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医学论文中西医结合论文中医中药

贾春华 王永炎 :“方证论治系统”中的证候与方剂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摘要:“方证论治系统”中的两大要素是证候与方剂,笔者分别从意义与指称的角度来认识和寻求二者的相应。“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是从外延定义证候的典范,即依据所出现的“症状体征序列”来定义。而“太阳中风证是指风寒外袭,营卫失调的病证”,则从内涵的角度定义“太阳中风证”。“太阳病,发热,......

点击显示 收起

 “方证论治系统”中的两大要素是证候与方剂,笔者分别从意义与指称的角度来认识和寻求二者的相应。
  从意义与指称的角度看证候
  证候至少存在着两种以上的定义方法。其一,从外延定义证候;其二,从内涵定义证候。“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是从外延定义证候的典范,即依据所出现的“症状体征序列”来定义。而“太阳中风证是指风寒外袭,营卫失调的病证”,则从内涵的角度定义“太阳中风证”。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是将“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称为“中风”,发生学上的意义是“风寒外袭,营卫失调”。涉及“指称”与“意义”的关系。如果从指称与意义分别探寻其“后承”——方药,则可做这样的表述:即我们能否知道“症状体征序列”的全部意义。从“专名”与“摹状词”的角度看“太阳中风”、“太阳伤寒”则属专名,而“风寒外袭,营卫失调”的病证、“风寒外袭,营阴郁滞”的病证,则属摹状词。
  证候的识别有两种方法,其一是从症状体征上辨识;其二是从病机上来辨识。所谓依据症状体征来辨识,即通过比较临床表现出证候特征与方主治证的相同程度。这种方法不必拘于症状表现的完全相同,但求其主症的一致即可。所谓依据病机来辨识,是指通过对临床证候的分析,辨明其证候的病机所在,从而选择针对该证病机的方剂。这种方法常应用于主症并非显著,但病机相同或相近。病机的相同,并不代表主症一定相同,如同属血虚,即可表现为头晕耳鸣,亦可出现失眠健忘,可以爪甲无华,又可唇舌淡白。如果从逻辑学的角度来看,这两种辨识证候的方法,一是依据证候的外延;一是依据证候的内涵来确定的。中医界公认:证候是人体生理病理的整体反映状态,既然证候是状态,那么我们可以将证候视为一个集合,即由症状与体征序列构成的集合。我们既可看集合中的元素,也可以分析集合的性质,即通过分辨集合中的元素或分析集合的性质来判断它与另一个集合的相同或相似。但需要谨记的是这两种方法并非完全相同,所得到的结果也不会完全一致。
  从意义与指称的角度看方剂
  1.从“实体—属性”的理论看,桂枝汤方由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组成,我们可以将其作为一个实体。桂枝汤具有发汗解肌、调和营卫之功用是桂枝汤的一个属性。同理,桂枝汤可以治疗太阳中风证同样也是桂枝汤的一个属性。我们选择《伤寒论》原文“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来建立桂枝汤实体与桂枝汤属性之间的关系。“桂枝汤主之”的意义是“用桂枝汤来治疗它。”这里的“它”指“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我们将其转换为“桂枝汤是用于治疗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的。”并将其简化为“桂枝汤是用于治疗太阳中风的(方剂)”这一判断句,桂枝汤是这一语句的主词,“用于治疗太阳中风证的”为谓词。这是一形式为“S是P”的命题。这里主词S代表实体,谓词P则代表实体所具有的某种性质或状态,系词“是”则表示谓词所代表的性质或状态“内在于”主词所代表的实体之中。根据这种解释,命题“S是P”的意义是下列命题的合取:存在个体x,词项S指称或代表x;存在着性质或状态f,词项P意谓f;f属于x。用这种观点去解释“桂枝汤是用于治疗太阳中风的(方剂)。”比较符合我们日常语言的直观。在此需引起注意的是,P只是代表实体S的某种性质而不是全部性质。
  2.从“专名—摹状词”的角度看,桂枝汤是一个专名,用它来指称那首由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组成的方剂。对于专名有无涵义虽然存在着不同的声音,但笔者认为:任何名称都是有涵义和所指的。像“那首治疗太阳中风的方剂”、“那首具有发汗解肌、调和营卫之功用的方剂”则属于摹状词。由此,桂枝汤这一实体与桂枝汤的功效又具有了专名与摹状词相类的关系。我们知道“名称的涵义是由一个永远开放的摹状词集合构成的,这些摹状词摹写了名称所指对象的一些区别性特征。”桂枝汤的涵义或者说功用,是在长期的临床医疗实践中获得的;在桂枝汤诸多的功用之中,有些功用要比另一些功用更重要一些。相对于“桂枝汤是用于治疗太阳中风的方剂”、“桂枝汤是可以治疗自汗出的方剂”、“桂枝汤是可以治疗身疼痛的方剂”、“桂枝汤是可以治疗荨麻疹的”、“桂枝汤是可以调节肠胃机能的”等,则显得不那么重要。专名与摹状词具有不同作用,如果将专名和摹状词的逻辑作用视为相同,则将导致推理过程中同一替换原则的失效。如“成无己想知道桂枝汤是不是具有发汗解肌、调和营卫功用的方剂;事实上桂枝汤就是具有发汗解肌、调和营卫功用的方剂。”根据同一置换原则,我们将前一句的“桂枝汤”置换成“具有发汗解肌、调和营卫功用的方剂”,于是得“成无己想知道具有发汗解肌、调和营卫功用的方剂是不是具有发汗解肌、调和营卫功用的方剂。”具有发汗解肌、调和营卫功用的方剂当然是具有发汗解肌、调和营卫功用的方剂,它是同一律,这显然不是成无己想知道的。这里当然不是在玩弄文字游戏,正是因为不清楚专名、摹状词逻辑作用的差异,才会造成中医理论概念的混淆,最为典型者即对“方证”与“脏腑证候”认识的不清。

作者: 贾春华 王永炎 2006-9-1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