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医学论文中西医结合论文中医中药

钱会南:从中医理论探析体质与适应能

来源:《中医药信息杂志》
摘要:“适应”是来源于生物学的一个名词,用来表示能增加有机体生存机会的相关身体和行为上的改变,心理学中则用来表示对环境变化做出的反应…。体质状况在人体对气候环境、外界生物刺激、心理因素的适应能力诸方面均有重要影响作用,可以说体质差异决定人体有不同的适应能力。从中医体质理论探析体质与适应能力之机理,将有助......

点击显示 收起

    “适应”是来源于生物学的一个名词,用来表示能增加有机体生存机会的相关身体和行为上的改变,心理学中则用来表示对环境变化做出的反应…。体质状况在人体对气候环境、外界生物刺激、心理因素的适应能力诸方面均有重要影响作用,可以说体质差异决定人体有不同的适应能力。从中医体质理论探析体质与适应能力之机理,将有助于体质特征的阐发,体现中医体质理论既强调个体化,又重视天人相应关注人体与外界密切关系的认识,发挥中医学独具特色的优势,针对体质差异的特性采取更具个体化的预防与治疗措施,对临床中医药调整相关体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1体质与气候环境的适应关系
    “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灵枢·本神》),天地宇宙赋予人类以自然变化之规律和物质基础,自然界存在着孕育生命的物质和特性,为人类提供了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人与自然环境息息相通,故《灵枢·岁露》云:“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环境的变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类生命,人类要维持正常生命活动,必须随自然条件的变迁而不断自我调节,以顺应其生存环境的变化规律,保持人体生理活动的平衡协调。由于自然条件的差异,如气候特点、气象变化、地理环境、水土性质的差异等,随之而形成各区域独特的不同饮食结构、生活习惯、社会民俗,相关因素则影响或制约生活在各区域不同人群人体的体质。人体体质的差异也导致对外界气候和环境的适应性有不同。因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强调阳盛之人“能冬不能夏”.阴盛之人“能夏不能冬”。不同地理区域的人群,体质结构有明显差异,如我国北方人群阳虚质高与南方,而南方人群阴虚质多于北方,在西藏和东南沿海地区,则痰湿体质明显高于长江中下游地区。不同气候与自然环境影响人体而形成的差异性,以及相关体质对其适应性之间存在的客观规律,成为中医学对体质归纳总结并划分不同体质类型的理论依据之一。中国地大物博,各地气候环境、饮食及生活习惯、社会风俗等存在明显差异,相关生存环境的客观差异对体质的影响是深刻的,研究人类体质和气候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理解相关因素对体质的影响。通过对不同区域人体质的辨识,而针对体质差异的特性采取更具个体化的预防与治疗措施。可见,中医体质理论既强调个体化,又重视天人相应关注人体与自然界密切关系的认识,也是中医学独具特色的优势之所在,对临床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2体质与外界生物刺激的适应性
    《灵枢·百病始生》指出:“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两实相逢,众人肉坚。其中于虚邪也,因于天时,与其身形,参以虚实,大病乃成。”以临床最常见的风雨寒热侵袭人体为例,说明致病因素的存在加之人体正气的虚弱,是外邪得以入侵人体形成病患的基本原因。四时气候的正常变化及人体正气的强盛,则是保持人体健康、防止外邪为病的条件。“两虚相得,乃客其形”,此乃指虚邪贼风即四时不正之气致病邪气与人体正气虚相结合,则邪气得以侵袭人体产生疾病。《灵枢·五变》说:“人之有常病也,亦因其骨节皮肤腠理之不坚固者,邪之所舍也,故常为病也。”认为人体正气不足之处,也是邪气入侵之部位,常见的易发病之处。并认为体质不同,病变各异,不同体质各有其易感之邪与多发病,如肉不坚腠理疏者,善病风;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小骨弱肉者,善病寒热;粗理而肉不坚者,善病痹;皮肤薄而不泽,肉润不坚者,善病肠中积聚等,形象地称为“因形而生病”,重视体质因素在发病中的作用,以及发病与正气强弱的内在联系。

    《灵枢·五变》以树木质地不同,而对于斧斤砍伐与气候环境的变化反应不同为比喻,说明人体体质强弱有区别则发病有不同。《灵枢·论勇》记载,因体质的不同,则四时易感邪气各不相同。如赤色薄皮 弱肉者,不胜冬之虚风;其皮薄而肉不坚,色不一者,长夏至而有虚风则病;其皮厚而肌肉坚固者,必重感于寒,外内皆伤而病等。体质的不同差异使人体对外邪侵袭,也包括当今所称的生物刺激的适应性及反应有区别。如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属于中医体 虚感冒、咳嗽的范畴,其发病除了病原微生物入侵机体造成呼吸道感染外,还与患儿机体免疫系统的异常改变等体质状况有密切关系。

