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医学论文中西医结合论文中医中药

一种独特的微针疗法—彭氏眼针(二)

来源:摘自:《中国中医药》文/闫也 田维柱 (沈阳 110032
摘要:3如何观眼诊病观眼诊病是通过观察白睛(巩膜及球结膜)血管的形态与颜色变化判断疾病的病因、性质与部位,进而推断疾病的愈后,然后辨证针刺眼周特定穴区以治疗全身疾病的一种方法。人眼白睛上可见隐约纵横交错的脉络,正常人纤细而不显。3.1形态从形态上看,有几种病理情况:(1)根部粗大:脉络从根部发出就粗大,向外逐渐......

点击显示 收起

3如何观眼诊病
观眼诊病是通过观察白睛(巩膜及球结膜)血管的形态与颜色变化判断疾病的病因、性质与部位,进而推断疾病的愈后,然后辨证针刺眼周特定穴区以治疗全身疾病的一种方法。该法直观、简便、准确、无创伤、无痛苦,且有早期诊断意义。

    人眼白睛上可见隐约纵横交错的脉络,正常人纤细而不显。生病以后,或由体表通过经络而内传脏腑,或由脏腑外传到肌表。不论是一经还是几经受病,都可以从白睛上显露出来。而且一经出现,其残痕很难消除。
3.1形态
从形态上看,有几种病理情况:

    (1)根部粗大:脉络从根部发出就粗大,向外逐渐变
细。多属于顽固性疾病,病程长或有器官损害。如心脏病、慢性肾炎等。

(2)曲张或怒张:脉络发出后,多有迂曲或充盈饱满,呈曲张或怒张状态,多属于瘀血证或病情较重、较急的情况。如急性肺炎等。

(3)延伸:脉络发出后,纤细而长,从一个经区延伸到其它经区,多表示病情的发展方向及疾病的范围。如腰间盘突出症、痛经等。

(4)离断:是延伸的脉络在中间或某一部位突然中断,也有的被黑色的瘀点分开,标志该部器官血液循环障碍、狭窄、阻塞等,可见于脉管炎等。

(5)分叉:白睛上的脉络从主干发出很多分支,标志着病情不稳定,容易变化或扩散。如某些炎症的扩散等。

(6)隆起:发出的脉络表浅、明显,多在球结膜上,好像田地里的垄台一样,高出眼球表面。多属于六腑疾病,如尿路感染等。

    (7)模糊:脉络多纤细、纵横交错,形成模糊一片。多
见于肝胆区,为肝气郁结的表现。

(8)垂露:在脉络的末端有一黑点,好像草叶末端的露珠一样,为瘀血的表现,儿童多为虫疾。    

(9)黑圈:在脉络上出现比垂露稍大的黑圈,不仅标志着瘀血,而且提示有肿块出现。   

    (10)贯瞳:是指脉络延伸进入黑睛,或穿过黑睛,俗称赤脉贯瞳。其中,有一条赤脉者为病轻,2~3条者为病重,又以不穿过者为病缓,穿过者为病急。淋巴系统疾病可见此种现象。  
3.2颜色
①鲜红多为新病、急病、热病,病势正在发展。②紫红为热盛。③深红为热病病势加重。④红中带黑主热病人里,热炽血滞。⑤红中带黄说明胃气渐升,为病势减轻的现象。⑥淡黄为疾病将愈。⑦浅淡为气血不足或气血凝滞,属于虚证或寒证。⑧暗灰属于陈旧病灶,主要由于疾病重,损害大,脉络变化后不易复原。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的病变都可以从白睛的脉络变化上显示出来。临床上要与其它资料结合起来,根据脏腑功能具体分析,确定由于脏腑功能失常而引起的具体疾病。

    王肯堂在《证治准绳·目门》卷七中说:“华元化云:目形类丸,瞳神居中而前,如日月之丽东南而晚西北也。内有大络六,谓心、肺、脾、肝、肾,命门各主其一;中络八,谓胆、胃,大小肠,三焦、膀胱各主其一;外有旁支细络莫知其数,皆悬贯于脑,下连脏腑,通畅血气往来以滋于目。故凡病发,则有形色丝络显现,而可验内之何脏腑受病也 ….”傅仁宇在《审视瑶函》中有所发挥:“夫八廓之经络,乃验病之要领。盖验廓之病,与轮不同。轮以通部形色为证,而廓惟以轮上血脉丝络为凭,或粗细连断,或乱直赤紫,起于何位,侵犯何位,以辨何脏何腑之受病,浅深轻重,血气虚实,衰旺邪正之不同,察其自病传病经络之生克顺逆而调治之耳。”王肯堂引证于前,傅仁宇发挥于后,代表了祖国医学对观眼诊病的基本认识。
4中风的眼针疗法
眼针疗法问世后,以其取穴少、用针小、操作简便、安 全有效等特点迅速普及全国乃至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 区。凡可采用针灸治疗的内、外、妇、儿各科疾病均可应用  眼针疗法。文献记载有治疗高血压病、血管神经性头痛、重症肌无力、各种痛症、格林巴利综合征、顽固性呃逆、小儿遗尿症、胆囊炎、腰间盘突出症、急性腰扭伤、哮喘、百日咳、帕金森氏病、颅脑外伤、不安腿综合征等记载。其中,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者治疗疗效最为满意。中风病是由于气血逆乱,气、火、痰、瘀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所致。其临床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为主症。依据脑髓神经受损程度的不同,有中经络与中脏腑之分。

中风病的发病率冠诸病之首,已引起世界卫生组织及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针灸治疗中风的显著疗效已得到临床普遍证实。眼针通过对腧穴与经脉的刺激,调整阴阳,疏通经气,运行气血,醒脑开窍。既有局部作用,亦可通过经络感传激发全身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促进神经系统功能恢复与代偿等多方面的作用,从而改善中风病症状,提高患肢肌力。

临床取穴以双上、下焦区为主穴,依辨证分型加心、肝、肾区穴可使瘫痪恢复,眼针明显优于体针。近几年国内研究成果认为,眼针可改善缺血性中风患者血液粘稠度,改善微循环,提高脑血流量,扩张血管,改善心功能。动物实验研究结果显示,眼针疗法可改善血管性痴呆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可使其海马组织匀浆AchE活性升高。电镜观察使海马神经细胞超微结构明显改善,保护大鼠脑神经细胞不受损害,还可使海马组织生长抑素含量下降,改善学习记忆能力。通过近几年的临床观察,我们认为,眼针治疗中风有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与代偿等多方面作用。治疗时间以发病至两周为最佳。针后产生的最大效应时间为5~18分钟,有即刻效应,结合药物、康复和肢体功能锻炼效果更佳。


作者: 一种独特的微针疗法—彭氏眼针(二) 2006-9-18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