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医学论文中西医结合论文中医中药

《易经》对中医预防思想之影响的探讨

来源:摘自《中医研究》文/吴锐彬,陈奕梁
摘要:1易经与中医预防医学《易经》理深义博,是自然科学的胚基,多种学科的渊薮,中医预防医学作为自然科学的一部分,其发展深受《易经》的影响,与《易经》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有了对危惧的认识,继而有了避免灾害的思想。从而提出防患于未然的思想。中医的预防思想与《易经》的学术关系,基本上表现为对《易经》的取象比类......

点击显示 收起


    
     1  易经与中医预防医学
    《易经》理深义博,是自然科学的胚基,多种学科的渊薮,中医预防医学作为自然科学的一部分,其发展深受《易经》的影响,与《易经》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系辞》:“作易者,其有忧患乎。”正是因为其“惧以终始”才会旨在“其要无咎”。有了对危惧的认识,继而有了避免灾害的思想。
    《小过卦九三卦辞》说:“弗过防之,从或戕之,凶。”其义是在没有产生失误前要加以防范,放纵会伤害他,那就凶险。从而提出防患于未然的思想。
    《杂卦》“无妄,灾也。”此无妄卦意思是要谨防意外的灾害。
    
    上述所引均提示避免破坏事物发展的正常状态。《素问‘生气通天论》“生之本,本于阴阳。”《素问’上古天真论》又指出“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提出避免破坏人体的阴阳平衡,协调阴阳以维持其平衡状态。中医的预防思想与《易经》的学术关系,基本上表现为对《易经》的取象比类方法和阴阳学说为主体的哲学思想的引进和运用。

    2 未病先防
   《坤卦初六卦辞》所讲:“履霜,坚冰至。”彪谨案:“……坤初阴居阳位,则取履霜之象戒之……而履霜者已失知所至,思患而豫防之矣。”事物变化本身固有一定的发展规律和步骤,是一种过程,《易经》对事物的认识把握了这一点,它注意到灾害的发生也必然有一个酝酿过程,注意到事物发展的先兆。龚廷贤在《万病回春》中提出了“病家十要”,其中第三要:“宜早治,始则容易,履霜不谨,坚冰而至。”亦是这个道理。

   《系辞》:“柔之道,不利远者,其要无咎,其用柔中也,”说柔顺之道,不利于有远大的作为,其要旨在于避免灾害,其功用在柔顺居中。即阴阳的平衡。疾病的发生,从根本上说是阴阳的相对平衡遭到破坏,所以调整阴阳是中医防病养生的一个根本原则。以达到《素问。生气通天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素问’生气通天论》又说:“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包含着追求与自然统一,实现人与天道和谐的意义。《内经》极为强调“法于阴阳”的作用和意义,提出“四时阴阳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这种相对稳定的思想状态是一种不偏不倚,无太过无不及的适中状态,是人体元气运行的最理想环境,包含着“柔中”的原理、”同中”的气韵。都是《易传》“裒多益寡,称物平施”思想的具体应用和发展。

    知道了规律所在才知道正确的预防方法,《易经》也提出了“颐卦”。颐,养正也。《颐卦象》日:“由颐,厉吉。”意识是遵循了养生的正道,就会由危害转为吉利。颐卦是说颐养必须遵循正道顺应四时自然规律,天人合一的“柔顺”养生观,即“柔之道”,才能做到未病先防,使人达到颐护正气的目的,强调了《素问遗篇·刺法论》所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以及“避其毒气”的方法。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养性序》说:“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是其意也。”宋.唐慎微《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防患须在闲日,故日: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此圣人之预戒也。”等等,都是同样的道理。顺应自然,颐养正气,增强体质,避免致病因素的侵袭,目的防止疾病的发生,是其义也。

    3  已病防变
    《豫卦六五卦辞》日:“贞,疾,恒不死。”意识是说病久但可痊愈,未致死亡。说明得了病若加以重视和干预,采取积极的态度去面对,虽病不至于死。
    
   《既济卦辞》白:“象日:水在火上,既济。君子以思患而预防之。”意思是象辞说:水在火上,水火相交,所以卦名为既济。君子应该想到祸患的到来而考虑好如何预防它。薛立斋指出中风病的发病特点“病之生也,其机甚微,其变甚速。达士知机,思患而预防之,庶不至于膏育。”两者思想的相似之处似乎是一脉相承。

    《离卦初五卦辞》:“履错然,敬之,无咎。”说错误一开始,就要严肃认真,便没有灾祸。指出开始就警惕戒惧,防危杜渐。《古今医统》作者徐春甫对此指出:“谨厥始,防厥始,以治之,则成功多受害少也……间有几微隐晦之疾,必加意以防之,用药以治之.
    
    
    疾病早期,病人多无大不适,未见明显症状,每每多于疏忽,一旦病势爆发,将受害更多,所以很多医家都提出并强调早发现,早治疗。对此《素问‘八正神明论》明确提出:“上工救其萌芽”、“下工救其已成”。无论上工还是下工,都要以积极态度,及早发现,一旦发现,及早治疗才是其真正要做的。

    张仲景之:“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早医治之。”以及“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亦是对防已病之病观点的有力支持,也表明医家对防病的重视。

   《乾卦上九卦辞》的“亢龙有悔”,是说过甚就会导致灾祸。《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日:“郁极乃发,待时而作。”指郁气酝酿到一定程度就要发作。其实在其酝酿过程中,机体已经不断地受邪气的侵犯。而在面对《离卦九四卦辞》的“突如其来如,焚如,死如,弃如”这类突然爆发的情况时,要注意到其先兆,否则难以防范。提示要注意酝酿时期的未然,对事物未来发展趋势或结局的推测和判断,即使人还不能完全避免灾祸,还是可以积极进行防范而减轻损害的。

   《易经》于隐处、微处着眼,提醒或启发了后世医家,并以其为基座,给以添砖加瓦,为未病防治理论到临床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4  结 论
   《易经》是周文王被殷纣王囚禁于狱中而作,故文辞中多有危惧的意思,在卦爻辞中以“凶”、“险”的警词对人们提出警训,并以“宜”、“吉”、“不宜”等提明方向。危惧可以使其平安,平易可以使其倾覆。自始至终都保持危惧,其要旨就在于避免灾害,中医正是在这种哲学思想影响下逐渐形成疾病观、预防观。因此可视为后代中医未病理论的渊源。



作者: 《易经》对中医预防思想之影响的探讨 2006-9-18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