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医学论文中西医结合论文中医中药

康亚国 许光辉:疑难病辨治方法探析

来源:《现代中医药》
摘要:2.乾县中医医院,陕西乾县7l2000)疑难病包括两个方面涵义,“疑”指诊断辨证较难确定,疑惑不清。提高疑难病的诊治水平,更好地为患者服务,是医务工作者始终不渝的追求。1总结得失法在治疗累经易医而疗效不佳的疑难病患者时,应该运用系统思维的方法,全面系统地诊查和辨治。以上诸论,指出调血、祛瘀是治疗久病怪病的......

点击显示 收起

(1.陕西中医学院,陕西咸阳712046;2.乾县中医医院,陕西乾县7l2000)
    疑难病包括两个方面涵义,“疑”指诊断辨证较难确定,疑惑不清;“难”指治疗难度大,一般或常规治疗效果不显或无效,医者常感束手无策,给患者带来长期痛苦。提高疑难病的诊治水平,更好地为患者服务,是医务工作者始终不渝的追求。
1  总结得失法
    在治疗累经易医而疗效不佳的疑难病患者时,应该运用系统思维的方法,全面系统地诊查和辨治。一审四诊,察其内容是否完备、真实、可靠,有无错漏之处;二审病证,察其寒热虚实和兼夹并发等;三审辨证情况,察病因是否追溯可靠无误,病位判断是否准确全面,病机分析是否中肯,涵盖全面或主要方面;四审立法是否妥当;五审遣方用药,察其是否符合立法原则,组方是否恰当,配伍是否精确,调配是否错漏;六审药物剂量、比例、用量、炮制是否符合要求;七审剂型和服法,是否符合病情,有利药效发挥;八审疗程,察其是否因病而异,疗程不够,生效期未到;九审生活起居,察其饮食宜忌、动静将息,是否配合治疗;十审情志,察其七情是否太过、不及,或又成病因引发疾病。只有详审细察,系统思考,总结得失,方能探幽寻秘,有的放矢,取得良效。
2怪病治痰法
    中医有“怪病责之于痰”、“百病皆因痰作祟”、“诸药不效即为痰”之说,历代医家对因痰致病认识颇多。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中认为“痰之为物,流动不测,故其为病,上至巅顶,下至涌泉,随气升降,周身内外兼到,五脏六腑俱有”。凡痰之为疾,常有阻滞气机、阻涩经络、阻闭孔窍、凝聚局部、弥散全身等方面症状。病久不愈者,应从治痰思路考虑。然善治痰者,当治其所以生痰之源,故有“见痰休治痰”之论。《丹溪心法》倡导“善治痰者,不治痰而先治气”,意即治痰当先予调理气机。且脾在诸脏腑中居中央而灌四旁,为一身气机升降之枢纽,气血化生之源泉,在生痰过程中具重要意义,“脾为生痰之源”一说,对于痰证治本之法具有普遍指导价值。
    一般认为,机体的非炎症性、退行性或增生性病变、肿瘤、血胆固醇增高和动脉粥样硬化等多属于痰病范畴,治疗离不开治痰大法。近年来,中医痰证研究取得了积极进展,在痰证与血液流变学、血脂、氧自由基、糖代谢、能量代谢、免疫功能、植物神经系统、黏附分子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可资临床借鉴和应用川。
3活血化瘀法
    李梃认为“血为百病之胎”,《普济方》指出:“人之一身,不离乎气血,凡病经多日,治疗不愈,须当为之调血”;《血证论》则强调“一切不治之证,总由不善祛瘀之故”。以上诸论,指出调血、祛瘀是治疗久病怪病的一种重要方法。
    近年来,活血化瘀治疗疑难病的临床应用和实验研究是一个十分活跃的学术领域,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研究证明,活血化瘀药能改善微循环障碍,使微循环血流速度加快,降低血粘度,促使毛细血管网开放增加,对体内不同部位(心脑肾等)和不同类型(小动脉、小静脉、微动脉、微静脉毛细血管)的血管均有扩张作用,从而增加局部血流量;对于已经形成的血栓,活血化瘀药物则是通过抑制血小板功能,抗凝血作用,增加纤维蛋白溶解活性,改善血液流变性,降低血粘度等环节达到治疗的效果。
4培护正气法
    《慎斋遗书》认为:“诸病不愈,必寻到脾胃。”吴昆说:“治杂病者,宜以脾胃为主”。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故历代医家对许多病证,多从脾胃立法,如“补土生金”、“见肝之病,当先实脾”、“治痿独取阳明”、“治痰不治脾胃,非其治也”等,足见调理脾胃在疑难病治疗中的实际意义。久病中虚,运化无力,故调理脾胃之剂,药量宜轻,宁可再剂,不可重剂,重则欲速而不达。饮食的选择对于疑难病亦很重要。叶天士有“食物自适者,即胃喜为补”的观点。“胃喜为补”的观点在慢性疑难病调治过程中对饮食的选择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5  久治不愈思其反
