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医学论文中西医结合论文中医中药

内外合治慢性溃疡性结肠炎48例临床观察

来源:中医药导报杂志
摘要:近几年笔者采用中药汤剂内服结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48例,取得了较好疗效。并与用常规西药治疗的46例作对比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自2003年3月至2008年4月在我院门诊共观察本病94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8例中,男28例,女20例。...

点击显示 收起

  近几年笔者采用中药汤剂内服结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48例,取得了较好疗效。并与用常规西药治疗的46例作对比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自2003年3月至2008年4月在我院门诊共观察本病94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8例中,男28例,女20例;年龄最小者21岁,最大者56岁,平均(44±6.5)岁;病程最短者6个月,最长者11年,平均(5±1.5)年。对照组46例中,男27例,女19例;年龄最小者20岁,最大者55岁,平均(45±5.6)岁;病程最短者6.5个月,最长者12年,平均(5.2±1.3)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参照《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疗效标准》拟定。临床表现:有持续性或反复发作黏液血便,腹痛,肠鸣,里急后重。结肠镜检查所见:黏膜有多发性浅溃疡,伴充血水肿;或黏膜粗糙,呈颗粒状,黏膜血管模糊,脆易出血,或附有脓性分泌物;或可见假性息肉,结肠袋往往变钝或消失。并排除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肠结核、慢性血吸虫病等疾病。1.3排除标准(1)有严重的并发症,如局部狭窄、肠梗阻、肠穿孔、直肠息肉、中毒性结肠扩张、结肠癌、直肠癌及肛门疾病患者;(2)妊娠或正准备妊娠的妇女,哺乳期妇女;(3)过敏体质及对多种药物过敏者;(4)合并肝、肾、造血系统、内分泌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及精神病患者。

  2治疗方法   

  2.1治疗组 (1)内服中药,方药组成:败酱粤30 g,白头翁、白芍、党参、马齿苋、生蒲黄(布包)各15 g,黄芪20 g,白术、茯苓各12 g,黄连5 g,木香、地榆、槐花、白及各10 g,甘草6 g。临症加减:形寒、腹冷者加附子10 g;肠鸣、腹胀甚者加枳壳、厚朴各10 g;肝气郁结者加柴胡、郁金各10 g;里急后重明显者加槟榔10g;湿热重者去黄芪、党参,加蒲公英15 g,苦参10g。 l剂/d,水煎2次,将两次药液混匀,分2次口服。(2)中药保留灌肠,方药组成:生蒲黄(布包)、白及、苦参各20 g,地榆、蒲公英、败酱草各15 g,黄连10 g,马齿苋20 g。将上药水煎,头煎取汁200 mL,2煎取汁100 mL,两次药液混合过滤,每次取汁150 mL,便后作保留灌肠。1次/d,每次保留1-1.5 h。

  2.2对照组 口服柳氮磺胺吡啶(SASP),发作期服1.5g/次,4次/d;缓解期服l g/次,2次/d。重者加强的松10 g/次,3次/d。

  两组均以20 d为1个疗程,隔5 d再进行下1个疗程,观察3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3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拟定:显效:临床症状消失,结肠镜检查结肠黏膜正常,停药或仅用维持量药物,观察6个月无复发;有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结肠镜复查黏膜轻度炎症反应及部分假息肉形成;无效:临床症状、内镜及病理检查无改善。3.2治疗结果两组显效率及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见表1)

             l  两组疗效比较[()]

  组别       n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治疗组     48     25(52.1)      19(39.6)      4(8.3)        91.7

  对照组     46     16(34.8)      17(37.0)     13(28.2)       71.8

  注:组间比较,经Ridit分析,u=2.13, P<0.05。

  4讨  论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又称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现代医学认为,本病与自身免疫、感染、过敏等原因有关。治疗药物大致分为抑制炎症反应药物,如柳氮磺胺吡啶,以及调节免疫反应药物,如硫唑嘌呤。但这些治疗仅能缓解病情,尚不能使疾病痊愈。

  本病属祖国医学“泄泻”、“下痢”、“便血”、“肠风”等范畴,以脾胃虚弱为本,湿热蕴滞为标,气滞血瘀贯穿于本病的全过程。故治以清肠解毒、行气止痛、活血化瘀、祛腐生肌。采用内服汤药与外用保留灌肠结合的治疗方法。内服方药中,以败酱草、白头翁、马齿苋清肠解毒,黄连清热止痢,地榆、槐花治肠风下血,白及祛腐生肌,黄芪、党参、白术、茯苓益气健脾,木香行气止痛,白芍、甘草缓急止痛,生蒲黄活血祛瘀,诸药合用,共奏健脾益气、清热解毒、活血祛瘀、祛腐生肌、行气止痛之功。保留灌肠方中,以生蒲黄活血化瘀,黄连、蒲公英、败酱草、马齿苋、苦参清热解毒,白及祛腐生肌,地榆治肠风下血。煎液作保留灌肠,使药液直达病所。


作者: 2010-1-1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