    此外,人体对鱼虾、植物花粉、动物皮毛、生漆、磺胺类药、青霉素等药物,以及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动物血清等过敏原的反应和反应的程度,也与个体体质差异密切相关。《诸病源候论·漆疮候》记载个体对生漆的反应有明显差异性,指出有禀性畏漆,但见漆便中其毒;也有性自耐漆者,终日浇煮之,则竟然不造成危害。而且认识到,对于生漆的反应与性别无明显关系,提出人无问男女大小,如禀性不耐漆者,见漆及新漆器,便产生漆毒反应,而形成疾患。过敏性体质属于特异性体质之一,是多种过敏疾病发生的首要因素。实践证明,从中医体质学角度认识分析其过敏体质特点,应用中药治疗,通过调整相关体质,可达到改善过敏体质和缓解过敏疾病发作的目的,从根本上预防和减轻过敏性疾病的发生。现代研究显示,基因组学重视基因组信息与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认为绝大多数人类疾病是基因组信息与环境因子相互作用的结果。中医体质学说认为,体质的形成和发展与先天遗传、后天因素,如饮 食起居、精神活动、自然及社会环境多种因素有关,该观点与中医“天人相应”的理论,重视从整体观来认识生命活动的理念具有相通之处。人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心理状态、生活环境等都会对DNA的损伤及修复产生重要影响。由于人类遗传的多态性,不同个体对环境因素的易感性也有差异,因此针对与环境中物理、化学或生物因素发生相互作用蛋白的编码基因,识别其基因组多样性和结构.功能关系,将有助于发现特定环境因子的风险人群。

    3体质与心理适应调节
    心理学认为,心理适应通常是指遭受挫折后助心理防御机制来使人减轻压力,恢复平衡的自我调节过程…。中医体质学说的心身构成论认为,体质是特定躯体素质与一定心理素质的综合体。无论正常质还是病理质都具有相应性格与心理特征,不同体质可表现出不同性格与心理特征,强调体质与人体对心理因素的适应有密切关系,这也是中医“形神合一”思想在中医体质理论中的具体体现。如《素问·经脉别论》记载,处于夜行惊恐坠堕、涉水跌仆等特殊状态下,其喘等疾患的发病与否及易感性,取决于个体体质的强弱及性情状况,诚如文中所言“当是之时,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著而为病”。《灵枢·贼风》“故邪留而未发,因而志有所恶,及有所慕,血气内乱,两气相搏”,提示有宿邪潜伏体内而发作,因情感之变化,如有厌恶,或有怀慕而不能遂心愿,造成人体气血逆乱,与潜藏体内的病邪相合,而导致发病,阐述了情志因素与疾病形成及诱发的密切关系。

    随着社会变迁的过程,会引起社会生活方式和社会关系等诸多变化,也必然会影响人的心理与行为,如果不注意心理调适,不重视心理健康,则影响心理适应性,导致对变化了的环境适应不良则容易引起心理失衡,出现行为等偏差,促成相关疾病的发生。如先天禀赋性体质对情志因素之易感易伤性,及神经症易发之倾向性,在情志因素影响下,促成神经症发病。先天禀赋性体质心、肝之气易虚易实,及躁狂抑郁性精神病易发之倾向性,是躁狂抑郁性精神病的主要致病因素。学习、工作、生活中的紧张劳累、力不从心、压抑感及人际关系处理中的压力作用,以及个人的性格脆弱,严重时即可诱发各种精神类的疾病和其他疾病,成为影响身心健康的罪魁祸首。如“高知识人群”工作学习及生活节奏快,竞争压力大,易产生情绪紧张,对生活刺激事件敏感等负性情绪,影响心理平衡,极易引发各种疾病。肥胖人群个性及神经质类型的调查资料显示,糖尿病肥胖人痰湿体质内向性格占36.4%,中间型占53%。而神经质稳定占50.69%,中间型占45.16%,说明肥胖人痰湿体质具有因郁致病的潜在倾向。流行病学调查表明,肥胖儿童自我意识受损,自我评价低,幸福感与满足感差、内向,社会适应能力低。对单纯性肥胖儿童社会适应能力、智商与行为问题研究也说明,单纯性肥胖儿童社会适应能力差,突出表现为独立功能因子能力低,包括运动能力、身体平衡、生活自理、劳动技能等存在一定的缺陷。

    可见,个体体质的差异直接或间接影响其对有害心理因素的适应,因而认识体质在心理适应中的作用,对于改善心理适应,预防心理疾病,促进心理健康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中医体质学注重心理因素在疾病及健康中的作用,中医体质学说中的“心身构成论”强调,体质是特定躯体素质与一定心理素质_的综合体,认为无论正常质还是病理质均有相应的性格心理特征,气质心理特点与体质生理特征相互影响。随着当今心身疾病的增加,体质因素作用在医七情致病和情志病的研究防治中具有的指导意义,在临床实践中将越来越多地体现出来。

作者: 钱会南:从中医理论探析体质与适应能 2006-9-18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