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医学论文中西医结合论文中医中药

郭宝林:道地药材的科学概念及评价方法探讨

来源:摘自《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摘要:中药材质量直接影响着中药饮片和中成药的质量,是当今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中药材GAP的实施是解决中药材质量的关键环节,中药材GAP通过明确物种的真实来源,严格控制药材的农药、重金属等的污染,以及实施种植全过程的规范化,可以实现药材质量的安全和稳定可控。而药材质量规定要符合药典标准,但药典指......

点击显示 收起

    中药材质量直接影响着中药饮片和中成药的质量,是当今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中药材GAP的实施是解决中药材质量的关键环节,中药材GAP通过明确物种的真实来源,严格控制药材的农药、重金属等的污染,以及实施种植全过程的规范化,可以实现药材质量的安全和稳定可控。而药材质量规定要符合药典标准,但药典指标是药材的最低指标;同时药材质量是综合指标,以药典规定的单一成分含量或综合成分含量进行衡量,以及在大量药材仅有鉴别标准而无含量标准的情况下,用来评价药材质量显然不够理想。

    “道地药材”(也称“地道药材”)是古人评价和控制药材的综合称谓,是中药界评价药材质量的一个解决之道,因而“道地药材”成为当今流传广、使用频繁并有重大影响力的名词。道地药材的通常是指来自特定产区、生产历史悠久、栽培加工技术精细、质量优良、疗效显著的药材,因而道地药材被用作优质药材的代名词,认为是经过历史上临床疗效检验而被评价为质量优良的药材。通常的表示方法为“地名+药材名”,如“怀地黄”、“笕桥麦冬”、“茅苍术”等等。    

    古时“道地”一词,是否隐有“优质”的含意?有一种说法“道地”中的“道”是古代政区划分单位,“道地药材”的最初含义指的是某“道”或某地出产的药材,以区别于其他产地,相当于指明了药材的一个产地。如《本草经集注》一龙胆:“今出近道,吴兴为胜“,记述多种药材“近道处处有之”。“道地”一词始见于《本草品汇精要》,例如:记述川芎时“道地蜀川者为胜“。“道地”一词是在使用之初就代表或是后来才被用于指代“优质”的呢?

    本文重点参考了胡世林先生编著的《中国道地药材》(以下简称《药材》)和《中国道地药材原色图说》(以下简称《图说》),以及王强、徐国钧先生主编的《道地药材图典》(四卷)(以下简称《图典》),这3本著作是当前阐述道地药材历史渊源和汇集道地药材现代研究的集大成者。本文提及的道地药材概念和范围(道地即优质)源自上述著作。

    一、道地药材的原产性
    以“地名+药材名”为形式的道地药材标示了道地药材的原产性(有时“地名”表示的是药材销售集散地,如有的“川药”包括了产于近邻湖北西部、陕西南部和贵州的药材)。通常道地产区最初是药材的原产地,这样的药材与地理标志保护中原产地资源具有基本相同的含义(地理标志指表明一种商品来源于某一领域内,或一个地区或地方的标志,而且该商品的特定品质、声誉或其他特征主要是由于其地理来源所致。解释来自1994年《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简称TRIPs),道地药材应当属于“原产地药材”,这些具有特色(局限于特定产区和/或具有特殊的栽培加工技术)的原产地药材是值得重视和保护的。

    二、道地药材的主产性
    道地产区也应当是药材的主产地,该地产药材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份额,因为如果连商品的主流还不是,就无法和其它产地药材相比较出优劣来。如大多药材早期本草记述为产于某地,后期本草将该地记述为道地产区(本草记述主产地用词有:“……有之”、“生……”、“从……来”、“出……”、“……产”等;记述道地产区或道地药材用词:“……(最)佳”、“…者(尤)胜”、“……为上”、“第一出……”、“……为正道地”、“……为真”),如山茱萸:《别录》:“生汉中及琅琊、宛朐、东海承县”。《本草经集注》载:“出近道”。《图经本草》日:“今海州也有之”。《本草品汇精要》称:“道地兖州、海州”(自《图典》华东卷);又如白芷:《图经本草》:“今所在有之,吴地尤多”。《本草品汇精要》称:“道地泽州、吴地尤胜”(自《图典》华东卷)。亦即道地药材一般是(至少曾经是)主产药材。

    但主产药材不应当简单归为道地药材。在《药材》等3种文献的实际记述是:1)当本草中只谈及主产地时,文献即以此地作为道地产区。如《药材》记述怀药辛夷:“……《药物出产辨》:‘产河南省、安徽省’。目前商品以河南、安徽所产的望春兰花蕾的产量最大,质量最好”。2)文献倾向于将现代主产区定为现在的道地产区,如《药材》记述川产道地药使君子为:“……《药物出产辨》:‘以四川为多出,广东则以新会、东莞为好肉‘。可见使君子主产地逐渐由广东移到四川和福建,今以四川合川产量最大”。3)在本草中从未出现的主产地,文献依据现代主产区被定为药材的道地产区。如在《药材》中收录的131种植物来源的药材中有近50种属于这种情况:鸡血藤、巴戟天(广药)、文三七、云木香、重楼(云药)、天麻、白芨、五倍子(贵药)、温郁金、山茱萸(浙药)等;在《图典》(华东卷)中收录的117种药材中有:天花粉、香附、海龙、蝉蜕(山东省),土鳖虫、太子参、沪地龙、西红花(江苏和上海)、土茯苓、牛蒡子、火麻仁、石苇、仙鹤草(浙江)等 50余种,均超过了总数的1/3。

