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医学论文中西医结合论文中医中药

翟双庆:论中医基础理论的内容范畴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摘要:中医基础理论到底应该包括哪些内容。近年来,这个问题一直受到中医基础理论研究者的关注,虽无人专门撰文探讨,但在论述中医基础理论相关问题的文章中,众多学者都或多或少地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一、有关中医基础理论内容范畴的争论从近十年来发表的相关文献可以看出,大多数学者都将“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基础......

点击显示 收起

  中医基础理论到底应该包括哪些内容?近年来,这个问题一直受到中医基础理论研究者的关注,虽无人专门撰文探讨,但在论述中医基础理论相关问题的文章中,众多学者都或多或少地表达了自己的看法。笔者就此问题进行专门探讨。

  一、有关中医基础理论内容范畴的争论

  从近十年来发表的相关文献可以看出,大多数学者都将“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基础理论均指一门科学或某一学科的根本原理和法则,以及系统的理性认识,包括学说和主张。基础理论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这一观念作为探讨中医基础理论内容范畴的基点,认为“中医基础理论,就是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律的统称”,部分学者还对其中所含“基本思维方法”这一部分进行了强调。然而,在关于究竟哪些内容属于中医“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律”等更深层次、更具体问题的探讨上,则出现了诸多分歧。这一点在《中医基础理论》教材内容的确定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总结众多学者的不同观点,大致可分为如下几种:

  (一)认为应包含中药。如贾得道所言,“中医基础理论可分为思想基础、生理学说、病理学说和药理学说4部分”。“思想基础”包括“气”、“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及“天人相应思想”4部分;“生理学说”包括“形体结构”、“生命物质”、“脏腑器官”及“阴阳五行与生理”4部分;“病理学说”包括“病因与发病”、“病机与病变”、“病传与预后”3部分;“药理学说”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引经”、“功能作用”4部分。张瑞祥也持相同观点:“中医药基础理论的范围很广泛,如以中医五运六气、阴阳五行、经络、脏府、气血津液、体质为中心的病因、生理、病理、诊法、辨证、治则、治法等基本理论;再如,以中药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配伍原理(君臣佐使,七情和合)、禁忌、资源保护、药材的真伪优劣、炮制为中心的药材学、炮制学、制剂学、中药化学、药效学、毒理学等等。”

  (二)认为应包含治则治法。如潘桂娟所言,中医基础理论“包括认识论和方法论两大部分”。“认识论部分”包括“以阴阳五行、人与天地相应、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等学说为代表的”“哲学思想”以及“以脏象学说、经络学说、气血津液精神学说、病因病机学说等为代表的”有关人体“生命活动”和“病理变化”的认识;“方法论部分”主要是指“以辨证论治、养生防病为核心的”“临床思维方法”、“遣方用药施术的法则”(治则治法)。

  (三)认为应包含五运六气。如雷顺群所言,“关于中医基础理论范围的界定存在三种不同的认识,一个是《内经》,一个是《中医基础理论》,一个是《中医诊断学》。……如果将这三种认识进行整合,中医基础理论的范围应包括七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中医阴阳五行学;第二,中医脏象经络学;第三,中医病因病机学;第四,中医基础诊法学;第五,中医证候辨证学;第六,中医治则治法学;第七,中医五运六气学。”王琦则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基础理论术语》所列内容,认为中医基础理论范畴包括“阴阳、五行、脏象、气血津液、经络、体质、病因病机、养生、五运六气等概念”。

  (四)认为应包含中医临床基础。如周安方所言,中医基础理论包括“中医基础学科的基础理论”(包括中医阴阳五行理论、中医脏象经络理论、中医病因病机理论、中医诊法理论、中医辨证理论、中医治则治法理论、中医养生防病理论、五运六气理论、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方法学等)以及“中医临床学科的基础理论”(包括内、外、妇、儿、五官、男科等中医临床学科的基础理论,如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理论、老年人的生理病理特点理论、男性的生理病理特点理论、女性的生理病理特点理论等)。

  (五)认为应包含中医相关学科的内容。如王新陆所言,“从广义的角度来看,中医基础理论应包括中医临床学科的基础理论、中医软科学的基础理论、中医基础学科的基础理论3大部分。中医临床学科的基础理论包括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等学科的基础理论。中医软科学的基础理论包括科研管理学、人才学、教育学、未来学等。中医基础学科的基础理论,主要包括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3个部分,是狭义的概念,即通常意义上的中医基础理论”。

