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医学论文中西医结合论文中医中药

周东浩:不能曲解神的本义

来源:www.chinesemedicines.net
摘要:中医心神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却一直受到现代人的非议,最近有人提出要变革“心主神明”为“脑主神明”,主张抛弃“非确定的、错误的心主神明说”,由此引发了一场中医界关于心神说和脑神说的大争论。目前这场争论已渐渐落下帷幕,可是争论的核心问题并没有解决,如何正确地评价和理解中医的心神说呢。系统回......

点击显示 收起

中医心神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却一直受到现代人的非议,最近有人提出要变革“心主神明”为“脑主神明”,主张抛弃“非确定的、错误的心主神明说”,由此引发了一场中医界关于心神说和脑神说的大争论。目前这场争论已渐渐落下帷幕,可是争论的核心问题并没有解决,如何正确地评价和理解中医的心神说呢?系统回顾心神说的来源——《黄帝内经》对“神”的阐述,探寻“神”的本来面目,也许有助于这个问题的解决。

一、从词义演化看中医心神说

  追寻“神”的本义,依据许慎《说文解字》所解释的:“神,天神,引出万物者也”,“神”最初的意义应该指的是想象中的天地万物的创造者和统治者,这种拟人化的主宰者其实是不存在的。《黄帝内经》作者显然也并不相信天神的存在,这在《黄帝内经》的许多经文中都可以看得出来,如《素问·贼风第五十八》云:“黄帝曰:今夫子之所言者,皆病人之所自知也。其毋所遇邪气,又毋怵惕之所志,卒然而病者,其故何也?惟有因鬼神之事乎?岐伯曰:此亦有故邪留而未发,因而志有所恶,及有所慕,血气内乱,两气相搏。其所从来者微,视之不见,听而不闻,故似鬼神。”《素问·五藏别论篇第十一》曰:“凡治病必察其下,适其脉,观其志意与其病也。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恶于针石者,不可与言至巧。病不许治者,病必不治,治之无功矣。”《素问·病狂第二十二》曰:“狂者多食,善见鬼神。”《素问·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曰:“若夫法天则地,随应而动,和之者若响,随之者若影,道无鬼神,独来独往。”在《黄帝内经》作者看来,所谓“鬼”、“神”不过是“狂”——这种精神错乱的人的症状或者愚昧者的认识局限被“鬼神”所“拘”而已。真正的大“道”中是不存在“鬼神”的,这些事物运动的法则只存在于自然万物的变化之中,它“独来独往”,人只能通过感官去感觉、辨识它,它却不依赖于人的感觉而存在。这些都反映了《黄帝内经》坚定的唯物论立场。

  随着词义的演化,“神”的意义也逐渐发生了改变。由于“神”往往被塑造为具有超人的能力,以后“神”就渐渐被用来形容人的聪明或能力超群,这种意义在《黄帝内经》条文中也有表现。如《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曰:“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素问·邪气藏府病形第四》云:“按其脉,知其病,命曰神……故知一则为工,知二则为神,知三则神且明矣”等等。也有以“神”用于人名者,表示对能力超群的人的崇敬,如“神农”,后来竟渐渐演变成了一个姓氏。

  后来用到“神”者更多的是取其主宰、统治的含义,指主宰一切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在因素及其规律,这类似于爱因斯坦深深敬畏并且为了了解它而不懈探索的自然之神,这实际是《黄帝内经》对“神”认识的基本出发点。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此处的“神”就已经脱离了迷信中天神的含义,而是事物运动变化的主宰了,其他如《素问·气交变大论篇第六十九》云:“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纪,阴阳之往复,寒暑彰其兆”,以及著名的《素问·六微旨大论篇第六十八》所说的:“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等等,都是这个意思。

  “神”这个概念被古人引入医学,也是用以代指人生命活动的主宰,也只有从神主宰生命的意义上,才能正确判断中医心神说和西医脑神说的得失。按照西医的说法,人体的各种生命活动都是由大脑主宰的,所以在西医理论中,“神”的含义就演化为精神、意识、思维这些大脑的功能,问题是人体生命活动是否只是由精神、意识、思维这些大脑的功能所主宰呢?

