胃论》曰:“真气又名元气,乃先身之精气也,非胃气不能滋之。”东垣在这里明确阐述了元气即是真气,以及元气和胃气的关系。元气是先身之精气的表现形式。精气藏于肾中,在胚胎至个体形成过程中,都必须依靠元气的不断温煦推动气化作用,否则生命就会完结。肾中的精气非胃气不能滋之,必须不断地靠后天水谷之气的资助,方能保证肾中的精气用而不衰,耗而不竭,以维持元气生旺平衡,保证其正常生理功能。可见,脾胃功能的健衰与元气的盛惫有直接关系,即脾胃功能健旺,化源充足,谷气昌盛,元气充沛,反之,则元气虚弱。因此,东垣反复强调“人以胃气为本。”重元气,强调脾胃,是东垣治疗内伤热病配方用药的主要着眼点。“火”即为阴火,然何谓阴火?东垣《脾胃论》中所述阴火,就其病机而言皆由脾胃虚弱元气不足所致。有人认为,东垣阴火就是脾虚有热,这种观点是很有见解的。阴火是一种病理概念,大凡能造成脾胃虚弱元气不足的一切因素,皆可视为阴火之因。如饮食失调,寒温不适,劳倦过度,五志过极等。

2“火与元气不两立”的病理机制
    探讨火与元气不两立的病理机制,首先,须研究阴火产生的机理。试读《脾胃论》原文:“脾胃虚弱,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心火者,阴火也,起于下焦,其系系于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相火,下焦包络之火,元气之贼也。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阴火得以乘其土位。”东垣这段十分精湛的理述,高度概括了阴火产生的机制、阴火与元气的相互关系等。综上所述,阴火产生的病理基础是脾胃虚弱,元气不足。东垣根据阴火产生的机制,将阴火与元气的关系概括为“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

3“火与元气不两立”在治疗上的意义
    从实践中产生的理论,并能指导实践活动,才是有用的理论,否则,只能束之高阁。李东垣通过自己长期的I临床观察,提出“火与元气不两立”的理论,是他治疗内伤发热配方制剂的理论依据。根据“火与元气不两立”的观点,元气不足,阴火必猖;阴火亢盛,元气定伤。因此,益元气必能制伏相火,泻阴火亦能顾护元气。东垣治疗内伤阴火诸证的方剂,都是依据这一原则制定出来的。如补中益气汤、升阳散火汤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方剂是“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方中人参、黄芪、苍术、甘草益元气以制伏阴火;石膏、黄芩、黄连泻阴火以助元气。东垣还认为,在阴火与元气这对矛盾中,元气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起主导作用。因此,他在治疗内伤阴火诸证时,始终抓住益元气这一重要环节,以益元气为主,泻阴火为辅。在阴火不旺的情况下,有时竞独益元气,如补中益气汤。东垣益元气,包括补中健脾胃、升下蹈之阳和泻阴火三个环节。东垣泻阴火,绝不脱开甘温的方法而独用苦寒之品。这正是他治内伤阴火、重元气强调脾胃的具体体现,因此,他一再强调“阴火大忌苦寒”。

    后世根据东垣“火与元气不两立”的理论,运用他治疗脾虚阴火的经验,在治疗热病方面更有所发展和创新,并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东垣的甘温除热法,为治疗热性病开辟了新途径。

摘自:《中医药学刊》文/李  蒂

作者: 李 蒂:“火与元气不两立”考辨 2006-9-18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