  此外,贺晓慧等认为中医基础理论还应包含“医用天文历法、地理医学、生物医学、心理医学、时间医学、社会医学、体质医学和预测医学等内容”。

  二、中医基础理论的内容范畴

  由上文可以看出,有关中医基础理论内容范畴的问题尚存争议。然而,何者为是?下面是笔者的分析。

  “中医基础理论,就是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律的统称”这一观点是大多学者所认同的。笔者由此出发,展开探讨。笔者认为,其中的关键问题就是:①什么是中医学;②什么叫“基本”。

  (一)中医学的内容

  一种理论的产生,与现实需要是密不可分的,中医学同样如此。中医学是古人在解决有关健康的问题时所提出的理论。由此,应该说中医学要解决的问题以及要面对的现象就决定了中医学是什么。
  中医学要解决的问题有四:一是对人类自身的认识,包括其自身的起源、正常生理状态的标准、自身组织结构、生理功能单位及其相互间的关系等内容;二是未病先防,也就是有关保健预防的内容;三是已病治疗,也就是有关治疗疾病的内容;四是病后调理,也就是有关康复调整的内容。而这几个问题又都会涉及以下三方面内容:首先是“什么是正常状态”,其与疾病相对而言,涉及生理学,包含人体的生理功能单位及其相互间关系等内容。其次是“什么是疾病,疾病是如何发生的”,这涉及诊断学、病理学,包含病因、病机、发病、传变、病与证的概念及辨别等内容。最后是由此而产生的“疾病如何治疗、如何康复、如何预防”,这包括内、外、妇、儿、急、骨伤、心理等各学科知识以及贯穿于各科之中的针灸(含刺法灸法学、针灸治疗学等内容)、方药(含治则治法、组方理论(方剂学)、药物性味(中药学)以及中药炮制等内容)、其他疗法等有关治疗方法的知识。应该说,这四个问题、三个方面所涉及的所有概念、原理、规律,就构成了中医学本身。

  (二)中医基础理论的内容范畴

  中医基础理论,就是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律的统称。所谓“基本”,就是指根本的或普遍的。“概念”,指反映对象的特有属性的思维形式,概念都有内涵和外延。“原理”,通常指科学的某一领域或部门中具有普遍意义的基本原理,从原理出发可以推演出各种具体的定理、命题等,从而对进一步实践起指导作用。“规律”,亦称“法则”,指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具有普遍性、重复性等特点。以此来厘定上述中医学的内容,就会发现中医基础理论所包含的内容主要有这样几方面:①中医学对人类自身的认识。包括生命的起源、自然界与社会对人类的影响、人类自身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基本单位及其相互间的关系等,还包括个体的差异(体质)、人类健康的标准。②中医学对疾病的认识。包括病因、发病、病传、疾病的判定标准(整体上原则性的、不包括具体病变)。③中医学治病的原则与原理。包括治则治法,药物、针灸、推拿、精神等各种疗法治疗疾病的原则与原理。④中医学预防疾病、病后调理康复的原则与原理。⑤贯穿于以上诸项的中医学的思维模式,即指与现代科学不同的有自身特点的思维模式。

  (三)中医学基础

  所谓“中医学基础”,不同于“中医基础理论”。它实际上有两个含义。其一是指中医学产生的基础以及现代人学习中医学的基础,其中应该包括: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阴阳家、道家、意象思维等);②中医学的自然科学基础(天文、气象、地理等);③中医学的社会学基础(政治制度等);④中医学的语言文字文化基础。应该说以上这些都是现代人学习中医必不可少的基础知识,且有鉴于现代人在古代文化知识方面的薄弱,其内容也可以纳入到中医基础理论课程中去讲授(当然,最好是在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开课之前专开一门课去讲授)。需要明确的是,它们绝非中医基础理论所属,因为这些内容也是学习中国古代其他学科的基础。

  “中医学基础”的另一个含义是相对于临床实践而言的。其中,把不属于临床实践诊治、预防、康复操作部分的中医学内容,统归于“中医学基础”,即人们通常所称的“中医基础医学”,它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经典著作等,这实际上是多个学科的综合。

  综上,可以看出,中医学、中医学基础、中医基础理论,其内容范畴其实有很大的区别。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学科,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应该清晰自己的内容范畴,既不能将不属于自身学科的内容(中医学基础)纳入其中,使之显得繁杂无序,而不利于自身研究目标的确定与突破;也不能将属于自身学科的重要内容漏弃,使之缺乏系统完整性,而不利于自身学科的整体发展,更有“趋于末、丢弃本”之嫌,致使中医基础理论发展迟滞。

作者: 翟双庆:论中医基础理论的内容范畴 2006-9-1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