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医学论文中西医结合论文中医中药

贾春华:破解《伤寒论》“负概念”之密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摘要:凡研习《伤寒论》者都会发现一个令人深思现象:即《伤寒论》中每有“无某某”的记述。此“无某某”即是一负概念。所谓负概念,是与正概念相对而言,正概念是反映对象具有某种属性的概念,负概念是反映对象不具有某种属性的概念。在一般人的思维之中,治疗疾病主要是对正概念的考察,张仲景先师为何对负概念也“情有所钟”......

点击显示 收起

  凡研习《伤寒论》者都会发现一个令人深思现象:即《伤寒论》中每有“无某某”的记述。此“无某某”即是一负概念。所谓负概念,是与正概念相对而言,正概念是反映对象具有某种属性的概念,负概念是反映对象不具有某种属性的概念。在一般人的思维之中,治疗疾病主要是对正概念的考察,张仲景先师为何对负概念也“情有所钟”呢?负概念在《伤寒论》中有何涵义?在辨证论治中又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基于这样的疑问,笔者对《伤寒论》中的负概念在辨证论治中的意义进行了探究。

  1.负概念与证候   负概念总是与正概念相对而言,负概念与正概念二者所反映的对象合起来构成一定的范围,此范围在逻辑学上成为该概念的论域。只有我们在明晰负概念的真正含义后才能够从负概念的角度去分析负概念在辨证论治中的意义。然而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特色之一,贯穿中医诊疗疾病的全过程,负概念又是在哪个主要环节影响到辨证论治?我们去探寻在辨证论治中与“范围”或“论域”关系最为密切者,一般而论,首当考虑的是“证候”。证候是辨证的结果和论治的依据。由一系列的症状与体征构成。即某一系列症状与体征的集合构成某一证候。如果我们将“证候”视为集合,那么症状与体征则是集合中的元素。作为集合中的元素的某症状与体征可以属于该集合也可以不属于该集合,不属于该集合的某症状与体征可以属于另外的集合。《伤寒论》中负概念大多属于“不属于该集合中的元素而是属于另外的集合中的元素”。
  凡被称作概念的东西多有其内涵与外延,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呈“反变关系”,即一个概念的内涵越多其外延越小,其内涵越少则外延越大;同理,一个概念的外延越大其内涵越少,其外延越小则内涵越多。《伤寒论》中负概念的运用是否在通过缩小“证候”的外延而增加“证候”的内涵呢?

  2.负概念与辨证   “辨”有辨别、明察之意,辨证即是对证候的甄别、判断。中医对疾病的诊断过程实质上是一种分类。《伤寒论》对疾病的诊断首先是分为两大类,即阴与阳。“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阴与阳两个概念在此构成一全异关系且属全异关系中的矛盾关系,即阴与阳两个概念的外延之和等于“阴阳”概念的外延。张仲景于此将“无热”这一负概念与“发热”这一正概念对言,用以辨别疾病的阴阳属性,从而确立阴证与阳证;又“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该条以“恶寒”作为正概念,以“不恶寒”作为负概念,用来说明证候的虚实属性,即由此确立虚证与实证;“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不能食,名中寒。” 该条以“能食”作为正概念,以“不能食”作为负概念,用来说明“阳明病”的寒热属性,即由此确立“中风”与“中寒”。诸如此类的负概念在辨证中有意义吗?如果有,所起的作用究竟是什么?判断负概念在辨证中有无意义,最简便方法就是将负概念恢复成正概念,而直觉与经验告诉我们这样做是不可以的。至于负概念所起的作用究竟是什么?可以简洁的说,负概念影响的是判断,进而影响推理,而辨证的过程即为一推理过程。通过对“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这一条文的分析,可能有助于对负概念所起作用的理解。本条文说是“恶寒”出现在发汗后,既然在发汗后出现恶寒,则有“表解”与“表不解”两种可能,然本文直言“虚故也”,看似武断,而实则不然,“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命题的得出,与先其两条出现的“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关系甚密,由此始有“虚故也”的判定。“不恶寒,但热者,实也”与“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对言,并引入“不恶寒”这一负概念作为“实”——“实证”这一集合中的元素,“不恶寒”与“但热者”两个元素构成“实证”这一集合,缺少了“不恶寒”这一负概念,则不能辨为“实证”。当然我们不否认此条出现的“但热者”为重言,以示强调。

