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医学论文中西医结合论文中医中药

王新陆:化浊法在皮肤病中的运用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摘要:血浊作为一种全新的中医病理学概念,是血的运行与功能异常的高度概括,与现代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预后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皮肤科疾病也不例外。皮肤病病因病机虽然复杂,但归纳起来不外乎内因、外因两类。这些病因均可导致血浊的产生,血浊既成,又作为病理基础进一步导致气血不和、脏腑失调、邪毒结聚而生风、生湿、化......

点击显示 收起

山东中医药大学
  血浊是指血液受各种因素影响,失却其清纯状态,或丧失其循行规律,影响其生理功能,因而扰乱脏腑气机的病理现象。换言之,血液流变学异常、血液中滞留有害代谢产物以及循行障碍等等皆可称之为血浊。血浊作为一种全新的中医病理学概念,是血的运行与功能异常的高度概括,与现代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预后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皮肤科疾病也不例外。
  皮肤病病因病机虽然复杂,但归纳起来不外乎内因、外因两类。外因主要是风、湿、热、虫、毒,内因主要是七情内伤、饮食劳倦和肝肾阴虚。这些病因均可导致血浊的产生,血浊既成,又作为病理基础进一步导致气血不和、脏腑失调、邪毒结聚而生风、生湿、化燥、致虚、致瘀、化热、伤阴等,对皮肤病的发生、发展、预后产生重要影响。血浊不仅是皮肤病的重要病理基础,形成之后又能作为继发性致病因素,加重皮肤病的病理变化,因此说血浊是皮肤病的病理枢纽。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血浊在皮肤科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预后中具有重要地位,因此,化浊法在皮肤科疾病的治疗中就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笔者自拟化浊宁肤汤作为基本方,对皮肤科疾病进行治疗,收效颇佳,介绍如下。
  化浊宁肤汤的组成及分析
  化浊宁肤汤由薏苡仁15g,荷叶10g,白花蛇舌草15g,浮萍6g,白鲜皮15g,白茅根15g,地肤子10g,赤芍10g,露蜂房10g组成。方中薏苡仁味甘淡,性凉,归脾、胃、肺经,性缓渗泄,补而不滞,有健脾渗湿化浊之效,广泛用于扁平疣、传染性软疣、丘疹性荨麻疹等皮肤病的治疗。荷叶味苦涩,性平,归心、肝、脾经,清香升散,利湿,健脾升阳,散瘀化浊,文献记载可用于治疗赤游火丹、黄水疮、脚膝生疮、癣疥、白秃疮等皮肤病。白花蛇舌草味微苦、甘,性寒,归胃、大肠、小肠经,清热解毒,利湿化浊,可用于多种痈肿疮毒的治疗。浮萍味辛,性寒。归肺、膀胱经,轻清宣散,可升可降,疏风散热化浊,在皮肤科多用于风疹瘙痒、白癜风、丹毒、癣、疥、癞等病证。白鲜皮味苦、微辛,性寒。归脾、胃、肺经,气膻行散,可内可外,祛风燥湿,清热化浊,在皮肤科主治皮肤瘙痒、风疹、湿疹、疥癣、热疮等病证。白茅根味甘,性寒,归心、肺、胃、膀胱经,性缓入血,降而有升,凉血清热化浊,在皮肤科常用于紫癜等病证的治疗。地肤子味苦,性寒,归肾、膀胱经,体轻质润,可散可降,清热利湿,祛风化浊,主治风疹、湿疹、皮肤瘙痒、疮毒等皮肤科病证。赤芍酸、苦,微寒,归肝、心、脾经,入血分,敛降而微散,治一切疔疮痈疽、皮风、紫白癜风、湿脚气、小儿奶疥癣癞等皮肤科病证。露蜂房味微甘、微咸,性平,归肝、胃经,体轻窜散,可内可外,主治痈疽疔疮、风癞、顽癣、风疹瘙痒等皮肤科病证。诸药合用,有疏风祛湿、清热解毒、祛瘀化浊的功效,可作为基本方用于皮肤病的治疗。
  典型病例
  口腔内扁平苔癣
  张某,男,40岁。2002年6月初诊。患者2年前发现舌面有几个散在扁平丘疹,白色,疼痛,经中西医治疗未见好转,并逐渐融合成片,年前牙龈上亦见此疹,痛苦非常,曾在上海某医院诊为“口腔扁平苔癣”,并予西药治疗,亦无好转。就诊时可见舌面数处有2mm×5mm大小乳白色扁平丘疹,口腔黏膜、牙龈上均有大小不等的扁平丘疹。脉滑数,舌质红绛,舌苔剥脱,有丘疹处无苔。中医辨证属血浊、阴虚、湿困。予以化浊宁肤汤加山萸肉15g,石斛15g,生地10g,赤小豆30g,5剂水煎服。二诊时患者舌质红绛明显减轻,上方去山萸肉、生地,加赤芍15g,乌梢蛇10g,蝉蜕10g,5剂水煎服。三诊:去乌梢蛇,加金银花炭30g,5剂水煎服。经治疗口腔内丘疹基本消失,随访半年无复发。
  按:口腔扁平苔癣是发生在皮肤和黏膜的一种慢性炎症病变。它可以单独发生在口腔黏膜,也可与皮肤病损、指甲病损、外生殖器损同时发生。其发病原因不明,可能与精神障碍、病毒感染或自身免疫有关。珠光白色条纹是扁平苔癣口腔损害的主要特征。扁平苔癣的治疗尚无满意的疗法。西医多使用抗生素、维生素、免疫制剂、激素等治疗,严重的还采用手术切除,但效果并不理想。扁平苔癣大致与中医口蕈、口癣、口破、口疳等相似,多由血浊湿毒导致气血失和,湿热循经上逆,熏蒸于口,或肝郁血虚,化火上炎而致。本例患者证属血浊、阴虚、湿困,故予化浊宁肤汤化裁治疗取得满意效果。
  丹毒
  梁某,男,59岁,2001年10月初诊。黄某,女,39岁,06年7月初诊。两例患者均表现为下肢大片鲜红斑,边界清楚,略高于皮肤,摸之灼手,触痛明显。兼有纳呆、便秘溲赤。苔薄黄,脉滑数。中医辨证属热毒血浊,予以化浊宁肤汤加野菊花15g,萆薢10g,黄柏10g,忍冬藤15g,土茯苓15g。男性患者外用新鲜野菊花的茎、叶、花煮水外洗,不拘次数;女性患者捣碎成药饼外敷。两患者均获全效。
  按:丹毒是由B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皮肤表浅蜂窝织炎,但也可以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中医称为“流火”。临床以突发片状红斑、鲜红灼痛为主症,并伴有恶寒、高热等。因其病损部位色赤如丹,故名丹毒。本病多为血浊热毒而致,故用化浊宁肤汤治疗,并酌加清热解毒之品而收功。(未完待续)  

作者: 王新陆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