    某些疾病,其外在表现往往与其内在本质相悖,如病本阴盛而外露热象、病本热极而反见肢厥,大实有羸状,至虚有盛候。每览前贤医案医论,诊治疑难危笃大病,多能独具慧眼,于众说纷坛中认定一二相反症候为本质,施以常人乍舌之法而收奇效,令人折服。蒲辅周名老中医曾治一脑炎患者,高热昏迷,属温病范畴,用安宫牛黄丸、至宝丹等,热退而昏迷加重,北京诸名医坚持继用上述大凉之药,惟蒲老一人要停用凉药,建议用附子汤求治,患者很快苏醒。诸医问其故,蒲老答曰:“此病人素体阳虚,平素有吃附子、羊肉的习惯。今虽患温病,但过用寒凉,在高热退后肢冷、脉沉,舌已无红绛,病邪已出营血,阳虚又现,所以非附子不能救其逆而回其阳也。”掌握这一思维方法和技巧,于临证大有裨益。
6守方缓图法
    一般认为,治急性病要有胆有识,治慢性病要有方有守。临床上疑难病多是慢性病,治疗过程中必须遵循“有方有守’的原则。岳美中名老中医认为,慢性病的形成,往往是由不显露的量变而达到质变,其消失也需要经过量变方能达到质变。对慢性病有方有守,能起到辅助机体慢慢产生抵抗力以战胜疾病的作用。岳氏治疗一例慢性肾炎用防己黄芪汤持续服200多剂而愈;又治三例小儿慢性肾炎俱用玉米须一味,日用干者60g,连服6个月而愈。不能守方的原因,或因为患者求愈心切,不能很好地与医生配合,或因为医生对病情认识不足,心中无数,见数剂不效,亦自盲目改弦易辙。对前者要做好思想工作,使之能很好地配合医生,对后者要求医生要掌握疾病的发展规律,做到心中有数,守之有法。
7双向调节法
    疑难病的病情复杂,大都邪正相争、虚实并见、寒热错杂、升降失常。治疗时选用相反相成药物,如升降共施、收散合用、寒热并调、攻补兼施,双向调节,常有奇效。肾虚肠燥便秘所用济川煎中升麻配牛膝,一升一降,使清升浊降,相反相成,示人大法。如“治远年咳嗽如神”的润肺除嗽饮,既有辛散宣肺之杏仁、麻黄、桔梗、薄荷,又配以敛肺降气的五味子、乌梅、桑白皮、罂粟壳,一散一收,宣发敛降并施,散邪敛阴润肺。疑难病中寒热错杂临床常见,要寒热并用,如慢性顽痹之寒热并见者,用桂枝芍药知母汤中桂枝、附子配知母,久治不愈之胃脘痛错杂用半夏泻心汤中干姜与黄芩、黄连相伍等。
8  单方验方医治法
    古人有“气死名医海上方”之谓,又有人认为“单方气死名医”。一般说来,单方验方要取得人们的认可,都经过漫长的筛选、实践和肯定疗效的过程,这类方药大都具有廉、便、验的特点。历代名医对民间采风的效验单方历来重视,或单用或人配方中合用,常能取得意外效果。如岳美中老中医治疗鹤膝风、膝关节红肿疼痛,步履艰难,投《验方新编》四神煎恒效,药用生黄芪240g,川牛膝90g,远志肉90g,石斛120g,先煎四味,用水1500真d,煎取300m1,再人金银花30g,煎至150ml顿服,多获良效。并告诫后学“为医者欲使医业精进,还需在专病专方上认真下功夫”。
9  外治法
    外治法是中医治疗疾病颇具特色的重要方法之一。近年来被广泛用于临床各科,并发展了应用范围。如颜德馨教授在治疗血液病中应用外治法,多受其益,用消痞粉(水红花子、皮硝各30g,三棱、王不留行、白芥子、生川草乌各15g,生白附子、元胡各9g,共研细末,以醋蜜调匀,加麝香1 g,梅片3g)外敷脾区,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对改善血象、缩小脾脏有一定效果;白血病后期,由于白细胞广泛浸润,引起患者四肢肌肤肿胀,灼热作痛,用雄黄料调凡士林调敷患处,一日一换,有一定疗效。
    外治法具有丰富的内容,应用时可根据病情,结合穴位敷贴、按摩推拿、浴疗、腊疗等外治法应用特点及治疗范围,取其所长,选择应用。
10心理治疗法
    在临床工作中,常见一部分患者以各种疼痛、胃肠功能紊乱、心脏病发作、躯体形态或结构发生改变等主诉就诊。虽然有严重的症状,但无阳性体征、无实验室阳性发现、无器质性损害证据,与神经解剖部位不相平行,无法用病理生理机制来解释。患者持续多年的躯体症状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
所有心理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情绪基础上进行的。研究表明,社会心理刺激引起的不良情绪反应对机体健康的影响,是通过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的相互影响为中介环节的。冠心病高血压、支气管哮喘、溃疡病、恶性肿瘤等是最常见的心身疾病。因此,针对病因,辅以心理治疗,对一些疑难病治疗大有裨益。

作者: 康亚国 许光辉 2006-9-28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