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医学论文中西医结合论文中医中药

朱红宏:细辛药用部位古今考

来源:《中国医药信息杂志》
摘要:(国家药典委员会,北京100061)细辛始载于东汉末年(公元25—200年)《神农本草经》,且列为上品.其所载之细辛,实际上系指华细辛“AsaramsieboldiiMiq”(植物名和药材名皆为细辛)。辽细辛之名见于《本草原始》,而最早使用该名的记载可推之《本草经集注》。”所云产于高丽之细辛,当指“AsarumheterotropoidesFr。Schmidt......

点击显示 收起

(国家药典委员会,北京100061)
    细辛始载于东汉末年(公元25—200年)《神农本草经》,且列为上品.其所载之细辛,实际上系指华细辛“Asaram sieboldii Miq”(植物名和药材名皆为细辛)。辽细辛之名见于《本草原始》,而最早使用该名的记载可推之《本草经集注》。陶弘景云:“今用东阳、临海者,形段乃好,而辛烈,不如华阴、高丽者。”所云产于高丽之细辛,当指“Asarum heterotropoidesFr。Schmidt var.mandshuricum(uaxim.)Kitag.”(植物名为辽细辛、药材名为细辛)而言.另有“Asarum siebolodiiMiq.f.seoulense(Nakai)C.Y.cheng et c.s.yang-Asiasarumheterotropoides Fr.  Schmidt var.  seoulense(Nakai)  Maekawa”,植物名为汉城细辛、药材名为细辛。这3个品种皆 由《中国药典》收载。笔者现将历史上细辛药用部位的源流作一探讨。
  1  古至近代关于细辛的药用部位
    考证有关文献资料,历代细辛的药用部位是根。魏晋时期《名医别录》曰:“细辛二月、八月采根,阴干。”南朝刘宋雷教《雷公炮炙论》曰:“凡使,一一拣去双叶,服之害人,须去头土。”梁代陶弘景《本草经集注》曰:“用之去其头节。”宋代苏颂《本草图经》曰:“其根细而味极辛,故名之曰细辛。二月、八月采根,阴干。”宋代寇宗奭《本草衍义》曰:“细辛用根。”元代王好古《汤液本草》曰:“去芦头并叶。”明代陈嘉谟《本草蒙筌》曰:“其根甚细,其味甚辛,药中惟采根煎,固因名曰细辛也。”缪希雍《炮炙大法》曰:“拣去双叶。”明代倪朱谟炙本草汇言》曰:“拣去双叶,去头。”清代闵钺《本草详节》中曰:“细辛。凡使,拣去双叶,水洗,去土及芦头、节用。”清代严洁、施雯、洪炜全合著《得配本草》曰:“拣去双叶者。”清代黄宫绣《本草求真》曰:“去双叶者用,双叶服之害人。”清代林玉友《本草辑要》曰:“拣去双叶者用。”清代凌奂《本草害利》曰:“二、八月采根纯阳,切去头子。”清代杨时泰《本草述钩玄》曰:“双叶者服之害人,须拣去。”清代张秉成《本草便读》曰:“细辛,其根极细,其味极辛,故名。细辛用根,细辛香。”可见,古至近代对细辛的药用部位取之于根。
2  现代关于细辛的药用部位
    根据楼之岑教授以前的调查,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仍仅用其根,只是为便于鉴别,在收购细辛时要求送带根全草,经鉴定后,除去地上部分取根入药。后来,由于细辛资源渐少,人们便逐渐将地上部分也一起作细辛入药。以后陆续出版的中药有关论著中,细辛的入药部位才演变为带根全草。如《全国中草药汇编》记载:“辽细辛(北细辛)或细辛的带根全草。”《中药大辞典》记载:“辽细辛(北细辛)或华细辛的带根全草。”《中药大全》记载:“辽细辛(北细辛)或华细辛的带根全草.”<中华本草》记载:“辽细辛、细辛及汉城细辛带根全草。”《中国药典》1963年版规定辽细辛、华细辛为带根全草。后来,可能是出于“全草”本应包含“根”的考虑,因此,又由“带根全草”演变为“全草”。如《生药学》记载:“北细辛及华细辛的干燥全草.”《中国药典》1977年版、1985年版、1990年版、1995年版和2000年版皆规定辽细辛、华细辛的药用部位为干燥全草等。从时间上看,《中国药典》1977年版可能是最先出现“全草”的记载,《生药学》很可能是引用了《中国药典》1977年版,而且出现“全草”记载的只有《中国药典》和《生药学》。
3  正本清源,正细辛药用部位为“根”、拓展之“根茎”
    2000年以后,受“马兜铃肾病”事件的影响,各地纷纷对马兜铃科植物进行研究,包括对200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所收载的马兜铃科细辛所属的3个细辛品种的研究。根据有关资料报道,细辛药材中马兜铃酸A含量甚微,约为十万分之一,为防己、马兜铃、关木通等药材中马兜铃A的l%左右.但鲁氏对细辛中马兜铃酸的检测结果表明,细辛全草不含“马兜铃酸”,并得出了“初步认为仅限于马兜铃属植物含有马兜铃酸类成分”的结论。这表明学术界对“全草”的认识还不一致。而古时称“去芦头”、“去头节”、“去头”、“去土及芦头、节用”、“切去头子”等,指的就是去除根头、根茎、残茎、叶基等部位,说明古代只用根。因此,笔者认为,为了临床用药安全,理应将“全草”正之为“根”。
    多年来有关细辛的药用部位等问题倍受众多药学研究者的关注,并作了大量的研究。如蔡氏等在1997年用气相色谱一质谱一计算机联用技术,测定了北细辛根及根茎在不同生长年限、不同采集时间及不同样品中挥发油的总含量.其得出的结论为:4年生长以上的北细辛根及根茎可作药用;最佳采收期为4--5月和9月,该季节其所含主要成分甲基丁香油酚、黄樟醚、3,5一二甲氧基甲苯等最高。另外,夏氏在2005年对北细辛不同药用部位的质量进行了分析,测定的结果表明:根及根茎中含挥发油最高,为全草的1.79倍,而地上部分挥发油含量较低,为全草的O。25倍。这些研究结果皆表明,细辛之“根茎”是可用部位。因此,《中国药典》继承古代传统中药材的药用原则,再依据近些年大量的科学研究结果,于2005年版将细辛的药用部位由“全草”正之为“根”和“根茎”而收载。

作者: 朱红宏 2006-9-1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