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医学论文中西医结合论文中医中药

周蕊;中医药姓“中”,莫让“牧师领导和尚”

来源:摘自《开卷有益—求医问药》
摘要:发展中医药,这是我们建国以来一直热衷的话题。但是如何发展中医药,却不仅仅是一两个卫生医药部门的事情,而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远者不论,就近年来,“将中医药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列入我国重大科技专项规划“,“加快中药现代化的步伐“、“加强中医药基础研究与建设“的呼声不断。但在声声呼吁“振兴中医药”中,......

点击显示 收起

    发展中医药,这是我们建国以来一直热衷的话题。但是如何发展中医药,却不仅仅是一两个卫生医药部门的事情,而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远者不论,就近年来,“将中医药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列入我国重大科技专项规划“,“加快中药现代化的步伐“、“加强中医药基础研究与建设“的呼声不断。但在声声呼吁“振兴中医药”中,中医药的日子却并不好过。

    首先,是不少人存在一种偏见,认为“都什么时代了,还拿原始社会的草根树皮给人治病“,太不“科学”了。对此,有关专家指出,我们对中医药遗产的保护远远不够。思想窒息、技术萎缩,忽视对中医经典著作、学术经验、单方秘方乃至中医思想的研究,连我们自己对自己的国粹都不重视,怎能指望别人重视?!

    可是在社会上,广大老百姓却是认可中医药的。大多数认为中医药疗效好、价格低,“简便廉验”。专家指出,中医可以实施同病异治、异病同治,提供个性化、系统化服务,同时又具有简、便、廉的优势,容易进社区、进家庭,符合国情。

    卫生部副部长兼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佘靖说,中医药既对一些慢性病、疑难病、老年性疾病、功能‘性疾病和病毒性疾病等有很好的疗效,同时在急性传染病的防治中也可以发挥作用,其在治疗非典和早期艾滋病中都有很好的表现,同时成本低、无明显副作用。因此,她在 2005年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要继续开展对恶性肿瘤、病毒性肝炎、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重大疾病的中医药防治研究,积极探索中医药在大骨节病、氟中毒等地方病防治中的作用。

    科技部副部长程津培说,对于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来说.必须解决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民和城市低收人群体的卫生与健康保障问题,因此,要发挥中医药“简便廉验”的优势,这是西方医学所不能替代的。

    其次,是中医药阵地在缩小,中医药不姓“中”,一些中医院不姓“中”。人才外流,大量中医师和针灸师出国或“改行”西医。

    中医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但不是孤立的文化现象。它是从人类整个大文化中衍生出来的。它在形成与发展中始终受到大文化的制约。也就是说,一个民族的医学文化要受到民族文化中的不可见部分,如价值观、哲世观等的制约与整合,中国医药学把阴阳之“气”和五行之“材”,看成是宇宙创生和万物生成的物质基础。中医学的“阴阳致病“与“内外因致病”都源于中国古代的唯物辩证观“阴阳五行说”,同时也是“天人贯通”、“天人合一”思想在病因学中的具体体现。

    由于两种思维方式整合不同,因而,中西医药是两种思维方式的产物。中医重宏观、重归纳,辨证论治,其优势在于宏观准确性;西医则重微观、重分析,其强项在于微观的精确性。从源头上看,中医是临床医学,研究的始终是活人,中药更是几千年间在无数活人身上试验的结果;西医则以人体解剖为基础,从研究死人开始,西药则是从诸多化合物中筛选出来,通过动物实验、临床试验确定其安全性、有效性。从体系着眼,中医药体系既学医又学药,医药不分家;西医药体系则让医和药分离。中西医学各有所长,西医长于治疗实质性病变,中医则擅长于治疗功能性病变。异文化之间的交流应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取长补短,而不是在于一种形式上的结合。那种不去探讨中医药本质的创新与发展,而是热衷于将复杂的中药成分单方西制或者将西医院挂上中医院的牌子等,只是一种“削中医之足”以适“西医之履”的简单方法。用已故卫生部中医司司长吕炳奎先生的话说,“让牧师领导和尚”,这显然是有问题的。

    老百姓相信中药,然而,许多中药其实并不姓“中”。最近有报道说,一些制假者在中成药生产过程中非法添加化学成分,利用人们相信中药的心理,夸大疗效宣传,高价销售药品,比如补肾类中药“××鞭“、“××肾”等。此类药品大都添有枸橼酸西地那非或甲磺酸酚妥拉明等化学药品。服用此类药很可能导致血压降低。抗风湿类中成药“××伸筋壮骨胶囊”、“××风湿定胶囊“等,此类药中添加有强的松、醋酸强的松、磷酸地塞米松、痛喜康、双氯灭痛等,长期服用可造成药原性疾病。降压中成药中添加氢氯噻嗪、利血平、盐酸可乐定、硝苯地平等。患者不知其中加了西药,误认为中药属天然成分,副作用小,往往和西药降压药同服,而使血压骤然下降或波动,可加重肾损害,诱发中风,甚至发生生命危险。

    中药姓“中”,是中国人的原创。有人认为,科学是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医疗价值应该具有“可检验性”,而用中医药治病,即使针对同一种病,今天用甲方有效,可能明天就会无效,或者对这个病人有效,对另一位无效,据此,他们认为中医药不科学,甚至是原始的“巫术”。其实,并非中医药不可重复验证,只不过西医药重复检验的是“病”,而中医重复验证的是“证”。例如,在《伤寒论》中有两百余首经方,曾经重复使用了1 800余年,至今仍然疗效卓著。在临床上,中医、西医各自有各自的特点,而不是谁领导谁或者是谁吃掉谁的关系。在这个意义上说,中医院不能简单移植西医的医院结构、教育体系、资质认证程序,也就是说,中医医院也要姓“中”。

    据报道,当前中医院西医化倾向严重。目前,全国有2 800多家等级医院。几乎都是中西医“结合”医院。一方面,名老中医相继离退休后,中青年医师逐步淡化了“望、闻、问、切”和辨证施治的传统中医诊疗技术。随着现代检测仪器的不断发展,更多地是热衷于依靠或借助仪器检查病人(当然,必要的检查还是应该做的)。纯中医方法查房,讨论病例的情况已很少见。有人担忧,中医高等教育如果不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再过10年,恐怕能用老中医们那种传统方法治病的中医就没有了。

    另一方面,尽管中医院也一直在强调提高中药使用率,但2001年全国中医院药品收入中,中药却只占40%的份额,而且还有更多的中医院在“生存与发展”的压力下大量购买西药与医疗设备,这些都促使中医医术逐渐退化萎缩,与患者的需求也产生脱节。

    此外,中医药产业整体水平还很低。中药材质量不稳定、标准不统一,中药科研滞后,最为紧迫的是要摆脱西学所谓“科学”的束缚,抓紧制定“我主人随”的中药标准。我们是一个有2 000多年中医理论与实践经验的传统中医药大国,中药本来就该姓“中”,“我不挂帅谁挂帅?我不领兵谁领兵?”如果我们不去抓紧制定中药质量标准,难道还要等外国人来制定,然后再强加于我国?因此,当务之急是要把中医药的评价标准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

    目前,国际社会“中医药热”正在升温,中医药在进入国际主流市场方面已经获得了先期突破。中医药国际交流合作日益广泛,中医药的特点和优势逐步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在当前中医药有着广阔发展空间的有利条件下,时不我待,是到了我们跳出西方医学的框框,重新认识,加快发展民族国粹——中医药的时候了。

作者: 周蕊;中医药姓“中”,莫让“牧师领导和尚” 2006-9-18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