  只需要一个简单的例子就可以反驳它:就拿伤病来说吧,假如一个人不慎划伤了手,伤口固然可以刺激神经末梢,人体可以感觉到疼痛(意识),可是此后血液的凝固、病菌的清除、伤口的愈合等一系列有规律的过程,哪一个是在精神、意识、思维的主宰下完成的呢?如果认为想一想就能把伤口“想”好,那也太天真了。

  因此,精神、思维、意识所主宰的只是生命活动的一部分内容,而与疾病关系最密切的、决定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人体生命活动的另一部分内容却并不隶属于思维、意识,这一部分内容正是理解中医心神说的关键。

二、神与营卫气血的对应关系及其表现

  《灵枢·小针解》云:“粗守形者,守刺法也。上守神者,守人之血气有余不足,可补泻也。神客者,正邪共会也。神者,正气也。客者,邪气也。在门者,邪循正气之所出入也。”明确提出“神者,正气也”,“神”是抵御邪气的正气,是“人之血气有余不足”,是指人体营卫气血(尤其是指正气)循行调控的规律及其外在表现,并不是什么精神、意识、思维。这才是《黄帝内经》中神最主要的含义。

  让我们再来看看几段经文,《素问·周痹第二十七》云:“此痛安生?何因而有名?岐伯对曰:风寒湿气,客于分肉之间,迫切而为沫,沫得寒则聚,聚则排分肉而分裂也,分裂则痛,痛则神归之,神归之则热,热则痛解,痛解则厥,厥则他痹发,发则如是。”《素问·胀论第三十五》云:“凡此诸胀者,其道在一,明知逆顺,针数不失。泻虚补实,神去其室,致邪失正,真不可定,粗之所败,谓之天命。补虚泻实,神归其室,久塞其空,谓之良工”。《素问·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曰:“帝曰:形弊血尽而功不立者何?岐伯曰:神不使也。帝曰:何谓神不使?岐伯曰:针石,道也。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今精坏神去,荣卫不可复收。何者,嗜欲无穷,而忧患不止,精气弛坏,营泣卫除,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如果说中医的“神”指的是“精神、意识、思维”这些大脑的功能,那么,这些大脑的功能又怎么会在人体中“归”来别“去”,到处流动呢?即使有所谓意识流,那也已经和《黄帝内经》的经义相差远矣。“神去其室”、“神归其室”依据上下文的意思绝不可能指的是什么“意识丧失”、“思维错乱”,这根本解释不通。显然,这些经文中的“归”来别“去”之神并不是指的“精神、意识、思维”,而是指的营卫气血的循行这一层意思,其他还有很多,这儿就不一一列举了,读经久者自知耳。

  其实,《黄帝内经》中“神”作精神、意识、思维讲的地方很少,《素问·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曰:“衣被不敛,言语善恶,不避亲疏者,此神明之乱也”,这算是一个。《素问·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曰:“帝曰:何谓神?岐伯曰:神(注:此处指玄妙)乎神,耳不闻,目明心开而志先,慧然独悟,口弗能言,俱视独见,适若昏,昭然独明,故言神,若风吹云,故曰神”,其讲的是顿悟,也算是作精神、意识、思维之义吧。但总体看来,这绝不是中医心神主要的意义,这是必须要注意的。

  当前,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学说已经证明:人体的生命活动并不仅仅受神经系统的调节,还要接受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的复杂调节和影响,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三者两两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关系,形成一个复杂广泛的调节网络,共同调节和控制人体的各种生命过程。可见,人体生命活动并不是只受神经系统的“独裁”统治,而是由免疫、内分泌和神经一起分工协作完成的,神经、内分泌和免疫三者在机体的调控过程中,各自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因此,免疫、内分泌必然和神经一样,也要不可避免地参与到生命活动的主宰——“神”的形成过程中,而免疫、内分泌因子是在血液、淋巴等体液中存在的(确切地说应该是流动的)。

  在临床上,肝病、尿毒症、癌症患者和一些亚健康状态者往往会有神气不足的表现,如反应迟钝、言语低沉、面色晦滞或萎黄、双目无光彩、肌肤不润泽等,中医常常辨证为失神、少神,可是这类患者中很大一部分并不伴有神志、意识或思维的改变,他们共同的特征不过是抵抗力低下,容易患病,血液等体液的成分发生改变……很明显,临床上的证据也支持“神”与免疫、内分泌有着密切的联系。笔者认为:对免疫、内分泌系统作用规律的整体把握和概括就是《黄帝内经》的心神说所阐述的内容,当然,在《黄帝内经》中这些内容是以“营卫气血”的古朴形式表达的。

  在我们对心神说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之后,再回过头来看看双方的争论,应该说心神说的维护者基本立场没有错,但并没有正确揭示心神说的科学内核,还在解剖之心上做文章,论证、论据都有些牵强附会的地方,在辩论中处于劣势是必然的。脑神说依据临床的需要和从西医的客观知识出发,从中医大胆创新的角度看有可取之处,但完全否定心神说实际上是否定了中医的根本,这样做下去的结果只会向西医看齐,最终反而违背了其发展中医的初衷,这恐怕不是我们想要的。

  “神者,正气也”,神的根本在于营卫,必须从营卫学说的研究入手,从免疫和内分泌整体调控规律入手,来理解、认识和发展中医的心神说,这就是笔者的看法。《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 周东浩:不能曲解神的本义 2006-9-18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