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医学论文中西医结合论文中医中药

吴丽红:情志致病论

来源:亚太传统医药
摘要:情志致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等7种情志变化达到一定强度,或持续很长时间,超过了人体本身的正常生理承受范围,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导致疾病。它是中医病因学中内伤致病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医学理论认为,情志因素对疾病的发生起很重要的作用。1古代典籍中关于情志致病的记载有关情志致病的......

点击显示 收起

  情志致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等7种情志变化达到一定强度,或持续很长时间,超过了人体本身的正常生理承受范围,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导致疾病。它是中医病因学中内伤致病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医学理论认为,情志因素对疾病的发生起很重要的作用。

  1  古代典籍中关于情志致病的记载

  有关情志致病的记载源于《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言“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还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后代医家对情志致病有不同的阐述。如李东垣说:“因喜怒忧恐,损耗元气,资助心火,火与元气不两立,火胜乘其土位,此所以病也。”陈无择在《三因及一病症方论》中说:“七情人之常性,动之则先自脏腑郁发,外形与肢体。”《景岳全书·不寐》中“劳倦思虑太过者,必致血液耗亡,神魂无主,所以不眠。”《临证指南医案·癫痫》言“狂由大惊大恐,病在肝胆胃经,三阳并而上升,故火炽而痰涌,心窍为之闭塞,癫由积忧积郁,病在心脾胞络。”

  2情志致病的病机及常见病症

  情志活动与内脏有密切关系,七情致病主要表现在阴阳气血的变化,并能直接伤及五脏,不同的情志变化可以对各脏有不同的影响。过喜则心神涣散而不藏,出现心神不安、语无伦次、举止失常,甚至狂乱等症;暴怒伤肝,肝气逆,肝阳升发太过,出现头晕、胀痛、呕吐或突发昏迷;长期忧郁恼怒,使肝气郁结,出现胸闷、太息、胁痛、妇女乳房胀痛、痛经月经不调;过忧则伤肺,肺气郁而不行,闷闷不乐,久之伤脾,出现神疲乏力、食欲不振;过悲则伤肺,肺主气,肺伤则气消,可以出现面色惨淡、神气不足、意志消沉;过恐则伤肾,使肾气不固,气泄于下,出现二便失禁,遗精等症;过惊则气乱,神气被扰,心无所倚,神无所归,情绪不宁,甚至错乱。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有机体,脏腑之间相互影响,同一情志变化可以影响不同脏腑气机,不同情志也常同时存在致病。如暴怒伤肝,肝气横逆乘脾胃,可以出现呕吐、胃痛、腹痛、泄泻。悲和忧,日久可以伤脾耗神,并可以与思同时致病,而思则近似于抑郁情绪,抑郁这种消极情绪是临床最常见的致病心理因素之一,抑郁情绪的持续可以造成心神平衡机制的紊乱而诱发各种躯体症状及多种心神疾病。

  3情志致病的特点

  七情是人体正常思维活动所表现的精神状态,情志刺激只有达到一定强度或持续很长时间才可致病。喜怒哀乐是人之常情,喜有利于健康,怒只要是一时性,也不会影响健康。

  情志致病与年龄、性别有关。同一事物,由于人的年龄、性别不同,生活经历、思维方式不同,对该事物引起情志刺激的承受力也不同。女性情感脆弱、细腻,易忧郁、悲伤、思虑;男性感情粗犷,性格豪放、刚直,多大怒大喜;婴幼儿多惊恐;青壮年易怒、狂喜;老年人易忧郁、思虑、孤独。情志一般是作为诱因导致疾病的发生与加重。如高血压患者,平时血压平稳,若遇事生气恼怒,则血压迅速升高,发生眩晕,甚至昏倒,诱发脑卒中。冠心病患者,也可因情志变化诱发心绞痛发作。

  4情志因素在现代医学中的作用

  在医学科学发达的今天,对情志致病也十分重视。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增加,假如情致异常变化——暴怒、忧郁、烦躁、精神过度紧张等,与自然环境不相适应,就会使生理机能发生紊乱,从而引起疾病。如长期精神紧张、焦虑或情绪波动的人易患消化性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的愈合在受到精神刺激时,溃疡容易复发或发生并发症。过度紧张、恐惧、忧虑可导致中枢神经与丘脑之间功能失调,并通过丘脑下部一垂体一卵巢轴使排卵功能障碍,影响卵泡功能成熟,导致闭经。高血压病、脑卒中、冠心病、糖尿病、恶性肿瘤等疾病的发生均与情志因素有关。

  综上所述,情志刺激是导致疾病的重要因素。医生在对患者进行药物、手术、理疗、放疗的同时,结合心理治疗,使患者保持乐观的情绪,积极的生活态度,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这样才有利于恢复健康。另外,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面临的学习、工作、生活压力越来越大,由此导致的心身疾病也逐渐增多。所以我们应该调摄精神,增强正气,从而预防疾病。正如《内经》中说的“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作者: 2010-1-1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