    同时还可看到,在主要依据本草提到的道地产区(包括流通销售区)还是以当今的主产区为依据确定现代道地产区时,不同的著者作了不同的归属,如《药材》称重楼为云药(当今主产区之一)、而《图典》 (华东卷)归之为江西道地药(当今主产区之一),又如《图典》(华东卷)归西红花为上海道地药(上海现在种植西红花面积最大),而《图说》确定为藏药。

    由此引发的问题是,近年人们已经习惯将当地的主产药材称为道地药材:如吉林和贵州将淫羊藿称为其道地药材,山西称柴胡为其道地药材,等等。这从任何一个以药材产业为重的地区网站中多能找出,习以为常。将主产药材定为道地药材,而道地药材又被认为是优质药材,其中的问题显而易见。实际上真正经过历史的筛选和检验的、具有特色的道地药材(“原产地药材”)十分有限。

    三、道地药材主产区的变化存在人为的和主观的因素大多数药材的道地产区发生过一定变迁,《药材》等3种文献倾向于认定最近的道地产区,都大量引用了1930年代陈仁山著的《药物出产辨》,该书反映的是清末民国时期市售药材产地状况,很多记述与早期本草差别较大,但其道地产区的观点多被3种文献采纳,如丹参在《本草品汇精要》中论述为“道地随州”,《药物出产辨》日:“产四川龙安府为佳。”所以都将丹参归为川产道地药材,在《药材》中还有姜、石菖蒲、常山等。

    本草中记述的道地产区的变迁应当与主产区的形成和变化有着密切关系,真实的变迁原因已经很难考证清楚了。我们是否可以从现代药材的主产地的形成和变化中得到一些提示呢?本世纪以来新主产区的形成情况如下。

    1.某地区有计划地进行野生变家种或从国外、其他地区引进种植,后来规模扩大,形成了新的主产区  如20世纪30年代三七在云南文大规模种植,云木香在滇西北引种成功,并逐渐形成规模。20世纪50年代后期中草药运动兴起,各地相互引种,形成了药材的新产区,如五倍子在贵州遵义地区的种植;云南西双版纳从广东阳春县引种阳春砂,并获得成功(阳春砂现在也被称作西双版纳的道地药材),现在云南产阳春砂已占阳春砂产量的90%以上。20世纪70年代前后,如重庆石柱和湖北利川引种黄连成功,已被称为当地的道地药材;又如茯苓经人工培养以来,安徽和湖北已经成为主产区,被当地称为道地药材。20世纪80年代后期,中药材自由交易,市场经济推动了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生产,全国各地种植中草药形成了新的高潮,其中一些规模化产区在形成中,如银杏在江苏,山茱萸在河南。特别是一些地区得到国家或地方GAP项目资助,或得到地方政府重视发展起来的一些药材新产区,如陕西商洛的丹参基地、宁夏的肉苁蓉基地、湖南的玄参基地等。当原道地产区产量急剧下降时,所有新产生的主产区,就有可能成为著名的道地产区,如现在提及三七,多数人想到云南文山,而不是广西田州。 
   
    2.过度开采使得原产地资源枯竭导致产区转移,或者新产区资源的利用  如人参,由于上党资源枯竭,转为东北;肉苁蓉在内蒙的荒漠肉苁蓉资源已近枯竭,现市场上主要用新疆的管花肉苁蓉:现在野生天麻只有贵州最多了,已被称为“贵天麻”。关木通由于资源量大,形似木通(或由于具有特定的形态结构而被当地人称为“木通”),20世纪20~30年代大量进人市场,在马兜铃酸事件发生之前,占有国内木通市场的约90%,如果没有该事件发生,又有谁不称之为道地药材呢?现在的广药巴戟天已同清代本草记述的出产巴蜀的巴戟天非为一物,如何进入市场已无法考证,现代巴戟天的植物来源是20世纪50年代植物学家侯宽昭先生根据市售药材又查对原植物后定名的。    

    3.一些药材本是广泛分布,只是一些地方有采收利用习惯,而形成了主产区  如野生药材薤白、酸枣仁等,栽培药材如苦杏仁、桃仁等。    

    综上所述,主产区形成和变化的人为因素极有可能是历代药材生产发展过程中主产区形成和变化的原因,另外在古代还可能涉及下列人为的和主观的因素:   
 
    (1)由于战乱、政权割据、政治文化中心转移;
    (2)药材集散地和地域医药文化发展的影响;
    (3)本草著者的知识结构以及由于信息不畅通而产生认识局限性,还有沿袭过程中的误传错用。