  3.负概念与“论治”  论治与辨证是密不可分的,论治必以辨证为基础。《伤寒论》中也很难区分出哪些是纯粹的辨证,哪些是纯粹的论治。本文所以这样区分只为行文方便,且《伤寒论》中毕竟还有些属于论理内容,我们就将这些有论或有治条文视为论治了。如:“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本条文首以“藏无他病”启句,先排除了此“汗出”是因脏腑病证所致,而后才判断“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为“此卫气不和也。”惟此才能确立“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的治疗方法。“阳明病法多汗,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此以久虚故也。”“反无汗”为此条之负概念,将“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判断为“此以久虚故也。”是因为有“阳明病法多汗”之理存在的缘故。“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以上三条“无少阴证者”、“不呕,不渴,无表证;身无大热者”、“无表里证”分别为各自的负概念,且此三条都有“无某证”之字样,显然不能等同于以前的“不恶寒”、“无汗”、“不能食”等单一症状,于此引入这些负概念的原因可能有两种情况。其一,以“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目中不了了,睛不和,大便难,身微热者”不足以诊断为“大青龙汤证”、“干姜附子汤证”、“大承气汤证”,或者说以上“症状串”亦可见于其他汤证,故而需要排除“少阴证”、“表证”、“表里证”的前提下,方能确诊为“大青龙汤证”、“干姜附子汤证”、“大承气汤证”;其二,仅凭“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目中不了了,睛不和,大便难,身微热者,”即可以诊断为“大青龙汤证”、“干姜附子汤证”、“大承气汤证”,但在应用“大青龙汤”、“干姜附子汤”、“大承气汤”诸方之前,必须要排除“少阴证”、“表证”、“表里证”的同时存在,因为如果有“少阴证”、“表证”、“表里证”的存在,可能要涉及到治疗原则有表里先后问题,先行排除无此证的存在则不涉及到治疗原则有表里先后之误。无论如何理解均可,但皆不能否认这些“负概念”存在的意义,皆不能否认这些“负概念”在辨证论治中所起的作用。
  此外,仲景亦应用“负概念”来说明判断疾病传变,若“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伤寒六七日,无大热,其人躁烦者,此为阳去入阴故也。”

  4.负概念“赋值为0”的思考  中医的辨证实际包括了现代医学所说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辨证不只是要看有什么,而且要看无什么。有和无共同构成逻辑学中的论域。一个确切的诊断,必然要排除其他可能存在的疾病,可以说一个精确的证候的获得,是在排除其它证候以后得到的。然而现今证候研究负概念“赋值为0”——即对不出现的症状与体征“赋值为0”的做法显然是值得商榷的,只论所见的症状虽可确定某一“证候”内涵,但对该“证候”外延的确定则显得不那么有力。这是因为某些内涵可为许多概念所共有,转换到中医学中的证候则变为:某些症状是许多证候所共有的。通过这些症状我们只能得出或然性的推论,而不能得出确切的结论。如“头痛,发热,恶寒,身痛,脉浮紧或浮数或浮缓”我们能因此辨别出为何证吗?我们所能得出的只能是:此证或为太阳中风证或为太阳伤寒证。我们必须追问的是“汗”的“有”“无”,而“有汗”是正概念,“无汗”是负概念,它们共同的论域为“汗”,我们又有什么样的理由将“无汗”赋值为零呢?人们可能会说你举的是特例,其它的证则未必如此。再分析前面曾经枚举过的一个条文,“伤寒六七日,无大热,其人躁烦者,此为阳去入阴故也。”在这一条文中,张仲景首先指出的是一个负概念——“无大热”,此“无大热”显然是与“有大热”对言的。“无大热”与“躁烦”同见则是“此为阳去入阴故也”;如果“无无大热”(即有大热)与“躁烦”共见呢?对这样的“无大热”赋值为零显然是不妥的。

作者: 贾春华:破解《伤寒论》“负概念”之密 2006-9-18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