    综上分析,主产区的变化是产生道地产区的变迁的主因。主产区变化的多数主观和人为的因素使我们质疑:道地产区的变迁都是经历了“用进废退、去伪存真、优胜劣汰、择优而立”(《图典》前言)的过程吗?实际上,越是新近形成的“道地药材”,经过历史筛选和检验的机会越少,尤要慎重对待。    

    四、道地药材的优质性    
    每一种药材都有其特定适合生长的地区,适合性强的广泛分布,适合性差的狭域分布,上述分析的主产区形成和变化都应当在药材的适合生长的范围内,但我们必须承认药材长得好和质量好不存在必然的关系。道地药材是历史形成的,包含有丰富的使用经验,不可随意否定,但其中所具有的优质性,我们还需要客观地分析。

    1.古今主产区(道地产区)愈是一致、主产区 (道地产区)历史愈是悠久的药材,道地药材愈可能具有优质性历史越长,检验、比较的经历就越丰富,对于栽培药材,越可能形成特定的栽培方法和特殊的加工工艺。

    2.药效愈是突出的最常用药材、构成药方中主要药味的药材,道地药材愈可能具有优质性  中医用药特点是复方用药,如果不是药效突出的最常用药材,或者是构成药方中主要药味的药材,仅仅是其中一味药产地变了,在药效上能够产生易于观察的突出变化吗?中国地大物博,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特殊的用药习惯,使用同一药名,药材的来源却可以完全不同,甚至于来自于不同的科属,以致沿用至今(这样的例子太多了,我们进行混乱品种整理研究多年,现在很多药物各地仍按自己的习惯使用,无法统一,才出现地方药材标准,以及药典中同一药效下的不同药物,如来自于报春花科的金钱草和豆科的广金钱草,来自于豆科的山豆根和来自于防己科的北豆根等等),那么同一种药材仅仅产地来源不同,能很好地评价出孰优孰劣吗?

    3.形态特征愈是与药效相关的药材,道地药材愈可能具有优质性  传统的优质药材判断标准很多与药材药效无关,如个大、形粗直、条长、肉厚、无空心……,现在药材商品分等仍大多据此,是否可以相信古人依据这样的优质特征评价出来的药材具有优质性?应当说可靠的只有形态特征与药效相关的药材,如黄连、黄芩色黄为佳,厚朴色紫油润为佳……。

    4.对生态环境选择性愈强的药材,道地药材愈可能具有优质性  这样的药材当异地种植,环境不适时,往往生长状况不佳,药材部位形态与原产地大相径庭,从而不易被市场接受,也就容易保持在原产地或极为狭小的地域,如生长于高海拔寒冷地区的当归、川贝母等,以及只能生长在热带的广药。

    5.产区范围愈是狭窄的药材,道地药材愈可能具有优质性  大地名下的大区域内出产的道地药材,不一定都是优质药材,如广霍香的“广”主要区别于另一种“川藿香”,只有其中的石牌香较好,好于海南香、湛江香。

    6.由于不同地域的用药习惯而产生用不同的地名指代不同的来源物种时,其中的部分地产药材代表优质药材,而另一部分可能不是;或者不同地产(或来源)药材代表了不同的用药特点,与优质与否无关  如川黄柏和关黄柏表示两者来源于不同的种,应当是川黄柏优于关黄柏,不宜称关黄柏为优质药材;云木香、川木香和藏木香指的是不同的药材,不能简单地根据它们具有“地名+药材名”的形式,称之分别为云南、四川和西藏的优质药材。

    我们发现,四川中江出的丹参在心血管方面的活性并不是最优;道地药材河北热河产黄芩中黄芩苷和汉黄芩苷的含量低于陕西黄龙、黑龙江杜尔伯特等地;有报道江西鄱阳湖产蔓荆子的总黄酮、紫花牡荆素、2,3,6一三甲基槲皮万寿菊素、总挥发油、氨基酸总量及人体必需氨基酸含量等高于山东牟平出的道地药材。

    综上所述,真正具有优质性的道地药材并不很多。中国地域辽阔,从古至今一药多地产的情况极为普遍,利用出产地对药材加以适当的限定对于保障和控制药材的质量是很好的办法。但是否为“优质”,除了临床用药的检验外,本草作者的误断、药材商人的有意操作、药材主产地的限制都是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由于市场经济的驱使,“道地”概念已被过度使用(当地产药材已经被当作道地药材,我们很容易在许多中药材相关的网站、政府工作报告、项目申请书、研究论文中找到“道地药材”的提法),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认清和避免人为制造的混乱。另外还应看到某些历史十分悠久、具有优质含意的道地药材也出现一些新问题,如种质退化、种植地转移或扩大(如怀地黄主产地已经转移到山西南部)、种植技术不严格规范(大量施加化肥)等等。

    “道地药材”是中药的特色,道地药材可能来自于特定遗传因素(种质资源)和/或生态环境(和/或加工技术),但特殊性并不一定代表优质性,类似的道地问题在农林作物中也普遍存在,但药材优质的评价标准远比农林作物直观直接的标准复杂得多,深入研究和科学评价“道地药材”需要业界的普遍关注和大量投入。

作者: 郭宝林:道地药材的科学概念及评价方法探讨 2006-9-18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